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导弹

用于打击战略目标的导弹。进攻性战略导弹,通常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携带核弹头,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政治经济中心、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库、交通枢纽等重要战略目标。战略导弹是战略核武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分类

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战略导弹、潜地战略导弹、空地战略导弹等;按用途分为进攻性战略导弹、防御性战略导弹(见弹道导弹导弹);按飞行方式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按射程分为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中程导弹射程为1000~3000公里,远程导弹射程为3000~8000公里,洲际导弹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但各国对导弹按射程分类的标准不尽相同,如美、苏两国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规定:中程导弹射程为1100~2700公里,中远程导弹射程为2700~5500公里,洲际导弹射程在5500公里以上。

组成

战略弹道导弹主要由弹体、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弹头等组成。弹体是安装弹上各部件的圆柱形承力壳体,通常选用比强度高的金属及复合材料制成。动力装置是为导弹高速飞行提供动力的装置,通常采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见导弹推进系统)。制导系统是导引和控制导弹飞行的装置,通常采用惯性制导、星光-惯性制导等。弹头是摧毁目标的装置,主要由壳体、核装药及引爆装置组成,有的还带有突防装置。战略巡航导弹的组成与战略弹道导弹所不同的是:弹体上安装有弹翼;主发动机(即巡航发动机)通常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一般采用全程制导;战斗部安装在弹体内的前段或中段。

发射方式

地地战略弹道导弹,可采用地面固定发射、机动发射或地下井发射。潜地战略弹道导弹,采用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巡航导弹,可在地面、舰艇或飞机上发射。

简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德国"V-1"、"V-2"导弹基础上,开始发展战略导弹。美国首先重点研制战略巡航导弹,于50年代初期和中期,先后试射了中程、洲际等几种类型的巡航导弹,由于性能较差,有的虽已装备部队,但都先后退役。同时也注意了弹道导弹的研究工作,并先后研制出“雷神”和“宇宙神”等四种型号的中程、洲际战略弹道导弹,于50年代末期先后装备部队。苏联则首先着重发展战略弹道导弹,并于50年代中期试射成功。美苏两国早期装备的战略弹道导弹,都是液体推进剂导弹。这些导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导弹是在地面存放和发射,地面设备复杂,导弹所用的液体推进剂是在发射前临时加注,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不高;命中精度低,圆公算偏差为3~8公里。

中国于50年代末开始研制战略导弹,1966年10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此后,又发展了远程、洲际弹道导弹。法国亦于60年代初开始研制地地和潜地战略弹道导弹,70年代初装备部队。

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战略导弹主要是发展导弹系统的地下井贮存、井内发射技术,并研制水下发射的潜地弹道导弹,提高了导弹生存能力;采用可贮存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改进制导技术,提高了命中精度,使圆公算偏差缩小到3公里以内,最小可达几百米;由于反弹道导弹导弹的出现,为解决战略弹道导弹的突防问题,除研究诱饵、假弹头和抗核加固突防技术外,还发展了集束式和分导式多弹头。美国和苏联分别于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装备了集束式多弹头。70年代初期和中期,美苏两国装备的分导式多弹头,提高了突防能力和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

70年代中期以来,为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一些国家除加固导弹发射井外,着手研制机动发射的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如美国的“潘兴”Ⅱ导弹、苏联的 SS-20导弹等,都采用了车载机动发射。另外,注意增大潜地弹道导弹的射程,以扩大核潜艇作战巡逻海域。加紧机动式多弹头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使其具有摧毁点目标和硬目标的能力;加强战略巡航导弹的研制。

现状

美、苏等国先后研制和装备的战略导弹已达几十种型号,现装备的有 30余种,如图1为中国战略导弹,图2为法国S-2战略导弹,图3为苏联SS-17导弹,图4为美国“民兵”Ⅲ导弹。

中国战略导弹 法国S-2战略导弹 苏联SS-17导弹 美国“民兵”Ⅲ导弹

经过几次更新换代,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提高:射程在 1000~10000公里以上;弹头由单弹头发展到集束式和分导式多弹头;弹头威力有万吨级、十万吨级、百万吨级、千万吨级梯恩梯当量;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由数公里提高到几十米;发射准备时间,由几小时、十几小时缩短到几十分钟;发射方式由地面发射发展到地下、水下、水面、空中发射等(见表)。

图 发展趋势

主要是:继续研究改进制导技术,注意发展多种发射方式和多种弹头;对导弹和导弹发射井采取抗核加固;在进一步完善大型战略导弹的同时,注意研究机动的、小型的和单弹头的战略弹道导弹;简化发射装置和设备,使之轻便化和提高机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