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

概况

异名:钓藤(《本草经集注》),吊藤(陶弘景),莺爪风(《草木便方》),钓钩藤(《滇南本草》),金钩藤(《贵州民间方药集》),挂钩藤(《药材学》)。

基源: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部分种类的干燥带钩茎枝。钩藤属全世界约35种;中国有11种,几乎全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钩藤(《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有5种: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又名无柄果钩藤。另外还有下列4种亦作钩藤药用:倒挂金钩Uncaria lancifolia Hutch.,又名披针叶钩藤(《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攀茎钩藤Uncaria scandens(Smith)Hutch.。双钩藤Uncaria laevigata Wall.ex G.Don。云南钩藤Uncaria yunnanensis K.C.Hsia

历史:钩藤始载于《别录》,列入下品,但原误作钓藤。《唐本草》云:“钓藤出梁州,叶细长,若钓钩。”《本草衍义》中云:“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之,藤长八九尺或一二丈,大如拇指,其中空。”《纲目》云:“状如葡萄藤,以及钩曲如钩针也。”“江西、湖南多有之,扦茎即生,茎叶俱绿。”所说正是本种。

形态:木质藤本。小枝四棱柱形,无毛;营养侧枝常成对变态为钩状。叶对生,纸质或膜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椭圆形、椭圆状长圆形,长5~12cm,宽3~7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腹面光亮,背面常呈粉白色,在脉腋内常有束毛;侧脉6~7对;叶柄长8~12mm;托叶窄三角形,全缘,长6~12mm,2深裂,裂片窄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单个腋生或为顶生的总状花序,直径2~2.5cm;总花梗纤细,长2~5cm,中部着生数枚苞片;花黄色,5数,近无花梗;花萼长约2mm,被小粗毛,花萼裂片长不及1mm;花冠高脚碟状,长6~7mm,仅花冠裂片外面被粉末状柔毛。蒴果倒圆锥形,长6~10mm,直径1.5~2mm,被疏柔毛,近无柄。花期6~7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88页图5790)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谷溪边林中或丘陵灌丛。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日本也有分布。大叶钩藤的花和小蒴果有柄,花间小苞片不存在。生于次生林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印度及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毛钩藤的枝、钩及叶均被毛;花萼裂片线状长圆形。生于山谷林下溪畔或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

华钩藤的花萼裂片长1.3mm以上,线状长圆形;托叶宽三角形至圆形,全缘,或有时顶部略凹缺。生于中海拔的山地疏林中或湿润次生林下。分布于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白钩藤的花冠裂片外面密被粗硬毛;花序轴常分枝。生于密林下或林谷灌丛中。分布于广西、云南。

倒挂金钩的花萼裂片长2mm以上,多少呈匙形;托叶宽卵形,二裂。分布于云南。

攀茎钩藤的枝、钩及叶均被毛;花萼裂片线形至线状匙形。生于山地疏林下。分布于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印度及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双钩藤的头状花序直径横过花萼9mm以上;托叶二裂达1/3,边缘具腺。分布于广西、云南。

云南钩藤的小蒴果有柄;托叶早落,全缘,呈半圆形。生于林缘或树丛中。分布于云南。

生药

栽培:喜宜温暖而阴湿的环境,不耐严寒。适于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及粘壤土中栽种。用种子繁殖,在10~11月播种育苗,按行距27~30cm开沟条播,深约3cm左右,播幅7~10cm,播后覆细土或草木灰。出苗后松土除草。露地苗床须搭棚遮阴。培育1~2年后,在春季或晚秋移栽定植,行株距各约1.7m,每穴栽苗1株,栽后覆土压紧,浇水。生长期中注意中耕除草,越冬前须用厩肥或人畜粪水追肥。当茎藤生长在2m左右时,需搭棚架或设支柱,供攀援生长。

采集:春、秋季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茎藤,晒干,或蒸后再晒干。钩藤主产于广西、江西、湖南、浙江、广东。华钩藤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

鉴别

性状:①钩藤茎枝圆四方形,长约2cm,直径约2m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一环状的茎节,稍突起,节上有对生的2个弯钩,形如船锚,尖端向内卷曲,亦有单钩或钩大小不一的,基部稍圆,直径2~3mm,全体光滑,略可见纵纹理。质轻而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层棕红色,髓部淡黄色而疏松如海绵状。气无,味淡。以双钩形如锚状、茎细、钩结实、光滑、色红褐或紫褐者为佳。 ②华钩藤茎枝方柱形,径约2~3mm,表面灰棕色,钩基部稍阔。 ③披针叶钩藤枝有狭翅,钩光滑。

