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满江红科(Azollaceae)满江红属水生蕨类植物。又名红萍、绿萍,古称薸。光合作用和共生固氮能力强,产量高,多用作绿肥、饲草。

种类

满江红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已知有 7个种:

(1)细叶满江红(蕨状满江红,A.filiculoides)。原产美国北部阿拉斯加,并分布在南部各州以及智利、玻利维亚、巴西等国。中国于1977年引入。性耐寒、耐盐、怕热。在土壤湿润的情况下也生长良好,繁殖快、产孢子多。现为主要生产种之一。

(2)日本满江红(A.japonica)。原产日本四国和九州等地。与细叶满江红的形态、习性较相似,色泽较深。

(3)卡州满江红(A.caroliniana)。原产美洲,自北美的阿拉斯加到南美的阿根廷均有分布。抗寒繁殖快的特性与细叶满江红相似,耐热性优于细叶满江红。抗虫、抗藻、抗霉等性能也较强,是很有价值的萍种。

(4)大洋洲满江红 (A.rubra)。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萍体平面浮生,形薄而小,产量较低,其特点是耐寒、怕热、抗病性差。

(5)尼罗满江红(A.nilotica)。分布在乌干达、刚果、苏丹等非洲中部的尼罗河流域。萍体羽状分枝,个体变异较大。

(6)羽叶满江红(A.pinnata)。 分布在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与中国满江红相似,羽状分枝特别明显,萍体周年绿色,春发性较好,是东南亚的主要萍种。

(7)中国满江红 (A.imbricata)。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自治区)。福建、浙江、湖南、广西一些地方较早用作稻田绿肥(见彩图)。70年代已北移到东北地区。全国最多养殖面积曾达 130万公顷左右。80年代中国利用孢子果育苗获得成功。

水葫芦花 中国满江红

萍体为羽状分枝,主轴不明显,耐寒性能次于细叶满江红,耐热性强,萍色随气候、土壤肥力等条件变化而呈绿色或红色,根为不定根,细长,多单生。根毛长短不一,衰老时颜色变褐而脱落。茎呈直线形或“ S”形,断裂后形成新个体,叶片覆盖茎上,侧向形成侧芽和分枝,腹面分化形成根和孢子果。叶片二行互生,卵形而厚,除进行光合作用外,还具有浮载萍体和吸收水分、养分的功能(见图)。叶片基部有含粘液的空腔称共生腔,内有固氮蓝藻(鱼腥藻)营共生固氮作用。

图

满江红以无性繁殖为主。水温10℃时开始断裂增殖,23~25℃时2~3天可增殖1倍;水温5℃以下、40℃以上停止生长,43℃时死亡。喜磷肥和钾肥,气温低和条件差时少量补充含氮的有机肥对保种和增殖有利;快速生长时不要氮肥。满江红形成大小孢子进行有性繁殖,大孢子果多数双生,少数4个簇生,位于小孢子果下方,长卵形,顶端尖,赤道轴长0.35~0.50毫米。成熟后的小孢子果为棕褐色,由果柄、果壳、果顶及果内小孢子组成,比大孢子果大5~6倍。孢子果一年可形成两次。4~6月形成的称夏孢子果,9~11月形成的称冬孢子果。

鲜草含水分90~93%,氮0.2~0.3%,磷酸0.02~0.03%,氧化钾0.12~0.20%。干体含粗蛋白16.2~21.0%,粗脂肪2~2.5%。可作猪和家禽的饲料。用作稻田绿肥时多在春季插秧前在稻田中放养,插秧缓苗后套养稻行间。此外,还可利用闲散水面放养作饲草和肥料。用满江红作绿肥的优点是少占农田,且因其木质素含量高,还可改良土壤。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