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

拉丁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东北接乌拉圭、巴西,北邻巴拉圭和玻利维亚,西以安第斯山脉与智利为界。国土南北最长3694公里,东西最宽1423公里,北宽南窄,呈楔形。 面积2776889平方公里,人口3009.7万(1984),为南美洲第二大国。全国分为22个省、1个地区和1个联邦首都区。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自然条件

地形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部安第斯山区、东部平原区和低高原区分别约各占全国面积1/3。

图

安第斯山脉自西北伸入境内,纵贯3000多公里。北段主要是普纳荒漠高原,海拔3400米以上,广布盐沼和孤立火山;其东缘延伸着一系列平行山脉及峡谷,山峰多在5500米以上,向东高度渐降,以海拔低于2000米的亚安第斯山脉与查科平原相接。中段(南纬27°~38°)山幅缩窄至50公里,多6000米以上山峰,其中有南美第二高峰阿空加瓜山(6960米);山口高度一般也在3800米以上。南段(南纬38°以南)山体更趋收缩,至南纬41°合为一条主脊,迤逦向南,最终呈东西走向伸达火地岛东端,高度也渐次降低至1500米左右;断层和冰川地貌分布广泛,山地分割破碎,山麓地带的横向洼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冰蚀湖。由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时火山活动频繁,安第斯山区地表广泛覆盖着火山岩。普纳高原西部近代仍有火山活动。高大的安第斯山是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但山区内蕴藏着丰富的铅、锌、铍等有色金属矿,东麓地带并有石油储藏。

平原沿安第斯山麓呈纵向分布。北部的查科平原为大查科地区的一部分,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海拔自西向东由400米降至巴拉那河沿岸的70米,地面平展低洼,雨季排水不良,在沿河地带形成沼泽和湿地。巴拉那河与乌拉圭河之间的河间平原为查科平原的延续,其东北角的高地,地质上属巴西高原一部分,海拔400余米,河流侵蚀剧烈。查科平原以南为纵横约 800公里的潘帕斯平原,约占国土面积的1/4。地势坦荡平展,略向东倾斜。以200米等高线为界可分为东西两部:东潘帕向东降低,海拔20米左右,表层土壤多为草原黑钙土,肥沃湿润,易于耕作;西潘帕向西伸及安第斯山麓,地表粗糙,多荒漠和盐沼。

以台地为主的巴塔哥尼亚高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自安第斯山麓的1000米向东呈阶梯状下降,以陡峭崖壁终止于大西洋岸, 海拔70~200米,地表多覆厚层砾石和近代喷发的熔岩(见彩图)。

巴塔哥尼亚高原

北部内陆侏罗纪沉积层和东部海湾地区的白垩纪沉积层中富含石油。

气候和植被

国土北界南回归线附近,南止南纬55°,地跨亚热带和温带,其中南纬40°以北占全国面积 4/5,年平均气温多在16~23℃之间;国土的60%为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的干旱和半干旱区。 根据气候和植被上的不同特点,全国可分为4个区:

(1)查科亚热带森林区。全年气温较高,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30℃和20℃,降水自西向东由5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在河间平原东北部则达到1700毫米,为全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全区覆盖森林,森林密度沿降水递减方向减小,林体高度也随之下降,耐旱性增强,至西南部演变为稀树草原。经济价值高的树种有红、白坚木。

(2)潘帕斯亚热带草原区。6月平均气温为11℃,1月为24℃,年平均降水量自东部沿海的1000毫米向西递减至西潘帕的300毫米。 东潘帕是全国农牧业生产基地。

(3)巴塔哥尼亚温带荒漠、半荒漠区。气候干冷多风,年平均气温北部14℃,南部6℃,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仅200毫米,植被以干草原为主,间夹低矮有刺灌木或垫状灌木,是世界上中纬度大陆东岸惟一的荒漠半荒漠区。

(4)安第斯山地荒漠和山地森林区。南纬38°以北的安第斯山区主要为高寒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38°以南为温凉湿润的山地森林气候,向风坡麓降水达 500毫米以上,密覆常绿林和半常绿林,多南美杉、山毛榉等经济树种。

河流和湖泊

全国面积的47.1%为无流区,5.6%为内流区,二者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区和巴塔哥尼亚中部;外流区面积占47.3%,其中45.9%属大西洋流域,1.4%属太平洋流域。南美洲第二大水系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及其主要支流巴拉圭河和乌拉圭河等自北而南流入境内,水量充沛,下游河宽水深,富航运之利;中、上游多瀑布、急流,富水力资源。中南部萨拉多、科罗拉多、内格罗、丘布特等河,大都发源于安第斯山东麓,流经干旱区,具有灌溉意义。全国水力资源总蕴藏量估计达1100万千瓦。

全国有湖泊400多个, 主要分布在南部安第斯山麓,多为冰蚀湖。 纳韦尔瓦皮湖(550平方公里)、阿根廷湖(1415平方公里)、布宜诺斯艾利斯湖(阿、智共有)和别德马湖等,湖水纯净,风光秀丽,是著名旅游区。

