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地导弹

由潜艇在水下发射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导弹。它同艇上的导航系统和导弹指挥控制、检测、发射系统等构成潜地导弹武器系统。其机动性大,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便于实施核突击,是战略核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地导弹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两类。潜地弹道导弹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作动力装置,采用惯性制导或天文加惯性制导,携带核弹头。核弹头有单弹头、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爆炸威力为数万吨至百万吨梯恩梯当量,射程为1000~10000余公里。导弹装在潜艇中部的垂直发射筒内,每艘潜艇一般有12~14具发射筒,每具装一枚导弹。潜艇在水下机动时,导航系统能为导弹发射连续提供有关艇位、航向、航速和纵横倾角等数据,通过射击指挥系统随时计算出每枚导弹的射击诸元,并将其装订到导弹制导计算机内,迅速完成导弹发射准备。发射时,导弹靠燃气蒸汽或压缩空气弹出艇外,导弹出筒后,在水中上升,出水前或出水后导弹发动机点火,按预定弹道射向目标。潜地巡航导弹通常用空气喷气发动机,惯性加地形匹配复合制导,且携带的核弹头比威力较高。它可借助潜艇内的鱼雷发射管或专用发射筒发射,当导弹出水升到一定高度时,弹翼自动张开,火箭助推器脱落,空气喷气发动机工作,使导弹转为水平巡航飞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美、苏两国先研制陆基战略导弹,随后发展潜地战略导弹。苏联于1955年9月首次用潜艇在水面发射了一枚由陆基战术导弹改装的弹道导弹,1958年,正式装备了水面发射的SS-N-4弹道导弹。1963年,开始装备水下发射的SS-N-5潜地弹道导弹,射程1000余公里。随后相继装备了几种潜地导弹,射程提高到2000余公里至近万公里。美国于1955年将“天狮星” I巡航导弹装备潜艇。1960年7月,从“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上首次水下发射“北极星”AI潜地弹道导弹,射程2200公里。1970年,研制成第二代潜地弹道导弹“海神”,射程4600公里,携带分导式多弹头,能攻击彼此相距100公里左右的不同目标,其圆公算偏差约0.54公里。1971年,开始研制第三代潜地弹道导弹“三叉戟”Ⅰ,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7400公里,携带8个分导式弹头,1979年首次装艇。 技术更先进,射程达12000公里的“三叉戟”Ⅱ潜地弹道导弹,正在研制之中。70年代后期,美国还研制成潜艇发射的战略巡航导弹“战斧” (BGM-109),最大射程2500公里,圆公算偏差约 20米。继美、苏两国之后,法国和英国也装备了潜地弹道导弹。1982年10月,中国用潜艇在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潜地导弹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大射程,增强突防能力,提高命中精度和摧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