畜牧业

或称动物农业。从事经济动物的饲养、繁殖和动物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部门。它与种植业一起,构成农业中相互依存的两大支柱。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人的生产劳动,输入植物产品(饲料),经过草食动物的消化、利用,才能转化产出所需要的动物产品;由动物直接、间接产生的排泄物和废弃物又返回到土壤中去,经过分解,成为植物的营养来源。由此构成土壤→植物→动物(包括人类)→土壤的生态系统。其中,草食动物是第二性生产者。肉食动物和哺乳期幼小动物则是第三性生产者。

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对象范围,已从早经驯化的家畜、家禽,扩大到许多种原来野生的动物,以至哺乳类和鸟类以外的许多动物门类。但畜牧业生产对象的主体,至今仍局限于少数哺乳类和鸟类中的某些种。其原因可能与纳入畜牧业生产范围的动物,要易于饲养、对人无害以及要不与人争食或少与人争食有关。动物园、马戏团豢养的奇禽异兽和实验室动物一般不列为家畜。鱼类等水生生物则习惯上列入水产业范畴,虽然实质上也属动物农业的对象。

由畜牧业提供的种类繁多的动物产品,是人类营养物质和许多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某些役畜还曾是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达和种植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的趋势。现在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一般占农业产值的一半以上。

发展简史

人类在 1万多年以前已开始从狩猎转向动物驯养。中国自古有伏羲氏教民养六畜的传说;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重要家畜腰a href='//m.wenaishequ.com/baike/224/26500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严群笱被?见中国畜牧业史)。最初,人类只是将家畜圈养,作为活的肉库。以后,因饲料来源的不同而逐渐分化为以天然牧草饲料为主的牧区畜牧业和以栽培作物饲料为主的农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大致经历了从游牧、定居游牧到定牧的发展阶段。又由于自然条件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中非、北非、中亚、北美西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国内蒙古、西藏诸大牧区。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大面积的草原或草山、草坡,远离消费市场,以生产草食、善走的动物如马、牛、羊、骆驼等为主。农区畜牧业在较长的时期内只是与主业种植业相结合的副业。除牛、马、骡等役畜作为农村的重要动力来饲养外,猪、羊、鸡、鸭等家畜的饲养都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这种农牧结合的体系有利农业生产。但因囿于自给经济,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十分缓慢。

畜牧业的商品化和动物饲养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部门,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在英国,由于蒸汽机被应用于毛纺业,对羊毛的需求量激增;随之发生的圈地运动,促进了绵羊业的发展。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乳、肉、蛋的消费量迅速上升,又带动了都市乳牛业、肉畜业和家禽业的繁荣。到18世纪,畜牧业对种畜与饲料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贝克韦尔等民间肉畜育种家应运产生。1822年成立了第一个纯种协会──短角牛协会,从此垄断性纯种组织逐步发展,促使奶牛,肉用牛,毛、乳、肉用绵羊等种畜的生产日趋专门化。农业中的草田轮作制则为常年不断地向畜牧业供应优质饲草,开辟了新的途径。

20世纪以来,畜牧科学在遗传育种、饲料与饲养、繁殖、行为、畜产品加工以及畜牧经济等方面迅速发展,促使畜牧业生产面貌进一步改观。在种畜方面,表现为商品性生产愈益集中到少数高产、优质品种,品种内又向专门化品系分化,从而使品种、品系间的杂种优势利用和多元杂交仔猪、仔鸡等的生产得以普及。种畜、种蛋以及精液、胚胎被广泛地作为商品销售,也加速了良种家畜的推广。在饲料生产方面,由于配合饲料的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者不但已有可能获得养分组合适当的高效饲料,而且降低了成本。畜产品加工技术继19世纪发明罐藏、冷藏和巴氏低温灭菌等方法之后,20世纪50~60年代又先后发明了冻干技术和高温快速消毒方法,为更长时期地保藏肉类和乳品提供了可能。此外,兽医、兽药的进步,畜牧生产设备的现代化,家禽生产的工厂化,也都使家畜的饲养、繁殖条件大为改善。由于这些原因,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畜牧业生产取得了空前发展。

产业类别

现代畜牧业存在着牧区的纯牧型、农区的农牧结合型和都市的专业企业型 3种代表历史发展剖面的生产类型。其中前二者是传统的,后者是现代趋于发达的。按生产的对象,主要又可分为下列类别:

