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

细胞核内由 DNA、蛋白质和少量RNA组成的线状体。因易被碱性染料着色而得名。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单位──基因的载体。

形态

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分裂间期,染色体细而长,光学显微镜难以看清其形态特征。分裂开始后由于形成多级螺旋而逐渐缩短、加粗,至分裂中期充分显示其典型特征。每个染色体由一个共同着丝粒并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组成。着丝粒亦称主缢痕,为染色体上一个不着色的区域,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的地方。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通过纺锤丝的牵引,两个染色单体随着着丝粒趋赴纺锤体的两极,分别独立为新的染色体。

常态的染色体只有1个着丝粒,各有其相对恒定的位置。根据着丝粒位置的不同,通常把染色体分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等4种。前3种染色体被着丝粒分为等长或长度不一的两个臂。

染色体上还可能出现被称为次缢痕的区域,其位置和范围一般也是恒定的。通常位于染色体的 1个臂的近端部分,致使次缢痕外端还存在1个小的区段,称为随体。染色体次缢痕所在区段与核仁的形成存在着联系,因而称次缢痕区为核仁组织区。

染色体上除着丝粒不易着色外,还存在着色深浅不同的区段。染色特深者称为异染色质区,其余部分称为常染色质区。异染色质区内具有高度重复的核苷酸顺序,在遗传上一般表现为惰性状态。

结构

关于染色体的结构,目前比较盛行的看法认为它是由多级染色线缠绕而成。染色线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每个核小体由4种、每种2个共8个组蛋白分子所组成,DNA分子链在其表面缠绕1.75圈。一系列核小体串连成一条染色线,由染色线盘旋成300~500┱直径┱的螺旋体,后者再盘旋成筒状中空的超螺旋体。超螺旋体进一步螺旋化,于是缩短变粗形成可为光学显微镜分辨的染色体(见图)。

图 数目

不同物种的细胞中各有其一定数目并各具一定形态特征的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含有单倍的n个染色体,体细胞中含有双倍的2n个染色体。染色体数目的多少与物种的遗传复杂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可以发生变化,这是生物发生可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见染色体变异)。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