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概况

异名:桑根白皮(《本经》),白桑皮(《山西中药志》)。

基源:为桑科桑属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

原植物:桑Morus alba L.

余项参见“桑叶”条。

生药

采集:冬季采挖根,洗净,趁新鲜刮去黄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药材主产于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其他各地也产。

鉴别

性状:根皮多长而扭曲的板状,或两边向内卷曲成槽状,长短宽狭不一,厚1~5mm;外表面淡黄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数棕黄色或红黄色斑点,较平坦,有纵向裂纹及稀疏的纤维,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滑,有细纵纹,或纵向裂开,露出纤维。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微有豆腥气,味甘微苦。以色白、皮厚、质柔韧、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灰黄色。 ①纤维甚长,边缘微波状,直径13~31μm,壁极厚,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 ②草酸钙方晶多面形、正立方形、菱形或类双锥形,直径11~32μm。 ③单粒淀粉粒直径2~16μm,大者可见脐点;复粒由2~8分粒组成。 ④石细胞直径24~52μm,壁较厚或极厚,7~20μm,纹孔大多明显,孔沟有分枝。 ⑤含晶厚壁细胞直径至48μm,壁不均匀增厚,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 ⑥乳汁管较粗,直径约至57μm,内含极微细的颗粒状分泌物。 ⑦木栓细胞偶有残存,表面观多角形。(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41页.图314)

加工炮制:蜜桑白皮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桑白皮丝,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蜜桑白皮,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和黄酮类成分桑根素(Morusin)、桑素(Mul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环桑素(Cyclomulberrin)、环桑色烯(Cyclomulberrochromene)[1]、以及桑酮(Kuwanon)Y、Z[2]、桑呋喃(Mulberrofuran)A、M[3]、P[4]、Q[5]。又含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的降压成分,并含鞣质5.6%,粘液素9%。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8。
[2] Heterocyles 1986;24(9):2603。
[3] Heterocyles 1986;24(5):1251。
[4] Heterocyles 1986;24(5):1381。
[5] Heterocyles 1986;24 (7):1807。

药理

①镇痛消炎作用 根皮用甲醇提取浓缩后以水稀释,并用己烷和乙醚连续洗涤,水层再用正丁醇提取,得正丁醇部位(Ⅰ,下同)和水溶部位(Ⅱ,下同)。小鼠poⅠ和Ⅱ2g/kg均有显著镇痛作用,并可显著减轻小鼠注射1%乙酸所致的扭体反应以及提高压尾试验时的痛阈。对sc1%角义菜胶所引起的大鼠后肢炎症po3或5g/kgⅡ能显著消肿,Ⅰ有中等程度的消肿作用,对于右旋糖酐引起的炎症,亦有相似的效果[1]。 ②抑菌作用 本品所含的桑呋喃素A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Bacillus sultilis和分枝杆菌的抑制活性较强,MIC分别为6.25、3.12、3.12和1.56μg/ml[2]。 ③降压作用 麻醉犬iv Ⅰ10~50mg/kg可使血压降低、降压程度与剂量成正比。降压作用可被硫酸阿托品轻度抑制。对麻醉大鼠亦有类似的降压作用。但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或切断两侧颈迷走神经所抑制[1]。 ④利尿作用 家兔以本品煎剂2g/kgig,6h内排尿量及其氯化物均有显著增加,7~24h恢复正常[3]。 ⑤其它 在自主收缩的大鼠离体心耳灌流实验中,Ⅰ在开始时有抑制作用,然后显著增加心率和收缩力。Ⅱ则无明显作用。在电起搏的左心耳,Ⅰ可使收缩力明显减弱,这种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滞。Ⅰ对离体豚鼠回肠、盲肠有松弛作用,但对输精管无反应。大鼠利尿试验显示,Ⅰ、Ⅱ均有轻度增加尿量和增加钾、钠离子排出作用。小鼠poⅡ1~3g/kg可导泻,其效果相当于10%硫酸镁,Ⅰ和Ⅱ对豚鼠均有轻度镇咳作用[1]

毒性:Ⅰ和Ⅱ分别按2、5、10g/kgip、ig或iv2.5g/kg小鼠均未见死亡。小鼠ip50mg/kg对总的行为无影响,但大剂量可导致自发性运动,Ⅰ的作用较Ⅱ明显。

参考文献

[1] 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药学分册.1977;(4):255。
[2]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44。
[3]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8。

药性

性味:甘,寒。 ①《本经》:“甘,寒。” ②《药性论》:“平。” ③《医学启源》:“寒,苦、酸。”

