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辩

名学和辩学的合称。主要指先秦诸子关于名和辩的逻辑思想和理论,泛指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

荀子最先把“名”和“辩”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指出“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正名》),强调论证就是针对论题以辨明是非的推理过程。庄子称惠施、公孙龙等为“辩者”,《汉书·艺文志》把邓析、公孙龙、惠施等人列为名家,晋朝的鲁胜则指出:“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整个先秦逻辑思想就是一个以正名为重点,包括名、辞、说、辩在内的古代逻辑学说,因此后人也以“名辩”统称先秦或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

郭沫若在其 《名辩思潮批判》 一文中较早使用了“名辩”这一概念。他指出,先秦时代被称为辩士或察士者,到了汉代就被称为名家。他还用“名辩思潮”这一概念指称先秦儒、墨、名、道、法诸家关于名实问题的论辩和逻辑思想。汪奠基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中称刑名思想家为“名辩学派”,包括邓析、宋钘、尹文、彭蒙、慎到、田骈、不害、尸佼、儿说、田巴、毛公、惠施、公孙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