居民

人口中 97%为白种人(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移民后裔),余为北非、中东、日本的移民后裔以及带有印第安血统的居民。1975~1980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12.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8人,分布不均。1/3 的人口集中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卫星城镇。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以及圣菲、科尔多瓦、恩特雷里奥斯3省,面积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3/4。其余各省人口比较稀疏,南方3省的人口密度还不到1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1974年全国就业人口构成,第一产业占16.5%,第二产业占38.7%,第三产业占44.8%。居民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国语。

领土形成和经济开发过程

殖民者入侵前, 境内有30余万印第安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库约地区,已有较发达的定居农业;其次在河间平原地区。公元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原属秘鲁总督辖区管辖。1776年设立了拉普拉塔总督辖区(范围包括今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全部领土以及玻利维亚、巴西的一部分),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统治中心。殖民时期的经济活动集中于西北部山区的谷地和拉普拉塔河沿岸,主要经营粗放的畜牧业,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出口牛皮、羊毛和腌肉,并经西北部山区谷地向上秘鲁的银矿提供役畜。也有小规模的种植业和工场手工业。

1816年正式独立。1826年成立联邦共和国。1866年定名为阿根廷共和国。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内战的结束,与邻国边界问题的大部分解决,国外市场对食品和原料需求的扩大以及冷藏技术的应用,养牛业与养羊业迅速发展。继之,大量欧洲移民涌入,铁路、港口兴修,对潘帕斯草原进行全面开发,种植业也迅速发展。20世纪初期,种植业的产值和出口值已超过畜牧业,使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发展成为发达的农牧业经济,并出现了以农畜产品加工和纺织为主的现代工业。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轻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到1945年,制造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50 年代以来,在“替代进口”政策的推动下,重工业各个部门以及电子、原子能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陆续建立,在拉普拉塔河沿岸形成了以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中心的一系列工业重镇。西北部山区和巴塔哥尼亚地区的矿产资源、西南部山区的水力资源也得到逐步开发。全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

经济地理

拉丁美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次于巴西和墨西哥,人均产值则居3国之首。经济的部门构成比较平衡。1981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占36.2%(其中制造业占22.1%,矿业2.6%,建筑业7.8%,电力等3.7%),农业占13.7%,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行业等共占50.1%。工业部门比较齐全,产品多种多样,产品的自给率较高。农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牧产品在国家出口总值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90%以上,7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品出口的增加,其比重有所下降。但至1981年仍保持在80%左右,为世界肉类、玉米、大豆、亚麻籽、羊毛、小麦等农牧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成为国家外汇贮备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经济重心偏于潘帕地区。其余地区仍处于生产比较落后、人口分布较少的状况。

图 农业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占55%,畜牧业占40%,林业、渔业比重很小。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科学研究开展较早,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按1978~1980年平均数计,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产粮食18吨、 油料4吨、肉类2.5吨。

耕地面积352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2.7%,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次为甘蔗、棉花、烟草、饲料作物(紫苜蓿、饲用高粱)和蔬菜、水果。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燕麦、大麦、黑麦、粟、高粱和水稻。1981年,播种面积1250万公顷,产量逾3000万吨,其中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占45%和30%,产量占25%和40%,产量的一半以上提供出口。油料作物主要有大豆、向日葵、花生、亚麻,播种面积500多万公顷。70年代以来,大豆发展迅速,播种面积由1970年的3.7万公顷扩大到1981年的188万公顷,产量400万吨,跃居世界第四位。亚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但仍为世界最大亚麻籽生产国之一,作物分布因地制宜,地区专门化明显。大体上潘帕地区为温带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种植区,河间平原为热带作物区(水稻、柑橘、茶、油桐),查科为棉花区,西北部图库曼、胡胡伊和萨尔塔3省为甘蔗区,门多萨省的山麓绿洲主产葡萄,而内乌肯省、里奥内格罗省则为全国最大的温带水果(苹果、梨)产区。

国土面积的55%为牧场和草原。以养牛业为主,其次是养羊业,以及猪、马、家禽等饲养业。1981年牛的存栏数为5410万头、羊3000万只、猪390万头,每年可产肉类380万吨(其中牛肉近300万吨)、羊毛25万吨。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牛肉约100千克,为世界最高水平。奶牛、家禽生产多集中于大城市郊区,80%左右的牛、猪、马分布于潘帕地区,约半数的羊分布于巴塔哥尼亚地区。

围栏牧场

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22%。可开发林约3900万公顷,其中用材林270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国土边远的东北部、北部和西南部。查科地区所产的红、白坚木可提炼鞣革用的栲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是世界主要的天然栲胶出口国。

海岸线总长5117公里,沿海大陆架面积96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丰富。主要产鳕鱼,其次是鳀鱼、墨鱼、金枪鱼等。70年代末以来渔获量下降,1981年仅35万吨左右。主要渔港有马德普拉塔、布兰卡港和罗森。