显微 ①钩藤粉末:淡红棕色。 1)皮部薄壁细胞延长,次生壁自初生壁脱离,呈螺旋状或不规则扭曲。其间有含砂晶细胞。 2)韧皮纤维较长,直径16~42μm,壁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 3)韧型纤维甚长,直径15~24μm,壁稍厚,木化,斜纹孔明显。 4)纤维管胞直径至20μm,壁稍厚,具缘纹孔稀少。 5)具缘纹孔导管直径至68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少数纹孔口相交成人字形。 6)草酸钙砂晶存在于皮部薄壁细胞中,含砂晶细胞棕色,长方形或长椭圆形,砂晶密集,有的含砂晶细胞连接成纵行。 7)木化薄壁细胞类方形、类圆形、类多角形或细长方形,直径17~72μm,壁稍厚,纹孔较大。 8)表皮细胞棕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直径约至32μm,含有油滴状物;断面观可见较厚的角质层。(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79页.图333) ②华钩藤粉末:淡黄棕色。韧皮纤维直径约至34μm,表面有纵皱裂纹;韧型纤维直径18~22μm;纤维管胞较多见,直径约至16μm,具缘纹孔较密;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50μm;含砂晶细胞较小,砂晶较稀;木化薄壁细胞直径35~96μm。

理化:取样品粉末20g,加氨试液20ml,研匀湿润,然后装入滤纸筒,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于水浴上回流提取3小时,提取液浓缩至10~20ml,转移至装有氧化铝20g的层析柱中,任其自然流下,以氯仿-乙醇(8.2)冲洗,收集冲洗液约80~120ml,于水浴上蒸发浓缩至50ml,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0.25mol/L硫酸振摇提取,每次20ml,提5~6次,合并酸液加浓氨水10ml碱化,再用氯仿提取5~6次,每次30ml,将各次所得氯仿提取液,用同一10ml蒸馏水洗涤,合并氯仿液在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2ml再次蒸干,然后加入氯仿2ml溶解,精密加入0.01mol/L硫酸20ml稍加振摇,于水浴上挥去氯仿,冷却后加入甲红亚甲兰混合指示液2滴,用0.02mol/L氢氧化钠滴定,由棕红至黄绿色达到终点,以此作为供试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饱和的氯仿-乙醇(85-15)为展开剂,展开后,置荧光灯下检视后,喷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剂,于110℃烘5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84页.图198-1)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淋洗,润软,切段,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钩藤(商品)中含钩藤碱(Rhynchophylline)(1)、异钩藤碱(Isorhyn chophylline)、去氢钩藤碱(Corynoxetne)、异去氢钩藤碱(Isocorynox eine)、柯楠因碱(Corynantheine)、二氢柯楠因碱(Dihydrocorynantheine)、毛钩藤碱(Hirsutme)、去氢毛钩藤碱(Hirsuteine)、Akuammigine、Geissoschizine methyl ether、3α-二氢卡丹宾(3α-Dihydrocadambine)、3β-异一氢卡丹宾(3β-Isodihydrocadambine)、卡丹宾、(Cadambine)[1]斯垂特萨果碱(Strictosamide)、瓦塞乔特明碱(Vallesiachotamine)、钩藤芬碱(Rhynchophine)(2)、哈尔满(Harmane)、牛眼马钱灵(Angustoline)、牛眼马钱定(Angustidine)、长春甙内酰胺(Vincosidelactarn)[5~8]

钩藤茎、叶、钩中含钩藤碱量70.1%[2~4]

大叶钩藤含20-表异钩藤碱(Corynoxine)、20-表钩藤碱(Corynoxine B)[2]

华钩藤的钩茎含四氢鸭脚木碱(Tetrahydroalstonnine)(3)、钩藤碱(Rhychophylline)(1)、异钩藤碱(Isonhychophylline)(4)、钩藤碱N-氧化物(Rhychophylline N-oxide)、异钩藤碱N-氧化物、台钩藤碱A(UncarineA.Isoformosanine)(7)、台钩藤碱C(Uncarine C,pteropodine)(5)、台钩藤碱E(Uncarine E,Isopteropodine)(6)、帽桂木菲碱(Mitraphylline)(8)、帽桂木菲碱N-氧化物(Mitraphylline N-oxide)及台钩藤碱CN-氧化物(Pteropodine N oxide)[9]

