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在陕甘宁边区创建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的一部分。该院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倡议,于1938年5月1日在延安成立,故有“延安鲁艺”之称。毛泽东为它制定校训:“团结、紧张、刻苦、虚心”,并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吴玉章任院长,沙可夫、赵毅敏、周扬等先后任副院长。“延安鲁艺”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艺术家和有志于文艺事业的革命青年,成为他们学习、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的一个重要基地。该院设有音乐、美术、戏剧、文学 4系和研究室、实验剧团等。1941年6月改为音乐、美术、戏剧、文学 4个部。1943年末,音乐与戏剧两个部合并为戏音部。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所在地

“鲁艺”音乐系的系主任先后由吕骥、冼星海担任。先后在该系担任教学工作的有杜矢甲、唐荣枚、瞿维、寄明、李焕之郑律成、潘奇、李丽莲、任虹、李元庆、张贞黻等。马可、麦新、贺绿汀、何士德、孟波等也曾先后在该系工作或任教。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该系采用短期培训的方式。自1938~1945年共办学 5期,第1、2期为3个月,第3期为1年半,第4期为2年,第5期因参加整风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教学实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开展文艺整风后,更强调课堂教学与深入群众、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与参加生产劳动、创作演出与开展群众音乐活动相结合,逐步积累了适应于战争环境和革命根据地条件的专业音乐教育方式和经验。从建系后,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陆续输送到各抗日根据地,其中主要有安波李凌、梁寒光、李鹰航、时乐濛、卢肃、王莘、张鲁、刘炽、陈紫、庄映、莎莱、关鹤童、李群、黄准、张棣昌等。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如大合唱《黄河》、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等都由该系师生创作演出。此外,1939年3月以该系师生为主成立的民歌研究会(后更名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资料,如陕北民歌、秦腔音乐、郿鄠音乐等;并写出一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该系师生还负责编辑当时《歌曲月刊》、《歌曲旬刊》和《民族音乐》等。

1939年后,在华北、华中、华东等抗日民主根据地,也相继建立地区性的鲁迅文艺学院、鲁艺分院或其他名称的艺术教育单位。这些院校中都有音乐专业的设置,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鲁艺音乐系随学院转赴东北,先在哈尔滨改称为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不久又根据革命战争形势的需要,先后改建为鲁迅文艺工作团、鲁艺音乐工作团、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等机构。1949年秋,吕骥、李焕之、李元庆等带领部分师生合并入中央音乐学院;马可等人合并入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留在沈阳的东北鲁艺音乐部于1953年改建为东北音乐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