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概况

异名:醋柳果(《西藏常用中草药》),契癸日戈纳(蒙名),吉汗(维名)。

基源:为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中国沙棘、中亚沙棘及云南沙棘的果实。沙棘属全世界共4种,5亚种,中国均产。

原植物: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H.rhamnoides acut.non L.;H.rhamnoides L.var.procera Rehd.),又名醋柳(山西),黄酸刺、酸刺柳(陕西),黑刺(青海),酸刺(内蒙古)。中亚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turkestanica Rousi,又名扎达沙棘(《西藏植物志》)。云南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yunnanensis Rousi.

历史:沙棘为近期开发利用的重要药用植物和经济植物,国内外研究和报道很多,现已广泛用于药物、保健食品及防风、固沙等。

形态:中国沙棘为落叶灌木或乔木,高1~5m,稀达18m,多粗壮棘刺,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被银白色及褐色鳞片或有白色星状毛;老枝粗糙,灰黑色。单叶,常对生,叶柄极短或几无;叶片纸质,狭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4~10mm,两端钝形或基部近圆形,以基部最宽,上面绿色,粗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柔毛,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被鳞片。果实圆球形,直径4~6mm,橙黄色或橘红色。种子阔椭圆形至卵形,有时稍扁,长3~4.2mm,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海拔800~3600m的向阳山脊、谷地、干涸河床、山坡、多砾石或沙质土壤或黄土上。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部。

中亚沙棘与中国沙棘主要区别是嫩枝密被银白色鳞片,一年生以上的枝鳞片脱落,表皮呈白色;老枝部分剥裂,刺较多而短,有时分枝。单叶互生,线形,长1.5~4.5crn,宽1~4mm,两面银白色,密被鳞片,无锈色鳞片。果实阔椭圆形、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7mm,直径3~4mm,栽培者长可达6~9mm,直径6~8mm。种子形状不一,常稍扁,长2.8~4.2mm。花期5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800~3000m的河谷阶地、开旷山坡及河漫滩。产于新疆。蒙古也有分布。

云南沙棘与中国沙棘极为相似,主要区别为叶互生,叶基最宽,常为圆形或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褐色,具较大而多的锈色鳞片。果实圆球形,直径5~7mm,果梗长1~2mm。种子阔椭圆形至卵形,稍扁,长3~4mm。花期8~9月。生于海拔2200~3700m的干涸河谷沙地、石砾地、山坡密林至高山草地。分布于四川(宝兴、康定以南)、云南西北部、西藏(拉萨以东)。

生药

采集:10~11月采摘成熟果实,晒干。药材产于中国华北、西北。

鉴别:果实呈类球形或扁球形,有的数个粘连,单个直径5~8mm。表面橙黄色或棕红色,皱缩,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顶端有残存花柱。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斜卵形,长约4mm,宽约2mm,表面褐色,有光泽,中间有1纵沟,种皮较硬,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味酸、涩。

贮藏:置于阴凉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

含β-谷甾醇、豆甾醇、24-亚甲基环木菠罗烷醇(24-Methylene cycloartanol)、α-和β-香树脂醇、古柯二醇(Erythrodiol)、乌索醇(Uvaol)、柠檬甾二烯醇(Citrostadienol)、24-乙基胆甾烯醇(24-Ethylcholest-7-en-3-β-ol)、槲皮素、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山柰酚及其甙、杨梅酮(Myricetin)、猪草甙、五倍子酸(Gallic acid)、儿茶酸(C-techinic acid)、乌索酸(Ursolicacid)、齐墩果酸、绿原酸、无色矢车菊素、无色飞燕草素、洋地黄皂甙(Digitonin)、紫云英甙(Astragalin)、椽醇、芦丁、维生素B1、B2、B6、B12、C、E及叶酸(Folic acid)、多种氨基酸(果肉、果汁中含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组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等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类胡萝卜素,还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1~5]

沙棘的氯仿可溶物中,不皂化物占5.76%,皂化物占94.24%。不皂化物中有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皂化物中游离脂肪酸有乙酸、丁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更脂酸[2],还含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琥珀酸、花生酸[6]。沙棘挥发油中存在3种甘油三酯化合物,即棕榈酸、棕榈油酸、棕榈油酸三酸甘油酯[7]。有报道沙棘中有25种羟基脂肪酸,其中Coriolic酸和Dimorphecolic酸是主要成分,还有4个是新化合物:11-羟基-9-十三烯酸(11-Hydroxy-9-tridecenoic acid)、9-羟基-10,12-十五二烯酸(9-Hydroxy-10,12-pentadecadienoic acid)、13-羟基9,11-十六二烯酸(13-Hydroxy-9,11-hexadecadienoic acid)和9,12-二羟基15-十九烯酸(9,12-Dihydroxy-15-nonadecenoic acid)[8]

