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

桑科(Moraceae)大麻属一年生草本。又名线麻、白麻。古称汉麻、火麻、枲、苴。一种古老的韧皮纤维作物。

起源和分布

中国古书对大麻早有记载,《尔雅》中已鉴别出大麻的雌、雄株,分别命名为“苴”和“枲”。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的炭化物证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就已利用大麻纤维织布。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大麻的起源中心;但也有人认为原产地在中亚细亚、喜马拉雅山和西伯利亚中间地带。大麻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栽培面积以中国最多,苏联次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波兰、日本等国也有种植。印度以药用栽培为主。中国主产区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及安徽等省。1985年世界大麻的栽培面积约为39万公顷,产量20.9万吨左右;其中中国约为6.2万公顷,4万吨;苏联11.7万公顷,3.6万吨。

类型

大麻属只有1种,染色体数2n=20。中国依生育期的长短分为早熟与晚熟两个类型。前者生育期 100~150天,株高2~3米,一般分枝短,叶片窄小,株形紧凑,麻皮较薄,纤维柔细有光泽,品质好。后者生育期150天以上,株高3~4.5米,分枝长,叶片宽大,株形松散,皮层厚,产量高,但纤维粗糙,品质差。

形态和特性

茎高2~4米。挺直,下部圆形,上部多四棱形,有纵凹沟纹,绿色、淡红或紫色,被腺毛。叶多为掌状复叶,叶柄长,由3~13片小叶组成,基部第1片真叶和梢部叶片为单叶,位于中、下部的叶对生,上部叶互生。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复总状花序,白色,雌花为穗状花序,外包绿色总苞,开花时露出柱头。坚果,卵形,有棱,果皮灰褐色,每果1粒种子,表面有纹,千粒重9~32克。雌、雄性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幼苗期,雄株叶色浅绿,顶梢略尖;雌株叶片肥大,叶色深绿,顶部大而平。成株后,雄株节间较长,节数少,茎杆细,分枝少,出麻率高,品质较好;雌株节间较短,节数多,茎杆粗,分枝多,出麻率低,品质较差。雌、雄株比例一般为 1:1(见图)。大麻雌、雄性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性别逆转,出现雄株见雌花,或雌株见雄花现象。苏联还育成雌雄同株大麻,便于同时收获。

图 栽培和管理

大麻的生长发育需要有效积温2400~3200℃。幼苗能耐-5~-3℃霜冻,短时间低温不致影响麻苗生长。生产上多于早春地表下5厘米处土温在8℃以上时播种。麻苗出土后30天内,多不灌溉,以控苗促根。根据雌、雄苗形态上的差异,可在定苗时选留雄苗拔除雌苗,以提高纤维品质。采种麻田则选留雌苗。大麻生长的适宜气温为19~23℃。麻株日平均生长3~5厘米,生长高峰时可达10厘米左右。此时能耐大气干旱而不耐土壤干旱,故多从出苗1个月后开始连续灌溉,以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在80%左右。结合灌溉早施、重施速效性肥料可促进长茎。留苗密度因各地栽培方式而异,一般早熟品种每亩留苗8~15万株,晚熟品种3~5万株。在中国,虫害主要有大麻跳和小象鼻虫,病害有菌核病、立枯病等。

收获与加工

纤维用大麻一般当雄株大多数开花完毕、茎杆基部稍显黄色、雌株开始结实时,一次全部收获。收割后去掉枝叶,分级扎捆沤麻。沤麻大都用水浸法,水温在20~25℃之间,5~7天即可沤好,然后摊晒晾干,用机械或手工剥麻。中国有些地区和苏联也有用雨露法脱胶取纤维的,即收获后摊晒在麻地,使其日晒夜露,利用霉菌发酵脱胶。日本则用热水浸渍法脱胶,品质较优。

用途

大麻纤维白色或黄色,有光泽,质地强韧,柔软性不及亚麻、苎麻。在东欧各国主要用作纺织原料,中国则多用于制作绳索、麻线或制造高级香烟纸和钞票纸。种子入药,称火麻仁,有滋润、止痛功效。种子含油30%,蛋白质23~25%,油可供食用、工业用,油粕可作饲料。

大麻的一个变种(又名印度大麻),其雌株花枝的顶端、叶、种子及茎中含大麻脂,经切碎、干燥制成卷烟吸用或咀嚼、鼻吸、吞服,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轻微的欣快感,继之倦睡。服用者由于视觉和判断力的改变,可导致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急性中毒可引起幻视、焦虑、抑郁、情绪突变、妄想狂样的反应等精神症状。经常使用可成瘾。国际性组织肯定药品的危险性,并将其置于法律控制之下。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