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干蚧

同翅目(Homoptera)珠蚧科 (Margarodidae)昆虫。若虫期在松树枝、干上寄生为害。由于虫体小,初期不易引起注意;以后繁殖快,数量多,蔓延迅速,造成大片松林死亡。

种类和特征

已知分布在中国的有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云南松干蚧(M.yunnanensis)、马尾松干蚧(M.massonianae)、海松干蚧(M.koraiensis)和樟子松干蚧(M.dahuriensis) 5种。雌雄异型。雌成虫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橙褐色。口器退化;眼 1对;触角9节,基部2节粗大,余为念珠状,上有鳞纹;胸足3对,有鳞纹,在转节上有长刚毛1根或2根。胸气门2对,腹气门 7对。在腹部背面有背疤,腹部近末端处有多孔盘腺;双孔管腺分布于身体的背腹两面,在腹部各节的背腹两面横排成一整环。阴孔在腹末的凹陷内。雄成虫一般为黑褐色,复眼大而突出;口器退化;触角丝状,10节,基部 2节短,近球形,其余各节细长,生有许多刚毛;前胸和后胸有短小刚毛;前翅发达,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腹部第8节背面隆起形成一马蹄形硬片,其上有一簇管腺,分泌白色长蜡丝;腹部末端有一钩状交尾器,向腹面弯曲(见图)。

图 分布和寄主

松干蚧的寄主,仅限于松树。日本松干蚧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中国的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主要为害赤松、油松和马尾松,次为黑松。云南松干蚧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为害云南松,次为马尾松。马尾松干蚧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的部分地区,为害马尾松,次为黑松。海松干蚧和樟子松干蚧仅在原始林内发现,前者见于中国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及苏联,后者见于大兴安岭,分别为害红松和樟子松。松干蚧一般对10~25年生的松树为害较重,老龄大树和4年生以下的松苗为害较轻。松树被害后,生长不良、针叶枯黄,芽梢枯萎,皮层组织被破坏形成污烂斑点,树皮卷曲翘裂,严重时易发生软化垂枝和树干弯曲现象,且常因树势衰弱而引起次期性病虫的侵袭如干枯病、小蠹虫、象甲、天牛、吉丁虫白蚁等。给松林造成毁灭性灾害。

生活习性

松干蚧的发生世代因种类而异。有的一年发生 2代,有的一年发生1代,冬季多以1龄寄生若虫越冬,有的则无明确的越冬虫态。各代的发生时期,因各地气候不同而有差异。成虫一般在晴天羽化的数量多,羽化时刻,多集中在清晨至中午前后。除云南松干蚧行孤雌生殖外,其他全为两性生殖。雌成虫羽化交尾后,多潜于翘裂树皮下,由体壁多孔盘腺分泌蜡丝,包被虫体形成卵囊,产卵于其中。每头雌虫产卵量,多者 200~300粒,少者100粒左右。雄成虫一般交尾后当天即死亡,雌成虫寿命,一般为5~14天,最多达28天。卵孵化时由橙黄色变为橙褐色。若虫孵化后,一般活动1天左右即于树皮缝隙内的皮层上固定寄生,以枝、干的阴面翘裂皮下较多。由于枝、干阴面的内皮组织被破坏,生长缓慢;而枝干的阳面仍在继续健康生长,致使松树枝干弯曲下垂。若虫在松树上的寄生部位,有逐渐向上转移的趋势。1龄初孵若虫寄生后,头胸愈合增宽,背部隆起,由气门腔的盘腺分泌蜡粉组成蜡条,虫体由梭形变为梨形。此时虫体很小,生活隐蔽不易识别,称隐蔽期。1龄寄生若虫脱皮后为 2龄无肢若虫,触角和足等附肢全部消失。由气门腔的盘腺分泌蜡粉组成蜡条,无肢若虫雌雄可辨,虫体迅速增大。此期由于虫体较大,显露于树皮缝际,较易识别,称显露期。显露期若虫是为害林木最严重的时期。2龄无肢雄若虫脱壳后,成为3龄雄若虫。3龄雄若虫于枝桠和翘皮下、地面杂草石块下等隐蔽处结茧化蛹,羽化为雄成虫。2龄无肢雌若虫脱壳后,即为雌成虫。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影响松干蚧发生发展的因子主要有气候、林分组成和天敌等。松干蚧虫体微小,本身活动范围有限,其扩散蔓延和远距离传播主要靠风和在林间活动的动物包括人的携带。风传主要在松干蚧卵囊盛现期。中国北方春季干旱,南风和西南风次数多、强度大,因而由南向北蔓延的趋势较明显。寄生若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0~24℃,当温度超过24℃时,则发育极为缓慢,甚至进入越夏状态。在北方地区,早春的低温和初夏的干旱能造成寄生若虫的大量死亡。寄主树种的受害程度,与树皮的结构有关。一般树皮薄、裂隙多、养料和水分适宜的树种,寄生的虫口密度大,受害严重。但海松干蚧及樟子松干蚧则在树皮厚、裂缝深的寄主上虫口密度大。树体内分凡不含有长叶松酸、左旋酸和新枞酸 3种树脂酸,且枞酸型酸低的松树,日本松干蚧都不能寄生,如刚松、美国短针松等。松干蚧的发生量,一般是松树纯林内多,针阔叶混交林内少,这与混交林内树种复杂,杂草和灌木种类多,有利于天敌昆虫的繁殖和栖息有关。在纯林中,又以长势好,郁闭度大的林分受害重;长势差,郁闭度小的林分,则受害较轻。松干蚧的天敌种类现已知有30多种,其中数量大、分布广、对松干蚧抑制作用较大的有异色瓢虫、蒙古光瓢虫、隐斑瓢虫、松干蚧属和叶螨属的昆虫等。

防治方法

松干蚧的防治,要以营林为基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长势好,虫口密度小的松林,及时进行修枝、间伐;对被害严重的松林有计划地进行营林改建,适当补植阔叶树,大力营造针阔叶混交林。在水源和劳力充足的地区或园林地区,可用1~1.5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剂,喷杀雄茧蛹;或用50%杀螟松200~300倍液,在寄生若虫显露期和卵囊期进行防治。在交通不便或缺乏水源的地方,宜采用内吸药剂涂干法,防治“隐蔽期”寄生若虫。在有松干蚧同时又有松毛虫为害的松林,尽量勿用或少用化学药剂喷杀松毛虫,以免大量杀伤天敌,导致松干蚧猖獗发生。在有条件的地区,人工助迁或饲养繁殖释放异色瓢虫、隐斑瓢虫或蒙古光瓢虫等(每亩500~1000头),对抑制松干蚧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松干蚧是中国的植物检疫对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