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条槭

概况

基源:为槭树科槭属植物茶条槭的叶和嫩枝。

原植物: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A.tataricum L.var.laciniatum Regel),又名茶条(《中国树木分类学》),华北茶条槭(植物分类学报)。

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5~6m,树皮粗糙、微纵裂,灰色,稀深灰色或灰褐色。小枝细瘦,近于圆柱形,无毛,当年生枝绿色或紫绿色,多年生枝淡黄色或黄褐色,皮孔椭圆形或近于圆形、淡白色。冬芽细小,淡褐色,鳞片8枚,近边缘具长柔毛,覆叠。叶纸质,基部圆形,截形或略近于心形,叶片长圆卵形或长圆椭圆形,长6~10cm,宽4~6cm,常较深的3~5裂;中央裂片锐尖或狭长锐尖,侧裂片钝尖,向前伸展,各裂片的边缘均具不整齐的锐尖锯齿,裂片间的凹缺钝尖;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近于无毛,主脉和侧脉均在下面较在上面为显著;叶柄长4~5cm,细瘦,绿色或紫绿色,无毛。伞房花序长6cm,无毛,具多数花;花梗细瘦,长3~5cm;花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萼片5,卵形,黄绿色,外侧近边缘被长柔毛,长1,5~2mm;花瓣5,长圆卵形,白色,较长于萼片;雄蕊8,与花瓣近于等长,花丝无毛,花药黄色;花盘无毛,位于雄蕊外侧;子房密被长柔毛(在雄花中不发育);花柱无毛,长3~4mm,顶端2裂,柱头平展或反卷。果实黄绿色或黄褐色;小坚果嫩时被长柔毛,脉纹显著,长8mm,宽5mm;翅连同小坚果长2.5~3cm,宽8~10mm,中段较宽或两侧近于平行,张开近于直立或成锐角。花期5月,果期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46卷.图版36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00m以下的丛林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

化学性质

叶含槭树鞣质(Aceritannin)、远志醇、没食子酸、没食子酯(Gallic ester)及黄酮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74。

药理

本品所含的茶条槭甲素即槭树鞣质,对福氏痢疾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62mg/ml,对宋氏痢疾杆菌为2.5mg/ml,对绿脓杆菌、伤寒杆菌为5mg/ml。没食子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强[1,2]

毒性:茶条槭浸膏ip对小鼠的LD50为157.6g/kg。给大鼠ig茶条槭浸膏(25、50、70g/(kg·d))、茶条槭甲素(1.44、3.6、5.04g/kg·d),连续14d,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1]

参考文献

[1] 医学资料 1981;(2):56。
[2] 中草药 1981;12(11):1。

药性

性味:苦,寒。 《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苦,寒。”

功效:清热明目,抗菌。

主治:肝热目赤,上呼吸道感染,咽肿痛,小儿肺炎,烫伤,菌痢。 ①《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清热明目。治肝热目赤,昏花。” ②《新华本草纲要》:“抗菌,退热明目。治急性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咽肿痛,小儿肺炎,烫伤,菌痢。”

用法用量:内服:9~15g,白开水冲饮。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目赤,头昏:茶条槭适量,白开水冲饮。”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