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

概况

异名:樟材(《本草拾遗》),香樟木(《药材资料汇编》),吹风散(《广西中药志》),樟公(《花木考》),香樟(《分类草药性》),香蕊、樟脑树、芳樟、乌樟(《中药大辞典》),栳樟、臭樟(台湾)。

基源:为樟科樟属植物的木材。

原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

历史:樟、樟木或樟材始出于《本草拾遗》。《证类》陈藏器云:“樟材主……心腹痛、……霍乱腹胀……,江东舸舩多是樟木所取扎用之,弥辛烈者佳。”《纲目》八香木类,李时珍称:“樟,西南处处山谷有之,木高丈余,小叶似楠而尖长,背有黄赤茸毛,四时不雕,夏开细花,结小子,木大者数抱,肌腠细而错纵有纹,宜于雕刻,气甚芬烈。”《植物名实图考》卷33,樟条附图“樟一”。考证上述的描述和附图即为本种。

形态:常绿乔木,高达30m,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纵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无毛。枝、叶及木材具樟脑香味。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2.5~5.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边缘软骨质,有时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被微柔毛,离基3出脉,脉腋腺窝在上面稍隆起,在下面窝内常具柔毛;叶柄纤细,长2~3cm,无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5~7cm,总梗长2.5~4.5cm,无毛或被微柔毛,被毛时通常在节上尤为明显;花两性,绿白色或淡黄色,花被筒短,花被裂片6,近等长,椭圆形,能育雄蕊9,3轮,花药4室,第1、2轮药室内向,第3轮药室外向,花丝近基部有1对腺体,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箭形,被短柔毛;子房圆球形,无毛。果实近球形,直径6~8mm,成熟时紫黑色,果托浅杯状,顶端截平,具纵向沟纹。花期4~5月,果期8~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16页.图163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0~1000m的山谷、山坡常绿阔叶林中,路边林缘,通常村舍附近有栽培。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朝鲜、日本、越南也有。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而向阳的环境,不耐严寒。以土层深厚、肥沃的粘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于2~3月育苗,按行距33cm开条沟,深5~7cm,播后施人畜粪水或草木灰,再覆土盖草。出苗时揭草,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肥水管理。幼苗培育至次年春季,进行分栽,将幼苗主根剪短,修剪部分枝叶,以株行距12×20~25cm穴栽。培育1年左右移栽定植,按行株距各4~6m穴栽,栽后覆土压紧,浇水定根。以后2~3年内,每年春、冬两季各中耕除草和追肥1次。成林后不加管理。

采集:通常在冬季砍取樟树树干,锯段,劈成小块后晒干。药材产于中国沿海及南方,广西、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均产,以台湾产量最大。

鉴别:本品为形状不规则的木块,外表面呈赤棕色至暗棕色,横断面可见年轮,质地重而硬,有强烈的樟脑香气,尝之有清凉感。

以块大、完整、香气浓郁者为佳。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

含樟脑(Camphor)(1)及芳香性挥发油(名樟油)。樟油减压分馏,可得白油20%(沸点160~165℃)、赤油24%(沸点210~250℃)、蓝油1%(沸点250~300℃)。白油中含1,8-桉油精(Cineole)、α-蒎烯(α-Pinene)、茨烯(l-Camphene)、柠檬烯(d-Limonene);赤油含黄樟醚(Safrole)、α-松油醇(Terpineol)、香荆芥酚(Carvacrol)、丁香油酚(Eugenol);蓝油含毕澄茄烯(Cadinene)、甜没药烯(Bisabolene)、α-樟脑烯(α-Camphorene)、薁(Azulene).C16~25正烷烃,C17~23异烷烃、C16,20,22,24,26,28烷醇、β-谷甾醇、多元醇、酮醇。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594。

药性

性味:辛,温。 ①《本草拾遗》:“味辛,温。” ②《本草再新》:“味苦,性温。” ③《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有小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效:祛风湿,行气血,利关节。

主治:治心腹胀痛,脚气,痛风,疥癣,跌打损伤。 ①《本草拾遗》:“主心腹痛,霍乱,腹胀,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酒煮服之。亦作浴汤治脚气,除疥癣风痒。” ②《本草再新》:“暖血道,利关节,治跌打折骨,气逆血滞。兼能堕胎。” ③《中草药学》:“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疥癣风痒。煎汤洗患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樟木散(《普济方》)治脚气,痰壅呕逆,心胸满闷,不下饮食:樟木30g(涂生姜汁炙令黄)捣筛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3g。 ②《四川中药志》:“治克山病:樟木15g,五灵脂15g,缬草9g,红花6g。加水1500ml,煎1小时左右,滤出药液,加黄酒50ml,每服100ml,早晚各1次。” ③《四川中药志》:“治风湿性关节炎:樟木15g,大血藤15g,三角风15g,细辛6g,白芷6g,生姜3片,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医学正传》:“治痛风,手足冷痛如虎咬者:樟木屑300g,以水10000ml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内,令人坐桶边,放一脚在内,外以草荐1领围之,勿令汤气入眼,恐坏眼,其功甚捷。” ②《验方选集》:“治蜈蚣咬伤:鲜樟树枝,煎服2碗。” ③《江西草药》:“治胃痛:樟木15g,水煎服。” ④《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跌打损伤:樟木30g,白酒250g,浸泡5天后外擦。” ⑤《四川中药志》:“治胃痛腹痛:樟木9g,茴香根9g,水煎服。” ⑥《简明中医辞典》:“治感冒头痛:樟木9~15g,水煎服。” ⑦《简明中医辞典》:“治疥癣风痒:樟木适量,煎水熏洗。”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霍乱及干霍乱须吐者,以樟木屑煎浓汁吐之,甚良;又中恶卒死者,以樟木烧烟熏之,待苏乃用药,此物辛烈香窜,能去湿气、辟邪恶故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