沙棘种子油中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等,还含磷脂类化合物,主要有N-酰磷脂酰乙醇胺(N-Acyl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磷脂酰甘油、磷脂酸、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1]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8。
[2]药学学报1988;23(6):456。
[3] CA 1990;112:91741。
[4] 中草药 1986;17(8):42。
[5] 中医药信息 1988;(5):42。
[6] 中草药 1986;17(5):46。
[7] CA 1988;109:107731。
[8] CA 1987;106;15704。

药理

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体外试验,沙棘总黄酮100μg/ml对大鼠心肌细胞团自发性搏动节律失常有明显对抗作用,并抑制氯化钙及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正性频率效应,使量效曲线最大反应降低;100mg/L浓度可使冠脉结扎所致缺血心室肌cAMP含量及腺甙酸环化酶活力下降[1]。沙棘总提物62.08和103.47mg/kg ip,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表现为小鼠存活时间显著延长,耗氧速度和残余氧量也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31.04mg/kg iv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使垂体后叶素所致的ST-T改变的第二相未出现明显的ST段下移和T波低平等现象。但从第7分钟开始恢复至给药前的正常水平,又可完全对抗因心肌缺血而发生的心律失常,使第二时相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由对照组的100%降为零。但对1u/kg的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无对抗作用[2]。沙棘油5%的乳剂1ml/只ig连续12d,对维生素D3所致大鼠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降低维生素D3所致大鼠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对抗维生素D3引起的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下降和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升高[3],沙棘总黄酮对心绞痛的有效率达94%,能较好地改善心肌供血状态,增进心功能[4]。沙棘总黄酮还可对氯化钾、氯化钙和去甲肾上腺素对离体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反应,使量效曲线右移,还可明显抑制家兔主动脉条Ca2+内流依赖性收缩,表明沙棘总黄酮的血管扩张作用与阻滞钙通道有关[5]。 ②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沙棘原汁对大鼠造血细胞有促进作用[6]。沙棘汁还能增加荷B16黑色素瘤小鼠红、白细胞数[7]。沙棘总提物30、15、7.5mg/kgiv给于家兔可使全血粘度(BV)、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电泳时间(EET)均有明显降低,且呈量效关系,沙棘总黄酮9.6mg/kg对上述指数的影响与总提物的作用不完全相同,表明沙棘总黄酮并非沙棘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影响的唯一成分[8]。沙棘黄酮对大鼠仅能降低全血粘度[22]。沙棘籽油po给于大鼠对胶原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较强[9]。沙棘油具有明显降低外源性高脂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并可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肝脏脂质含量有所增高[10,11]。 ③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沙棘浓缩果汁和沙棘籽油有明显的保肝作用[10]。沙棘浓缩果汁0.84、1.68g/kg小鼠ip对四氯化碳及扑热息痛损伤肝中丙二醛(MDA)的增高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显著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小鼠SGPT的活力,对抗扑热息痛中毒小鼠肝更a href='//m.wenaishequ.com/baike/224/29359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入赘孰?GSH)的耗竭[12]。沙棘油可防止肝细胞P450减少,也可以防止肝脏中总蛋白和水溶性蛋白的减少,以及由乙醇和四氯化碳引起细胞质和微粒体、肝脏蛋白质的减少[13]。沙棘油可以对抗由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SGPT的升高。沙棘籽油0.25、0.5g/kg ig可明显减少四氯化碳造成的肝内坏死灶[14]。沙棘果实提取物中的中性脂质物成分有很强的抗溃疡作用,沙棘油5mg/kg ig给于大鼠,对利血平所致的胃溃疡有显著的对抗作用[15]。沙棘油可加速胃溃疡和肠道损伤的愈合,降低胃粘膜酯质过氧化物,提高中性氨基酸的浓度。沙棘果实、汁液等可增加动物唾液、胃肠腺体分泌增加,胃蛋白酶含量升高。使胃肠道节律收缩周期延长,振幅增大[16]。 ④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沙棘浓缩果汁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并提高酯酶染色阳性率[10]。沙棘总黄酮2mg/kg ip,连续6d,可提高小鼠脾细胞特异玫瑰花形成细胞(SRFC)增加;沙棘总黄酮还能拮抗环磷酰胺引起的SRFC减少,增强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17]。 2)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大鼠ig50%沙棘原汁2ml/d,连续2wk,可使大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明显升高。沙棘原汁和沙棘油均可使小鼠脾脏中抗体生成细胞数和血清中抗体效价明显升高[18]。沙棘总黄酮5mg/kg ip,连续6d,可增加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2mg/kg ip,连续8d,可增加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含量[17]。沙棘总黄酮还能部分对抗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对血清IgG具有直接增强作用。沙棘油ig给于大鼠2wk,可提高血清中IgG、IgM和C3水平[17,19,20]。 3)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沙棘果汁膏(408mg/kg)ig给药,能极显著地增加小鼠血清溶菌酶的含量和提高抗绵羊红细胞的滴度,也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0,21]。沙棘总黄酮2mg/kg sc给药,连续7d,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7]。沙棘汁对荷B16的黑色素瘤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亦有增强作用]7]。沙棘总黄酮ip给药能明显提高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增加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和豚鼠血清总补体含量[17]。 ⑤抗癌作用 沙棘汁和沙棘油ip或ig或药对不同类型的移植性肿瘤S180、B16、P388、等均有明显的抑止作用,体外试验亦能杀伤S180、P388L1210和人胃癌SGC-9901等癌细胞[7,22,23]。沙棘汁能有效地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在大鼠体内合成及诱癌,其预防癌变的效果优于等量的抗坏血酸。在体外人工胃液条件下亦可阻断N-亚硝基码啉的合成[24,25]。 ⑥抗氧自由基作用 沙棘总黄酮1.7mg/L对PMA(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刺激多形核白细胞生成的活性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沙棘总黄酮0.03~3.0mg/L,对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生成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的清除作用;3mg/L对Fenton反应生成的羟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26]。 ⑦抗放射作用 沙棘果汁和沙棘籽油均有明显的抗放射作用。用7.5Gy60Co照射的小鼠于照前1h和照射后15min,给沙棘籽油4.75g/kg po,可使小鼠30d存活率显著提高,5.95g/kg可使骨髓有核细胞数显著增高,5.95g/kg和2.97g/kg po,均能显著降低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表明对急性放射病有防护作用[27]。 ⑧其它 沙棘油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对巴豆油引起的急性炎症的抗炎效果与氢化可的松相似。沙棘油具有促进组织再生和上皮组织愈合的作用。沙棘总黄酮还具有抗过敏作用。沙棘制剂“沙棘精”还可使运动员的肺活量及血色素明显提高,可增强运动能力[9,28,29,30]

