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围困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太岳军区主力一部和地方武装、民兵相结合,对山西沁源日伪军的长期围困作战。1942年10月,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占领沁源县城及其附近地区。11月,日军结束“扫荡”时,留第69师团的1个大队及部分伪军,据守沁源县城及其周围阎寨、交口等村镇,企图分割太岳抗日根据地。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决定,发动广大群众对侵占沁源县城日军进行长期的围困战。11月中旬,在中共沁源县委的一元化领导下,建立了围困作战指挥部,以太岳军区第38团和第25、第59团各一部为骨干与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结合,组成13个游击集团,对沁源县城和阎寨、交口等地日军展开围困战;并动员住在日军据点内及其附近的居民,全部迁出,实行填井塞河、空舍清野。在围困作战指挥部的具体指挥下,13个游击集团对日伪军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昼夜袭扰,连续 3个月,使日伪军人员伤亡不断增加,交通不断遭到破坏,补给十分困难。1943年1月,日军以第36师团的 1个大队接替沁源的防务。日军紧缩阵地,集中兵力守备沁源城关和交口两个点,并抢修沁源至沁县的公路,力图依托沁县进行补给。沁源军民在沁源城关和沁源至沁县的公路上遍布各种地雷,使日军不断受到杀伤。同时,又组织数百名群众,在武装掩护下,利用夜暗摸进日军据点及附近村庄搬运粮食,先后夺回粮食7000余担。8月,日军又以第62师团的1个大队接替沁源的防务。沁源军民愈战愈强,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全县无一村建立“维持会”,无一人投降。被围日军,一再收缩阵地,补给更加困难,最后于1945年4月在沁县日军千余人接应下,逃离沁源。在两年半的围困战中,沁源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八路军太岳军区主力一部配合下,共作战2730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创造了群众性长期围困战的范例,极大地鼓舞了太岳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斗志和胜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