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图

唐朝中叶的大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生于河南新郑县。年轻时苦节读书,不遑寝息,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以家贫多故,贞元十四年(798)二十七岁始应进士举,一举及第。十九年,与元稹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将应制举,与元稹揣摩时事,成《策林》七十五篇。元和元年(806),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登第,授盩厔县尉,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作《长恨歌》。

居易少年飘泊,旅食徐、宿、吴、越间,对民间疾苦有所体验。在长安附近担任下级官吏时,对现实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创作了《观刈麦》等反映农民艰辛劳动和生活苦难的诗篇。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为翰林学士。三年五月,任谏官左拾遗。朝政和诏令小有遗阙,他都密陈所见,潜献所闻,且敢坚持己见,与皇帝争论,甚至当着皇帝的面说:“陛下错。”另外在“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这就是元和初年所写的《秦中吟》和《新乐府》等讽喻诗。在这些讽喻诗中,他以“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的精神,用明确生动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愤怒揭露了权贵的奢淫腐朽,宦官的专横霸道,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遭受的苦难。

元和九年冬,服母丧期满后,起复为太子属官左赞善大夫。十年,遭权贵诬陷,被贬为江州司马。十三年转忠州刺史。在江州他写下了有名的长诗《琵琶行》,表露了遭受权贵打击后的愤懑心情。唐宪宗死后,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知制诰。穆宗长庆元年(821)加朝散大夫,始进位五品。次年,上书论河北用兵事,穆宗不听。后白居易因朝廷中朋党倾轧,乃求外任,历杭、苏二州刺史。文宗即位后,召拜秘书监,不久称病东归洛阳。在洛阳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任河南尹、太子少傅等官职。自从穆宗以后,朝政日益腐朽,党争也日趋激烈。尽管他官位日高,但为了避免卷入党争旋涡,重蹈七年贬降的覆辙,他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过着退隐生活,思想上趋于消极。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进步的诗歌理论和他的乐府诗,对当时诗坛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品广泛为国内外读者所传诵、所仿作。他一生有大量诗文作品,在江州与元稹书上说,他曾自集其诗为讽喻(即新乐府)、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共十五卷。自认讽喻和闲适诗是他的代表作,但当时人所传诵的却多是他的杂律诗和《长恨歌》。他因此自叹:“时之所重,仆之所轻。”长庆四年元稹替他编《白氏长庆集》五十卷,文宗、武宗时他自己又几次补缀,题为《白氏文集》。宋、明刻本皆题为《白氏长庆集》,其实还包括了长庆以后的作品。

《白氏长庆集》(明刻本)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