附 钩藤叶中含长春甙内酰胺(Vincosidelactam)、6′-阿魏酰基长春甙内酰胺、Vallesiachotamine、Strictosamide、三叶豆甙(Trifolin)及金丝桃甙(Hyperin)[10]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83;49(3):188。
[2] Dictionary of Alkaloids(Index).Chapman and Hall Ltd. 1989:610。
[3]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460。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634。
[5] 药学杂志(日) 1973;93:448。
[6] Phytochemistry 1975;14:1855。
[7] Chem Pharm Bull 1982;30:4046。
[8] Phytochemistry 1974;13∶973。
[9] 中草药 1993;24(2):61。
[10] Chem Pharm Bull 1982,30(11):4046。

药理

①降压作用 钩藤煎剂对麻醉兔(2~3g/kg iv)、麻醉犬(0.05g/kg iv)和大鼠(5g/kg po)均有明显降压作用[1]。习惯均用钩藤的钩,但实验证明钩、茎枝的降压作用无显著差别(P>0.05),老枝的降压作用较弱,且不持久[2]。以钩藤总碱200mg/kg或钩藤碱20mg/kg给麻醉猫 iv,给实验性肾型高血压大鼠po钩藤总碱50mg/kg或钩藤碱50mg/kg或 ip钩藤碱20mg/kg,均能明显地降低血压[3,4]。钩藤的甲醇提取物给大鼠iv0.1mg/kg,就有强而持久的降压作用[5]。钩藤的作用部位广泛,降压机制涉及神经中枢、神经节、周围神经、心脏和外周血管等不同环节。对切除双侧减压神经和窦神经的高血压动物,钩藤可引起血压降低而不影响垂体后叶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及烟碱对血压的影响[1,3,4]。钩藤总碱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作用的研究表明;早期明显的降压效应主要由总外周阻力降低所致,继而心输出量的减少在降压效应中起主要作用[6]。钩藤碱(是钩藤总碱的主要降压成分)对麻醉犬和猫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又表明,对血压、心率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与钩藤总碱一致,并进一步认为钩藤碱的降压作用是由于心脏射血功能减弱和外周血管扩张共同作用的结果[7]。研究钩藤碱对麻醉犬和猫的心肌力学[8]、对免主动脉收缩反应[9]和对清醒大鼠血流动力学[10]等影响发现,其抑制心肌收缩、扩张血管和使清醒大鼠心率持续而明显的减慢等作用均与拮抗Ca2+通道有关,能阻滞外Ca2+内流和内Ca2+释放,与维拉帕米(Verapamil)作用方式相似。 ②抗心律失常作用 钩藤总碱给大鼠iv,对乌头碱(钩藤总碱剂量为15mg/kg)、氯化钙(钩藤总碱剂量为10mg/kg)、氯化钡(钩藤总碱剂量为15mg/kg)诱发的3种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和氯化钙诱发的室颤还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用药后使氯化钡诱发的心律紊乱变齐,但P波消失,S波加深,QRS波增宽,P-R间期延长。这些心电图变化说明钩藤总碱除能抑制异位起搏点,减慢房室及室内传导外,对窦房结也有抑制作用[11]。 ③镇静作用 钩藤煎剂对小鼠ip0.1g/kg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无明显催眠作用。剂量加大25倍也不加强戊巴比妥纳的催眠、麻醉作用。50~100倍也不能使翻正反射消失,也不引起运动障碍[1]。钩藤煎剂可降低大鼠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表现在使部分大鼠阳性条件反射延长或破坏,对分化抑制和非条件反射皆无显著影响[12]。华钩藤中的柯南因碱(Corynantheine)、二氢柯南因碱(Dihydrocorynantheine)和缝籽木素甲醚(Geissochizine methyl ether)可以阻断〔3H〕-5HT受体与大鼠脑膜的结合,其中柯南因碱的作用最强[13]。 ④对平滑肌的作用 钩藤煎剂约17mg/ml能够短暂降低离体回肠肌的张力,同时很快使收缩幅度显著增大;有对抗组胺作用,但无对抗烟碱和5-羟色胺作用。钩藤碱能抑制家兔离体肠管,并能兴奋大鼠离体子宫[14]。钩藤碱对乙酰胆碱或高钾去极化后Ca2+诱发的结肠带收缩均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量效曲线显示,钩藤碱呈非竞争性拮抗氯化钙作用[15]。钩藤碱对催产素或高钾去极化后Ca2+引起的大鼠离体子宫收缩均有抑制作用,前一作用可被Ca2+所对抗。氯化钙量效曲线显示,钩藤碱对其呈非竞争性拮抗[16]。 ⑤其它作用 对组胺引喘的豚鼠,用钩藤总碱10mg/kg ip和40mg/kg po,抑喘率分别与61.5%和60%(P<0.01)。钩藤总碱的抑喘率随给药剂量的加大而增加[17]。对豚鼠实验性癫痫,用钩藤治疗3~8d,能制止癫痫反应的发生。停药后3d恢复治疗前状态。钩藤对中枢运动性分析器兴奋性增高的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8]。钩藤的水提取物与饲料混合(其中提取物占5%),喂饲实验性膀胱结石的大鼠,有明显的溶解结石作[19]。毛钩藤碱(Hirsutine)对由于骨盆神经受电刺激而引起的膀胱挛缩有强的持续时间长的抑制作用;对分离出的蛙的坐骨神经有局部麻醉作用[20]

