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

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 (Fagopyrum)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因生育期短和适应性广,是粮食作物中比较理想的填闲补种作物,也是一种蜜源作物。起源于中国和亚洲中部,约公元 1世纪传播到欧洲等地。中国主要产区在西北、东北、华北、西南一带高寒山区。世界栽培荞麦较多的国家还有苏联、加拿大、法国、波兰等。

形态和分类

茎直立有分枝,质柔软。叶戟形,互生。总状或圆锥状花序。花被五深裂、裂片呈长椭圆形,色白或淡红。子实为三棱形瘦果,黑、褐或灰色。种子中胚乳极发达,胚藏于胚乳中,有薄而宽大的子叶2枚。染色体数有2n=16和2n=32两种。栽培荞麦有3个种。

甜荞(F.esculentum),又称普通荞麦。是中国栽培较多的一种。茎细长,常有棱,色淡红带绿。叶基部有不太明显的花斑或完全缺乏花青素。总状花序,上部果枝为伞形花序。花较大、玫瑰色或红色。两型花,一种是长花柱短雄蕊花,一种是短花柱长雄蕊花,通常同一株上的花是同型的。同型花间传粉常不受精,异形花间传粉才能结实。也偶见有雌、雄蕊等长的花和少数不完全花,这些花常不结实。子房周围有明显的蜜腺,具香味,利于昆虫传粉。瘦果较大,三棱形,表面与边缘光滑,品质好。

苦荞 (F.tataricum),又称鞑靼荞麦,中国西南地区栽培较多。茎常为光滑绿色。叶基部常有明显的花青素斑点。所有果枝上均有疏松的总状花序。花较小,紫红色与淡黄绿色,无香味,雌、雄蕊等长,自花传粉。瘦果较小,棱不明显,有的呈波浪状,表面粗糙,两棱中间有深凹线,壳厚,果实略苦。

翅荞(F.emarginatum),又称有翅荞麦。茎淡红。叶大。多为自花传粉。瘦果有棱而呈翼状,品质差。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有少量栽培。

此外,在中国各荞麦主产区几乎均有米荞。其瘦果似甜荞,两棱中间饱满若胀,光滑无深凹线,但棱钝皮皱又似苦荞。其种皮易于爆裂而成荞麦米。

中国西南与东北地区还广泛分布着类型极为丰富的野荞(F.cymosum,又称金荞麦、老虎荞、万年荞、土茯苓等)。一年生和多年生,也有甜荞类型和苦荞类型。野生甜荞为两型花,多者一株可有4000多朵花,但结实率很低。在空旷地带一般株高约 140厘米;在灌木丛中株高可达 300多厘米,分布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荒原地和灌木林中。野生苦荞一般株高约40厘米,花期长达100天,结实率很高。多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荒原地与灌木林中。中国西藏地区野生荞麦也较多,有草本、近木质、藤本等不同类型,其中有的具有块根与地下肉茎。

栽培

荞麦为短日照作物。喜凉爽湿润,不耐高温旱风,畏霜冻。积温1000~1200℃即可满足其对热量的要求。种子在土温16℃以上时约4~5天即可发芽。开花结实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每株可开花2000多朵,但结实率仅15%左右,加之叶片同化能力弱,花果常脱落或停止发育。荞麦需水量比小麦多 1倍,从开花到收获期间的需水量也比出苗到开花期间多 1倍。开花盛期是需水临界期,蒸腾系数一般为450~630。种子顶土力小,根系弱,故土层宜深厚而疏松,以利于幼苗出土和促进根系发育。适宜的土壤pH值为6~7。肥料充足则茎部能产生大量分枝。磷肥可促进子粒的形成。对钾肥的需要量较多,以施草木灰为宜。

图

荞麦生长期短,全生育期仅2~3个月。在中国南方,出苗后8~10天即已开始形成花蕾,花期可延长到35~40天;在北方从出苗到现蕾也只20天左右。从现蕾起,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生长加快,至开花盛期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减慢,直到收获。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掌握播种时间使盛花期与雨季相吻合十分重要。以磷肥拌种可显著提高产量。采用条播时,行距一般约45厘米,每亩播量2~4千克。可结合养蜂进行辅助授粉。在同一株上,当基部种子已完全成熟时,上部尚在开花,因此为防基部种子脱落影响产量,一待大部种子成熟即须收获。荞麦的病虫害少且轻,偶有白粉病。

用途

荞麦蛋白质含量约11%,并具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的含量约比小麦与水稻高2倍,此外还富含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钙、磷和铁,并含有维生素B1、B2、 E、柠檬酸苹果酸和芦丁。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可做面条、饸饹、凉粉、糕饼和荞麦米饭,还可做麦片和糖果的原料。茎杆、糠壳和麸皮是牲畜的良好饲料。医学上也有用荞麦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预防微血管脆弱性出血等。野荞麦子粒亦可食用,中医学上全株均入药。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