归经: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功效:清肺平喘,行水消肿。

主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②《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 ③《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④孟诜:“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 ⑤《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 ⑥《纲目》:“泻肺,降气,散血。” ⑦《本草求原》:“治脚气痹挛,目昏,黄疸,通二便,治尿数。”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散剂。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肺虚无火,小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 ③《得配本草》:“肺虚,小便利者禁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地骨皮,治肺热咳嗽,气逆作喘,痰吐粘稠,身热口渴等症。 ②配桑叶,治肺热受风,肺气失宣,咳逆上气,痰黄,头痛。 ③配枇杷叶,治邪热犯肺的咳嗽气喘。 ④配黄芩,治肺热咳喘。 ⑤配葶苈子,治痰稀咳喘。 ⑥配橘皮,治肺热咳嗽,喘逆痰多等症。 ⑦配大腹皮,治水肿,小便不利。 ⑧配赤小豆,治水肿,小便短少。 ⑨配车前子,治下肢浮肿,小便不利。 ⑩配枸杞子,治糖尿病。 ⑾配瓜蒌,治咳喘上逆。 ⑿配枇杷叶、黄芩,治肺气肿合并感染及急性支气管炎之咳喘。 ⒀配贝母、杏仁,治肺热咳嗽痰多。 ⒁配生姜皮、杏仁,治痰湿咳嗽。 ⒂配羌活、石决明,治高血压病。 ⒃配胡颓叶、桑叶、枇杷叶,治咳嗽、气喘。 ⒄配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治水肿,小便不利,脘腹胀满,胸闷气短等症。 ⒅配黄芩、夏枯草、钩藤等,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 ⒆配人参、黄芩、栀子、大黄等,治正虚内热而致咳嗽痰多,胸满便难。 ⒇配人参、贝母、五味子、罂粟壳等,治气阴两伤,久咳不止者。 (21)配麻黄、苏子、杏仁、陈皮,治风寒闭肺,肺气不降所致恶寒发热,咳嗽喘息,痰多。 (22)配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治寒饮内停,胸阳不宣而胀满喘急。 (23)配青粱米,治肺气不宣,水气不行而致水肿喘急,小便不利。