毒性:钩藤煎剂及钩藤总碱、钩藤碱对小白鼠的LD50为:钩藤煎剂ip LD50为29.0±0.8g/kg[21]。钩藤总碱po LD50为514.6±29.1mg/kg[4]。钩藤总碱ip LD50为144.2±3.1mg/kg[4]。钩藤碱sc LD50为165mg/kg[22]。钩藤碱ip LD50为162.3mg/kg[4]

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幼年大鼠po钩藤总碱治疗剂量50mg/kg,每日1次,14d后解剖,未见内脏有病理形态上的改变。剂量加倍,肝脏有轻度炎症,但停药后可渐恢复正常。对饮食量、体重及外观行为等均无明显毒性[4]。给家兔po钩藤煎剂每日2次,每次5g/kg(比治疗量大2.5倍),连服10d,未见中毒症状[3]。慢性毒性观察结果表明:给断乳大鼠po钩藤总碱50mg/kg及100mg/kg,每日1次,连续2mo,停药后继续观察1mo。50mg/kg剂量组,对大鼠生长发育,肝肾功能及血象均无明显影响;病理切片仅发现肾脏有轻度营养性障碍,停药后即恢复。100mg/kg剂量组致死动物的病理观察可见,心、肾、肝均出现病变,心、肾的病变更明显[4]

参考文献

[1] 生理学报 1962;25(6):161。
[2] 药学通报 1965;11(12):563。
[3] 中草药通讯 1974;(4):8。
[4] 中华医学杂志 1978;(7):408。
[5] Planta Med 1983;49(3):188。
[6] 中国药理学报 1983;4(2):114。
[7] 贵州医药 1986;10(3):19。
[8] 中国药理学报 1986;7(5):426。
[9] 中国药理学报 1987;8(5):425。
[10] 贵州医药 1989;13(2):72。
[11] 广西医学 1983;5(1):6。
[12] 西安医学院学报 1965;(7):44。
[13] J Pharm Pharmacol 1985;37:401。
[14] 遵义医学院学报 1985;8(4):36。
[15]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9;5(4):244。
[16]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88;2(2):93。
[17] 贵州医药 1983:(2):18。
[18] 中华医学杂志 1958;(6):582。
[19] 汉方医药(日) 1974;(5):6。
[20] Chem Pharm Bull 1979;27:1069。
[21] 大连医学院学报 1960;(创刊号):25。
[22]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2;55(4):123§。

药性

性味:甘,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甘,平。” ③《蜀本草》:“苦。”

归经:入肝、心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 ②《本草经疏》:“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效:清热平肝,息风定凉。

主治:小儿惊厥瘛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 ①《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②《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瘛疭热壅。” ③《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④《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⑤《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 ⑥《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㖞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4.5~9g;或入散剂。

