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

因渗出过多或吸收障碍等病理改变,鞘膜囊内积有过多的液体。

概述

鞘膜原是腹膜的一部分,在胎儿睾丸下降时成为腹膜鞘突,以后随睾丸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在正常情况下,腹膜鞘突在胎儿出生前从腹股沟内环和睾丸上方两处自行闭合,使精索部鞘突成为纤维索,而睾丸部的鞘突保留两层。包绕睾丸附睾表面的鞘膜为鞘膜脏层,外面与阴囊壁接触者为鞘膜壁层,此二层之间成为鞘膜囊。囊的表面为浆膜层,在囊内仅有渗出与吸收相平衡的少量液体。由于鞘膜自行闭合的反常以及与鞘膜囊的相通部位的变异,可使鞘膜积液的位置、形状,发生不同的类型。如鞘突完全未闭,腹腔液体直接进入睾丸鞘膜囊,则为先天性或称交通性鞘膜积液。若鞘突部分闭合,液体积聚在精索部或精索睾丸部者则为精索鞘膜积液,或精索睾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占住院男性患者的1%,在热带地区,由于寄生虫病较多,其发病率较高,约占男性患者的7.5%。发病年龄多在21岁以后,婴儿的发病率为1.75%,其中25%为双侧性。

除先天性者外根据病源可分为:

(1)原发性鞘膜积液。患者多数无明显病因,亦无明显自觉症状,积液发展缓慢;

(2)继发性鞘膜积液,常由睾丸、附睾的外伤、炎症、肿瘤以及丝虫病等因素致病。

临床表现和诊断

视其类型而不同。睾丸鞘膜积液主要是阴囊部逐渐发现囊性肿块,呈卵圆形或梨形,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阴囊皮肤正常,睾丸被包在鞘膜囊内不能触及。透光试验阳性。若鞘膜因慢性炎症而增厚时,透光亦可阴性。先天性鞘膜积液在平卧时由于积液回流至腹腔内,阴囊肿块可迅速消失。精索鞘膜积液的囊性肿块位于睾丸的上方。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腹股沟疝,疝的上端进入腹股沟管内环,平卧时可回纳,有咳嗽冲击感。有时可见肠型或可听及肠鸣音。无囊性波动感,不透光,可摸到睾丸。

(2)睾丸肿瘤,阴囊内之肿块即为肿大之睾丸,质硬而重,透光阴性。超声波检查及X射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3)鞘膜积血,一般都有创伤史,病程短而起病快,不透光,若作诊断性穿刺可得血液。

(4)鞘膜积乳糜,在丝虫病流行区发病较多,病程缓慢,不透光,诊断性穿刺可得乳糜,2/3的患者可找到微丝蚴。若疑有睾丸肿瘤或腹股沟疝者则禁忌作诊断性穿刺。

治疗

在2岁以前的婴儿时期少量的鞘膜积液可自行消失,故不急于进行治疗,若积液量逐渐增加,则应采取积极的治疗。

(1)阴囊穿刺抽液:一般穿刺抽出液体后,液体仍能继续积聚,阴囊可涨大如初,但幼儿时期的穿刺抽液后,有时可达到治疗的效果。

(2)阴囊穿刺抽液后药物注入:为了避免穿刺抽液后的液体继续积聚,可在鞘膜囊内注入刺激性药物(如奎宁乌拉坦、鱼肝油酸钠等),使鞘膜脏层与壁层产生无菌性炎症而粘连,造成鞘膜囊的闭合。但有时鞘膜囊内的粘连不够完全,可形成多房性的鞘膜积液,给今后的手术治疗造成困难,故目前较少使用。

(3)手术治疗,是鞘膜积液的根治方法,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积液。治愈率可达99%以上。

常用的手术有:

(1)鞘膜翻转术。通过阴囊壁,切开鞘膜囊壁层,放出全部积液,将壁层鞘膜翻转缝合,包裹在睾丸与精索之外,使脏层鞘膜与壁层鞘膜的浆膜面朝向阴囊壁,致使以后浆膜面所渗出的液体可在周围组织中吸收,不再发生积聚现象。

(2)洛德氏手术。适用于比较薄的鞘膜。1964年洛德报告根治原发性鞘膜积液的无血手术方法,切口直达鞘膜,将鞘膜切口缘用无创伤肠线或多乙烯合成线缝合折叠于睾丸附睾处。

在手术治疗中,若证实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则应按疝修补方法进行,必须将鞘膜囊通向腹膜腔的颈部通道予以切断结扎,以防术后形成继发性积液。

前列腺、前列腺疾病和鞘膜疾病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