工业

工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以制造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有石油、 钢铁、 机床、汽车、水泥、电子、化工、电力以及传统的食品、纺织、皮革等农牧产品加工工业。1960年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到70年代末已占工业总产值64%。矿业比较薄弱。

电力工业发展迅速。1982年总装机容量为1348万千瓦,其中火力发电占63%,水力发电占34%,原子能发电占3%。60年代以来重视水力发电,先后建成了水电站30多座,主要有乔孔水电站(120万千瓦)和萨尔托格兰德水电站(189万千瓦,与乌拉圭合建)。正在兴建的有亚西雷塔水电站(与巴拉圭合建,阿根廷部分270万千瓦)和中巴拉那河水利电力工程(230万千瓦)等。 1974年建成拉丁美洲第一座核电站,1983年第二座核电站投产。

阿图查核电站外景

钢铁工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创建于1947年。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都较先进,但国内原料不足,铁矿砂、炼焦煤尚需进口。70年代中期后,钢铁产量增长较快,1979年生产粗钢319万吨,生铁194万吨,钢材381万吨,次于巴西、墨西哥,居拉美第三位。但钢铁消费量的1/4 尚需依靠进口。主要钢铁中心分布在罗萨里奥至圣尼古拉斯一带,其次是胡胡伊省的萨帕拉铁矿区。

汽车工业始建于1959年。现为拉美三大汽车生产国之一,产量波动较大。70年代汽车年生产能力曾达29万辆,1982年降为13.3万辆。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科尔多瓦为两大汽车生产中心。机床工业建于1903年。60年代后发展较快,1979年生产各种机床18600台,仅次于巴西;30%供出口,主要销往拉美国家。机床工业的70%集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其次在科尔多瓦省的圣弗朗西斯科市。此外,拖拉机和农业机械工业、电子和电器工业等也具一定规模。

食品、纺织、皮革等传统工业部门仍占重要地位,其产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 1/3和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5。其中,食品工业是发展最早的部门,主要有肉类加工、面粉、榨油、酿酒、制糖、制酪、卷烟、水产品加工等,集中分布于原料产地和消费中心。(见彩图)

阿根廷最大糖业联合企业榨糖厂内景

石油是阿根廷消费的主要能源。1982年底,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55亿吨,天然气7132亿立方米。从1976年起,石油产量以每年5%的增长率稳步上升,到1982年已达2520万吨,石油自给率达93%。丘布特省(圣豪尔赫湾石油盆地面积约 22500平方公里)产量占全国的45%;其次是门多萨省和内乌肯省,产量各占23%。全国有13家炼油厂,日炼油能力为11.4万立方米。1982年天然气产量为109.4亿立方米,主要产区位于内乌肯省(占70%)、萨尔塔省和火地岛,通过管道输送至沿海工业集中的地区。

交通运输业

阿根廷是拉美交通最发达的国家。早期以铁路运输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路和管道运输发展很快。到1979年,在全国货运构成中,公路已占52%,居首位;沿海、内河水运和管道并重,各占19.4%和19.2%;铁路降为9.4%。1981年铁路通车里程3.44万公里,以首都为中心呈辐射状通向全国各地,有5条铁路分别通往邻国智利、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公路总长105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54600公里。有32条公路与邻国沟通,其中通往智利的有近20条;著名的泛美公路由首都通往智利、玻利维亚、巴拉圭和巴西。1981年商船队总吨位为 331万吨。内河航运以巴拉那河、乌拉圭河为主,计通航里程3215公里。港口20多个,主要河港有罗萨里奥、圣菲和科连特斯,主要海港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布兰卡港、马德普拉塔、克肯港、拉普拉塔。民用航空也较发达,全国有61个定期航班机场,对联系海外和水陆运输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布宜诺斯艾利斯为最大航空枢纽。

地区经济差异

全国分为 7个区:潘帕区、河间区、查科区、潘帕斯山脉区、西北区、库约区和巴塔哥尼亚区。其中最重要的是潘帕区,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以及拉潘帕省、圣路易斯省、科尔多瓦省和圣菲省的一部分。面积约占全国1/5,人口却占全国一半以上,并占有全国耕地面积的84%、农牧业产量的70%、工厂企业的80%、工业产值的86%以及铁路总长的55%。拥有全国四大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罗萨里奥和拉普拉塔)和主要的贸易港。其余各区人口密度较低,生产具有农工综合、工矿综合的专业化特点,经济以一、两个部门为突出。如西北区以甘蔗种植和制糖业为主,库约区以葡萄栽培和酿酒业为主,河间区以多样化热带作物种植业为主,查科区棉花种植业发达。巴塔哥尼亚区面积占全国28.5%,人口仅占2.5%,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7%,经济以采矿(石油、煤)和粗放的养羊业为主,广大地区尚处于未开发状态。

参考书目
  1. Federico A.Daus, Geografia de La Argentina,Angel Estrada y Cia.S.A.Buenos Aires,1973.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