毒性:沙棘果汁膏给小鼠ig的LD50为20.4±2.6g/kg[21]。沙棘总黄酮iv对小鼠的LD50为125mg/kg,ig给药2500mg/kg动物无死亡[2]。沙棘原汁(比重为1.08g/ml)160、360、520ml/kg给亲代和仔一代两代大鼠喂饲3mo,血象(红、白细胞、血小板、血色素)、血清尿素氮及谷丙转氨酶水平与正常组基本一致,各主要脏器未见有意义的病理学改变。沙棘油0.3g/kg ig给于大鼠,连续6mo,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象、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肝胰组织学检查也无异常。沙棘总黄酮125mg/kg和41.7mg/kg po给于大鼠,连续3mo,均未见死亡和异常[2,14,31]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理学报 1988;9(6):539。
[2] 内蒙古药学 1991;10(3,4):3。
[3] 中医药学报 1990;(4):53。
[4] 四川医学院学报 1982;13(1):6。
[5]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90;11(4):332。
[6] 青海医药杂志 1991;(4):1。
[7] 甘肃中医药情报 1989;(15,16):4。
[8] 内蒙古药学 1990;(1):10。
[9] 北京医药 1988;(4):28。
[10] 甘肃中医药情报 1989:(19,20):3。
[11] 中草药 1986;17(5):46。
[12]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9;5(2):43。
[13] 北京医药 1988;(4):28。
[14] 中草药 1987;18(11):22。
[1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6;7(6):468。
[16] 中兽医医药杂志 1986;(5):32。
[17] 中国药理学报 1989;5(5):307。
[18] 医学研究通讯 1990;19(10):29。
[19] 宁夏医药杂志 1989;11(5):281。
[20]免疫学快报 1988;8(6):33。
[21] 免疫学快报 1987;7(4):28。
[22] 西北药学杂志 1993;8(2):69。
[23]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0;13(4):29。
[24] 营养学报 1989;11(1).47。
[25]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87;21(4):199。
[26]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0;6(2):97。
[27]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0;10(6):390。
[28] 中草药 1990;21(12):6。
[29] 青海医学杂志 1987;(2):5。
[30] 内蒙古药学 1984;(2):8。
[31] 卫生毒理学杂志 1990;4(1):36。

药性

性味:酸、涩,平。

功效:活血散瘀,补脾健胃,化痰宽胸。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胃痛,胃溃疡,咽喉肿痛,气管炎,肺结核,肺脓肿,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及肠炎痢疾。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