方选和验方: ①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37g,甘草(炙)4g。锉散,入粳米15g,水400ml,煎7分,食前服。 ②《本草汇言》:“治水饮停服,胀满喘急:桑根白皮6g,麻黄、桂枝各4.5g,杏仁14粒(去皮),细辛、干姜各4.5g。水煎服。” ③桑白皮散(《医学纲目》)治脚气盛发,两脚浮肿,小便赤涩,腹胁胀满,气急,坐卧不得:桑白皮、郁李仁各30g,赤茯苓60g,木香、防己、大腹皮各45g,紫苏子、木通、槟榔、青皮各263g。上咀,每服10g。姜片3片,水煎。 ④肾沥汤(《医学纲目》)治胞痹小腹疾,小便不利:桑白皮(炒)、犀角屑、杜仲(炙,去丝)、五加皮,麦门冬、木通、桔梗各30g,赤芍药15g。上8味,为粗末,每服15g,水300ml,羊肾1个切,竹沥少许。同煎,去渣温服。 ⑤桑白皮汤(《医部全录》)治目生花翳白点,状如枣花:桑白皮、木通各45g,泽泻、犀角屑、黄芩、茯神、元参、旋覆花、大黄(炒)各30g,甘菊花15g,甘草(炙)7.5g。上为细末,每服4g。水200ml,煎至6分,去滓温服。 ⑥加味泻白散(《医部全录》)治口臭:桑白皮9g,桔梗6g,五味子21粒,地骨皮、炙甘草各4.5g,黄芩、麦门冬各1.5g。上口父咀。水400ml,煎至200ml,去滓,食远,温服,1日2服,忌酒温麸及辛热之物。 ⑦五皮散(《中藏经》)治全身水肿,胸腹胀闷,小便短少;桑白皮9~12g,陈皮6~9g,生姜皮3~6g,大腹皮6~9g,茯苓皮12~30g。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 ⑧桑白皮散(《济生方》)治肺气壅塞,毒热上攻,眼目白睛肿胀,日夜疼痛,心胸烦闷:桑白皮、元参、升麻、旋覆花(去枝梗)、杏仁、赤芍药、甘菊花(去枝梗)、甜葶苈(炒)、防风、黄芩、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各30g。上口父咀,每服12g,水300ml,生姜3片,煎至8分后,去滓,食后温服。 ⑨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紫苏子(炒)、赤茯苓(去皮)、桑白皮(炙)、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炒)、麻黄(去根节)各37g,甘草(炙)18g。上7味为末。每服7.5g。水200ml,煎至7分,去滓,温服,食后。 ⑩丹溪治喘方(《丹溪手镜》)治水气逆,上乘肺,肺浮而气不通,卧则喘:苏子、陈皮、桑白皮、生姜、茯苓,人参各15g,木香6g。上粗末,水煎温服。 ⑾补肺丸(《千金翼方》)治肺气不足,失声胸痛,上气息鸣:麦门冬(去心)、款冬花、白石英、桑白皮根、桂心各74g,五味子45g,钟乳(研为末)2g,干姜37g,大枣100枚。上药9味,捣筛为末。以枣膏和为圆如梧子大。以饮下15丸,日3服。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治急性支气管炎:桑白皮、杏仁、黄芩、贝母、枇杷叶、桔梗、地骨皮各10g。水煎服。” ⒀《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急性支气管炎,干咳,痰不易咳出:天花粉、麦门冬、干地黄、桑白皮各15g。水煎服。” ⒁九宝散(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治咳喘(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心病所致)及预防感冒:麻黄6g,桑白皮10g,杏仁10g,苏叶10g,大腹皮10g,肉桂4g,陈皮10g,薄荷6g,甘草10g。以乌梅2枚、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 ⒂《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肺炎咳喘:桑白皮、地骨皮、白茯苓各12g,知母、黄芩各9g,人参6g,甘草4.5g,糯米100粒。水煎,食后服。” ⒃桑杏参麦汤(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1))治肺燥咳嗽:桑白皮15g,杏仁9g,沙参15g,麦冬15g,贝母9g,化红9g,前胡9g,五味子9g,罂粟壳9g,甘草5g(成人量)。水煎,日3服,每服150ml。可加冰糖适量。 ⒄清热化痰汤(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4))治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瓜蒌30g,黄芩10g,薤白10g,桑白皮10g,苏子10g,莱菔子10g,百部10g,紫菀10g,款冬花10g,炙甘草6g,马兜铃10g,白果6g。如恶心,去马兜铃,加半夏,竹茹;如腹泻,加陈皮、白术。水煎服,日2次。 ⒅四二汤(浙江中医杂志1989;(3))治支气管扩张咯血:桑白皮、地骨皮、白芍、白及、百合、百部各15g,苏子、五味子各10g。随证加味:如外邪犯肺,加桑叶、菊花各10g;痰火蕴肺,加川贝、黄芩各10g;肺郁化火,加合欢皮、丹皮各15g;肾精不足,加山萸肉、甘枸杞各15g;咯血反复发作,加炙黄芪、太子参各15g。每日煎服1剂,每剂煎2次,上下午分服;咯血、咳嗽均止后,改为隔日服1剂,以作巩固治疗半个月。 ⒆泻白化血汤(北京中医1985;(5))治支气管扩张咯血;桑白皮15~20g,地骨皮10g,甘草5g,粳米5g,花蕊石15g,三七粉3g(吞服),血余炭10g。加减:风热证,去地骨皮,加桑叶、菊花、牛蒡子;见鼻干、呛咳等燥火证,酌加沙参、麦冬、花粉;痰热较重,见发热,痰黄,酌加鱼腥草、炒黄芩、大贝母;见烦躁易怒、胁痛等木火刑金证,酌加黛蛤散、炒山栀;便秘,加生大黄(后下)。每日1剂,煎2次,分上下午温服;较重者,每日2剂,每6小时1次。 ⒇魏长春六二清肺汤(浙江中医杂志1988;(2))治小儿肺炎:鲜芦根、白茅根、桑白皮、地骨皮、霜桑叶、枇杷叶、浙贝母、肥知母、北沙参、南沙参、苦杏仁、冬瓜仁。加减:热甚者,加石膏、黄芩;痰中带血或鼻衄者,去桑叶、枇杷叶,加藕节、旱莲草;口渴,汗出者,去桑叶、枇杷叶,加石斛、花粉;大便干者,加生地、玄参;大便不通兼高热者,加生大黄;喘甚者,加葶苈。水煎服,服药5~16剂,平均10剂左右。 (21)桑白皮汤(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6))治胸膜炎:桑白皮、黄芩、黄连、黑山栀、杏仁、贝母、半夏、苏子、姜等组成。水煎服。 (22)悬饮汤(《山西中医1989;(2))治胸腔积液:葶苈子、桑白皮、丹参、姜黄、瓜蒌皮各12g,柴胡10g,白芥子10g,枳壳10g,大枣10个,甘草5g。如发热明显,加银花、连翘;胸胁疼痛明显,加延胡索、郁金、香附等;阴虚内热明显,加沙参、麦冬、鳖甲、地骨皮等。每日1~2剂。凡大中量积液者,均胸穿抽液,每周1~2次。 (23)退赤散(湖北中医杂志1988;(1))治百日咳久咳而证见眼泡浮肿,结膜下出血者:桑白皮、丹皮、黄芩、甘草、花粉、桔梗、归尾、赤芍、麦冬、瓜蒌仁等。水煎服。 (24)《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百日咳:百合、百部、桑白皮、紫苏、冬花各15g,杏仁9g,甘草6g。水煎,去渣过滤,入蜂蜜120g。早晚分服。” (25)《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百日咳:桑白皮、陈皮、苏子各10g。水煎服。如面目浮肿及呛血,本方加入黑山栀、大力子各6g。” (26)《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急性结膜炎:地骨皮、桑白皮各10g,甘草3g。水煎服。” (27)清解合剂(中医杂志1988;(8))治春季结膜炎:生石膏、麻黄、蝉衣、生甘草、桑白皮、黄芩、枳壳、炒麦芽。如畏光,刺痛,加龙胆草、山栀;眵多色黄,加蒲公英、黄连;睑缘浸淫,泪多粘稠,加车前子、白鲜皮;汗多,加五味子。每日1剂,7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重症配合黄芩、苦参、防己等煎汤过滤,洗双眼。 (28)行气利水汤(中医杂志1987;(7))治特发性水肿:木香、厚朴、大腹皮、槟榔片、枳壳、桑白皮、茯苓各30g,薏苡仁20g,牛膝15g,冬瓜皮(或西瓜皮)100g。每日1剂,2次分服;服6剂,停药1天,60天为1疗程。 (29)桑苓葶枣汤(山东医药1978;(11))治顽固性水肿:生桑白皮30g,茯苓12g,猪苓15g,甜葶苈子12g,大枣30g,生薏苡仁30g,冬瓜皮15g,半枝莲30g,山药18g,陈葫芦瓢30g,潞党参30g,炒柴胡9g。兼风热表证者,加桑叶、菊花;风寒表证,加麻黄、苏叶;内热者,加竹叶、黄芩、石膏;内寒盛,肾阳衰微者,加制附子、肉桂;血虚者,加当归、黄芪。每日1剂,水煎服。 (30)泻白散加味(中医杂志1985;(8))治鼻衄: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生苡仁30g,甘草5g,牛膝15g,藕节15g。阴虚肺燥,加沙参、天麦冬;肝郁化火,加夏枯草、栀子、丹皮;血热,加丹皮、赤芍,生侧柏叶;胃热上冲,加生石膏、知母、生地;热结便秘,加瓜蒌皮、槐角、生大黄。水煎服。 (31)桑赭生牛饮(陕西中医1986;(2))治鼻衄:桑白皮、代赭石、生地炭、川牛膝、炒白芍、白薇各15g,当归身、粉丹皮、炒黄芩、焦山栀各10g,白茅根30g。随症加减。水煎服1日1剂,早晚各1次,小儿适当减量。 (32)清金止衄汤(中国医药学报1988;(1))治鼻衄:桑白皮30g,黄芩、山栀炭、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当归、旱莲草各10g,怀牛膝6g。如伴鼻腔干燥,口干欲饮者,加芦根、天花粉;出血量多,鼻粘膜充血明显者,加赤芍、丹皮、生地;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头晕头痛,喏易怒者,加菊花、夏枯草、代赭石;病程过长,失血过多,面色无华者,加阿胶珠、炒白芍、黄芪。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鼻出血停止后,再服6剂巩固疗效。就诊时,如鼻腔有活动性出血,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棉球作鼻腔填塞。 (33)桑根六味汤(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8;(2))治糖尿病:桑根皮60g,六味滋肾丸30g(包煎,由玉竹、丹皮、山药、女贞子、泽泻、茯苓组成)。随症加减:口渴恣饮,舌红少津,加麦冬、川石斛、生葛根;消谷善饥,胃火炽盛,加生知母、天花粉、肥玉竹;尿频量多,腰酸乏力,加怀山药、桑寄生;外阴瘙痒,湿热下注,加黄柏、知母;大便干结,腹胀不适,加生川军或制军。每日1剂,连服3~6月。 (34)消渴汤(浙江中医杂志1988;(2))治糖尿病:泽泻、玉竹、沙苑蒺藜各12g,山药、桑白皮、枸杞子各15g,玉米须9g。儿童酌减。水煎服。7剂为1疗程。忌食生辛辣及萝卜、羊肉。 (35)《上海常用中草药》:“治糖尿病:桑白皮12g,枸杞子15g。煎汤服。” (36)泻肺散结汤(广西中医药1989;(4))治金疳症:桑白皮、地骨皮、菊花、赤芍各10g,牛蒡子、玄参各12g,黄芩、桔梗各6g。小泡位于黑睛边缘属风轮赤豆者,加夏枯草、决明子、木贼草;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 (37)《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鼻渊,鼻流臭黄水:辛夷3g,炙桑白皮6g。水煎服。” (38)《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酒齇鼻:元参、桑白皮各500g,生地榆、桔梗各250g。同煎浓去渣成膏,加蜜糖500g,收贮。每日3次,每次开水送下6g。” (39)《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疮疡:桑白皮30g(去粗皮,放石上捣烂),铜绿10g(研碎),拌敷疮上。” (40)《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骨折:桑白皮、柘桑内皮(树皮)、姜皮、芝麻油各120g。前3味,捣碎至不见姜皮,加入麻油捣如泥状,将药摊于布上。骨折复位后,用药包扎24小时。去药后继续用小夹板固定14~30天。”