奶牛业

牧区大多终年放牧黄牛,中国西藏高原牧区还放牧牦牛。主要产品为鲜奶、干酪和黄(酥)油。农区奶牛业有印度和欧美两种类型:前者利用当地瘤牛或水牛产奶,就地销售;后者以农牧兼营的酪农户为主,饲养兼用或专用型奶牛,靠草田轮作或改良草地生产青、干饲草、饲料,以鲜奶、炼乳、黄油和奶酪等产品供应城市;同时兼营犊牛、肉牛生产。新西兰奶牛业实际也属欧美类型。都市型奶牛场多位于大城市外围,除自产部分青粗饲料外,精饲料靠外购;其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世界主要鲜奶生产国按1985年产量依次为苏联(97765千吨),美国(64954千吨),法国(33000千吨),联邦德国(25675千吨)和印度(18500千吨)。

肉牛业

除专用肉牛外,奶用公阉牛、淘汰公母牛、幼公犊和役用老牛、牧区牛也供肉用。生产方式有集中肥育法或草地肥育(如新西兰)和一贯肥育法或精料肥育(如美国的围栏肥育),以及淘汰牛短期催肥等。肉牛的饲料转化率虽低,但肉价高,故在不少国家的产量仍有上升趋势。1985年牛肉产量以美国居首位(10994千吨),其次为苏联(7400千吨)、阿根廷(2700千吨)、巴西(2136千吨)和澳大利亚(1267千吨)等。

养猪业

猪的生产方式在有些国家已从个体散养转向育种、繁殖和商品猪生产专业分工协作的垂直联营。在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的企业主以从事育种、繁殖为主,生产杂种仔猪售给农民育肥;经互会国家则由国营或集体养猪场承担育肥任务。北美仍主要实行由个体农户生产仔猪育肥、养猪与粮食生产相结合的方式。1985年世界主要猪肉生产国有中国(16547千吨)、美国(6715千吨),苏联(5940千吨)、联邦德国(3242千吨)和法国(1810千吨)等。

养鸡业

散养虽仍是生产蛋鸡和肉鸡的重要方式,但养鸡业总的趋向是日益大型工厂化,并比养猪业更早地实行了育种、繁殖和商品(蛋、鸡)生产专业垂直联营的方式。无论蛋鸡或肉鸡几已都是双杂交种,饲料按营养需要由工厂生产,同时建立了高效率的孵化和运销渠道。发达国家的少数大型养鸡场几乎可垄断市场。但从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禽、蛋生产增长较快,发展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1985年鸡蛋生产的主要国家有苏联(4320000吨)、中国(4265000吨)、美国(4041400吨)、日本(2140727吨)、法国(915000吨)和联邦德国(790000吨)。禽肉的主要生产国依次为美国(7829千吨)、苏联(2790千吨)、中国(1602千吨)和巴西(1536千吨)。

绵羊业

世界绵羊业向以产毛为主,产肉居次。细毛羊多属美利奴系统;肉用绵羊品种多源自英国;中毛品种则多为二者的杂交产物。细毛羊在牧区大群放牧,纯繁或与肉用品种杂交轮换交替,以便既保持产毛种性又能产肉。断奶羔送农区肥育。1985年原毛产量最高的国家为澳大利亚(815058吨)、苏联(442000吨)、新西兰(375000吨)、中国(177952吨)和阿根廷(160000吨)。

专业化生产体系

现代畜牧业专业分工的深化,促进了许多专业化企业的产生。它们彼此间联系密切,已形成一个内容广泛的生产体系,不仅与种植业等农业部门相互依存,而且与工业以及科学研究部门之间也有密切联系。构成这个体系的企业主要包括:

(1)种畜业。经营规模已从分散的企业经营发展到垂直联营的跨国公司,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广泛推销种畜、种蛋、精液和胚胎等。

(2)配合饲料工业。以种植业、动植物产品加工业和化学工业共同提供的动、植物饲料以及包括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抗生素、促长剂等在内的添加剂为原料,根据不同畜种的饲养标准算出最佳成本配方进行生产,并以不同型号出售。

(3)畜产品加工业。除为进行主产品肉、奶、毛等的加工而形成的屠宰、乳品、毛纺等企业外,皮、骨、脏器和羽毛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还带动了制革、炼油、骨粉、猪鬃、羽绒等企业的发展。此外,还有以骨、蹄、角、羽为原料加工成艺术品的。

(4)兽医事业和兽药工业。随着畜牧业走向集约化,兽医工作已从面向传染病为主转向风土病和代谢病;医疗手段也转向预防为主,生产各种除虫剂、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酶类和种类繁多的无机、有机药物。