使用注意:①《本草新编》:“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②《本草从新》:“无火者勿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牛膝,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头胀头痛,半身麻木,膝软乏力等症。 ②配薄荷,治风热初起,或风阳上扰之头胀头痛,头晕目眩,小儿夜寐不安,惊抖,咳嗽。 ③配僵蚕、鲜九节菖蒲,治小儿急惊风。 ④配滑石、甘草,治小儿高烧惊厥。 ⑤配全蝎、蜈蚣,治风痰阻络的四肢拘急掣痛及小儿惊痫,顽固性头痛。 ⑥配秦皮、天麻,治头晕头痛,目眩等症。 ⑦配夏枯草、菊花,治肝热目赤,头痛。 ⑧配桑叶、蝉蜕,治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目赤等症。 ⑨配石膏、茯神,治肝阳上亢较重者,兼有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苔黄,脉弦数。 ⑩配麻黄、五味子,治痰喘型慢性气管炎。 ⑾配菊花、石决明,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 ⑿配天麻、羚羊角、全蝎,治肝热生风所致的惊痫抽搐,小儿急惊风症。 ⒀配桑叶、菊花、夏枯草,治高血压病。 ⒁配金银花、僵蚕、菊花,治小儿发热惊风,抽搐。 ⒂配寄生、苦丁茶、荷叶,治高血压病。 ⒃配桑叶、菊花、石决明、白芍,治高血压所致的头晕目眩。 ⒄配琥珀、朱砂、牛黄、犀角,治小儿痰热惊痫,抽搐。 ⒅配银花、酒芩、连翘、僵蚕,治高热之抽搐。