单方应用:①《肘后方》:“治卒小便多,消渴:桑根白皮,炙令黄黑,锉,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入米,勿用盐。” ②《肘后方》:“治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 ③《千金方》:“治小儿尿灶丹,初起从两股起,及脐间,走阴头,皆赤色者:水1200ml,桑皮(切)60g,煮取汁,浴之。” ④《千金方》:“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蜀桑根白皮,阴干捣末,烊胶,以酒和敷肿。” ⑤《经验后方》:“治坠马拗损:桑根白皮2.5kg。为末,水600ml,煎成膏。敷于损处。” ⑥《本草述钩元》:“治咳嗽吐血甚者:鲜桑根白皮500g,米泔浸3宿,刮去黄皮,剉细,入糯米120g,焙干为末。每服3g,米饮下。” ⑦《本草述钩元》:“治小儿火丹:桑根白皮煮汁浴之,或为末,羊膏和涂之。” ⑧《广利方》:“治金刃伤疮:新桑白皮烧炭,和马粪涂疮上,敷易之。亦可煮汁服之。” ⑨《子母秘录》:“治小儿重舌:桑根白皮煮汁,涂乳上饮之。” ⑩福建中医药1961;(3):“治传染性(即病毒性)肝炎:鲜桑白皮60g,白糖适量。水煎,分2次服。” ⑾《湖南药物志》:“治蜈蚣毒:桑根皮捣烂敷或煎洗。” ⑿《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鼻塞气窒,不闻香臭:桑皮(蜜炙)10g。水煎,日日服之,以愈为度。” ⒀《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须发脱落不生:桑根白皮(切)90g,以水淹煮五六沸,去滓。以洗须发,数数为之。” ⒁《中草药学》中册:“治小儿鹅口疮:鲜桑根皮适量,捣汁涂敷。” ⒂桑根白皮汤(云南中医杂志1987;(1))治小儿流涎:桑根白皮(桑白皮)20g,不足1岁,用10g。加水适量,中火煎。每日1剂,分2~3次服,连服3~7日。 ⒃《圣惠方》:“治小儿流涎,脾热也,胸隔有痰:新桑根白皮捣自然汁涂之。干者煎水。” ⒄《中草药学》中册:“治糖尿病:将桑白皮炙黄黑后,切细,水煮浓汁,随意饮服。”

食疗:桑白皮粥(《中国药粥谱》)治肺热咳嗽,喘逆痰多,或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的水肿实证:取桑白皮15g(鲜者30g,刮去棕色外皮),加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选北粳米50g,冰糖适量,再加水400ml左右,煮至米花粥稠为度。每日2次,温热服食。

医药家论述

①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泻肺,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②李时珍《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③刘若金《本草述钩元》:“桑根皮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泻邪即所以补正也。桑根皮虽入五脏,而以脾为主,盖伤中者,中土受伤以致五脏劳极耳。羸瘦即肉极,崩中绝脉即脉极,补虚者补脾土之虚,益气者,益中央之气也。” ④贾所学《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止肠红下血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