(5)畜牧装备工业。包括设计和建筑厩舍、仓库,制造用于屠宰,牲畜运输,畜产品的加工、贮藏、分级和包装,禽蛋孵化和饲料收割贮运的机械设施,直至称重、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的各种专用工具等。

世界畜牧业现状

1950~1985年的35年间,全世界除马、驴、骡外,各类家畜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肉用畜禽增长尤快。与1950年相比,1985年黄牛头数增长59%,猪增长168%;而同期牛肉产量增长125%,猪肉增长265%,其增长幅度都比头数的增长大一倍,可见肉的增产主要靠单产的增加。禽肉产量的增长更快,1985年比 1960年增产达218%(见表)。按人均占有量计算,1985年美国人均占有牛肉46千克、猪肉32.8千克、禽肉32.8千克、牛奶 272.1千克,都大大超过世界平均;印度分别为0.9千克、2.1千克、 0.2千克、24.4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中国猪肉和禽肉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16.3千克和1.8千克,高于印度;而牛肉和牛奶的人均占有水平分别为0.4千克和2.4千克,尚不及印度。但从发展速度看,发展中国家有后来居上趋势。以1974~1976年为基准,1983年发展中国家畜产品增长39.91%,而发达国家仅为13.64%。按人均计算,发展中国家畜产品增长18.55%,也超过发达国家(6.94%),增长速度且均略高于粮食。其中总产或人均产量的增长均以中国为最快。

图

国际畜产品贸易据1984年的统计,活牛出口以法国居首位,鲜牛肉的主要出口国家则依次为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新西兰、阿根廷和巴西。生猪出口最多的国家为中国,其次为荷兰;猪肉的出口量则荷兰居第一,其次为中国以及比利时卢森堡。鲜禽肉出口首推法国,其次为巴西、美国和荷兰。鲜奶和炼乳的出口国家集中于联邦德国、法国、荷兰、新西兰和美国。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家有意大利(活牛、猪肉)、美国(鲜牛肉)、联邦德国(猪肉、鲜禽肉)等,苏联和日本的肉类进口量也较大。荷兰是进口饲料,出口奶、肉、蛋的典型国家。日本既大量进口饲料,又进口肉、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肉类外,还是羊毛主要输出国。美国为最大饲料输出国,但肉类尚不能自给。

中国畜牧业

中国是某些畜种驯化最早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培育并保存了丰富的畜、禽种质资源,如适应高海拔的牦牛和藏羊,持久耐劳的蒙古马和西南马,以“沙漠之舟”著称的双峰驼,繁殖力特强的太湖猪,各具特色的家禽如丝毛鸡、北京鸭和狮头鹅以及可供特殊用途的矮型马、侏儒猪等。同时还创建了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牧区和农区生产经营体制。其中农区畜牧业如北方以关中平原为典型的小麦-棉花-苜蓿轮作制,为著名品种秦川牛、关东驴的培育提供了基础;四川的稻苕轮作、江南的水稻-红花轮作,保证了稻、猪双收;其他如广东的桑蚕-鱼-猪体系,水稻地区的棚鸭生产,杂粮地区猪的架子-催肥模式等,也都凝集了农牧并举、注意生态平衡的高度智慧。至于中国的畜产品加工工艺则尤有独创。传统畜产加工品如火腿、香肠、板鸭、松花蛋以及猪鬃、肠衣等至今仍驰名世界。

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近百年间,畜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50年代以后,家畜的育种、饲养、繁殖技术有了一定进步,曾先后从国外引入马、猪和肉牛品种,主要畜、禽的品质和产量都有提高。但在较长时期中,由于片面重视粮食,忽视饲料生产,商品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无论农区或牧区都停留在传统水平。80年代以后,由于进行了农牧业体制改革,奶牛、鸡和猪的专业化生产发展迅速,部分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以1985年产量与1974~1976年的平均年产量对比,除马、驴、骆驼、绵羊、山羊的产量变化不大,黄牛产量还略有下降外,鸡增长95%,骡增长50%,猪增长16%,水牛增长 8%。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畜禽的产品率和畜禽产品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很低。正通过引种和育种、发展种畜业和饲料工业、在人口密集地区更多地建立大型奶牛场和养鸡场、采用较新的技术装备以及加强畜牧教育和科研等措施,为加速畜牧业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参考书目
  1. W. G. Pond etc,Animal Agriculture; Research to Meet Human Needs in The 21st Centry,Westview Press/Boulder, Colorado,U.S.A.1980.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