方选和验方: ①钩藤散(《本事方》)治高血压所致的头晕目眩:钩藤、菊花、防风、党参、茯神、茯苓、半夏、陈皮、麦冬各15g,生石膏30g,甘草7.5g。共研细末,每服12g,水煎,去渣服。 ②延龄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惊热:钩藤30g,消石15g,甘草0.3g。上为散,温水调下1.5g。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③钩藤散(《直指方附遗》)治内钓:钩藤、人参、犀角、甘草各1.5g,全虫1.5g,天麻0.3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④钩藤散(《圣惠方》)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15g,龙齿30g,石膏、麦门冬(去心,焙)各0.9g,栀子仁0.3g,子芩0.15g,川大黄15g(锉碎,微炒)。上为散,每服3g,水200ml,煎至5分,去渣,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 ⑤钩藤饮(《医学正传》)治小儿脾胃气弱,呕吐泄泻,致成慢惊:钩藤1.5g,蝉蜕、防风(去芦)、人参、麻黄(去节)、白僵蚕(炒)、天麻、蝎尾(去毒,炒)各0.9g,甘草(炙)、川芎各0.5g。上药细切,以水150ml,煎至100ml,去渣温服。 ⑥钩藤饮(《直指小儿方论》)治天钓:钩藤、茯苓各5g,大黄、防风、朱砂、蝉退、羌活、独活、青皮、甘草各1.5g。加姜、枣、水煎。 ⑦钩藤汤(《胎产心法》)治胎动不安,孕妇血虚风热,发为子痫者:钩藤、人参、当归、茯神、桑寄生各3g,桔梗4.5g。水煎服。 ⑧钩藤饮子(《普济方》)治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15g,黄连(拣净)、甘草、川大黄(微炮)、天竺黄各30g。上为末,每服1.5~3g,水240ml,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4分,去滓,温服。 ⑨钩藤汤(《幼科指掌》)治小儿盘肠内钓,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弯身如虾者:钩藤、枳壳、延胡各1.5g,甘草0.9g。水150ml,煎2分服。 ⑩钩藤汤(《圣济总录》)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钩藤、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30g,栀子仁、甘草(炙)各0.9g,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45g。上为末。每服6g,水300ml,竹叶三七片,煎至6分,去滓,下生地黄汁20ml,搅匀,食后温服。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高血压病:钩藤12g,桑叶、菊花、夏枯草各9g。水煎服。钩藤、美人蕉根、紫苏各24g,豨莶草12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6g重,每服1丸,每日3次。” ⑿《安徽中草药》:“治高血压(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钩藤、石决明各15g,杜仲9g,黄芩6g,益母草、夏枯草12g。煎服。” ⒀《安徽中草药》:“治小儿夜啼:钩藤6g,蝉蜕7个,灯心1扎。煎服。” ⒁《安徽中草药》:“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钩藤、紫草各6g,煎水频服。” ⒂《贵州草药》:“治全身麻木:钩藤茎枝、黑芝麻、紫苏各21g,煨水服,1日3次。” ⒃《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面神经麻痹:钩藤60g,鲜何首乌藤120g。水煎服。” ⒄《贵州草药》:“治半边风:钩藤茎枝、荆芥各12g,排风藤30g。煨水服,1日3次。” ⒅浙江中医杂志 1980;(10):“治小儿脐风:蝉衣、全蝎各1g,钩藤、天麻各3g,蜈蚣1条,僵蚕、甘草各2g,每日1剂。” ⒆芍药钩藤木耳汤(山西医药杂志1983;(1))治神经系统疾病:生白芍、钩藤各30g,炙甘草、僵蚕各9g,郁李仁、天麻、全蝎(研末冲服)各6g,白苣子10g,黑木耳15g。水煎服。以上为基本方剂。忌辛辣刺激性的饮食物。加减:1)治三叉神经痛:基本方剂加柴胡、没药各10g,荆芥6g。 2)治神经性头痛基本方剂加柴胡10g,白芷6g,怀牛膝12g。 3)治拔牙后引起的面神经病:基本方剂加柴胡9g,麦冬、怀牛膝各12g,生石膏20g。 4)治面神经麻痹:基本方剂加柴胡10g,白附子5g,制川乌片3g。 5)治坐骨神经痛:基本方剂加木瓜、柴胡各10g,白芷9g。 6)治多发性神经炎:基本方剂加桑枝15g,乳香9g。 7)治癫痫小发作:基本方剂加琥珀5g。 8)治癔病:基本方剂加百合24g,麦冬20g,炒枣仁15g,红枣6枚。亦可酌情继服以本方去郁李仁,百合加至30g,麦冬减至15g,加龙骨15g,琥珀6g(研末冲服)。 9)治末梢血管痉挛症(雷诺氏病):基本方剂加川乌3g,没药9g。 ⒇钩蝎散(江苏中医杂志1983;(5))治偏头痛:钩藤、太子参各10g,炙全蝎、大川芎各15g,紫丹参10g,广地龙15g。上药研细末,每服3g,1日2~3次,开水送下。不发时日服1次,发作时日服3次。 (21)钩藤七味饮(黑龙江中医药1984;(3))治风痰眩晕:双钩藤15g(后下),法半夏、野茯苓、鲜生姜、祁白术各10g,建泽泻、生牡蛎各12g。年高气虚者加党参,手足麻木者加桂枝。 (22)新中医 1984;(11):“治小儿痰热闭肺(症见发热咳嗽、气促憋闭、喘憋烦躁等):钩藤4g,麻黄2g,防风3g,大黄5g。取净麻油30~50ml,入铁锅文火加热至油沸,先入麻黄、防风,再下大黄,最后下钩藤炸至药枯色黄后去药渣,过滤药油,候凉饮服。用量据病情轻重酌情加减。一般日服2次,每次服5~10ml。服至患儿下风沫稀便,或粘液便即停服,不必尽剂。若改汤剂时需倍大黄用量(后下)。脾虚便溏而喘者慎用。” (23)钩藤饮(陕西中医1985;(1))治内耳眩晕病:钩藤30g,葶苈子20~60g,泽泻、云苓、车前子各15g(包煎),白术、川芎各12g,僵蚕、菊花各10g,酸枣仁20g。上药剂量,可据病情定加减。本方煎煮30分钟(钩藤后下)浓取300ml,1次或数次服均可,俟后再煮2次(或以两煎混合服)每日1剂。 (24)钩藤竹茹汤(中医杂志1985;(2))治美尼尔氏综合征:钩藤40g(后下),制半夏12g,姜竹茹、泽泻各30g。每日1剂。 (25)钩芍真黄汤(福建中医药1985;(5))治中风:双钩藤30g(后下),杭白芍、地龙干各15g,真珠母90g(先下),生大黄9g(后下),竹沥汁45ml。服法:急性期每日中药2剂,恢复期每日1剂。重型者应用鼻输。 (26)钩藤芍苓汤(中医研究1992;(1))治小儿夜啼症:钩藤6~8g,蝉蜕1~3g,酒白芍、茯苓6~10g。加减:舌红苔黄,指纹青紫者加川连1~3g,麦冬3~6g;烦躁不安,指纹青紫者加百合6~10g,生地3~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 ②陈士铎《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钩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楂、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瘄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无力,俟他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