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蒺藜

概况

异名:茨(《诗经》),蒺藜(《毛诗经》),白蒺藜(《药性论》),三角刺(《中国药用植物志》),八角刺(《青海药材》)。

基源:为蒺藜科蒺藜属植物蒺藜的果实。蒺藜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有2种,均入药。

原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

历史:蒺藜的果实药用,最早见于《尔雅》。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是也。”《本经》称蒺藜子,谓:“蒺藜子味苦,温,主恶血,破癥结積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神农本草经集注》云:“蒺藜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其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即为本种植物。如《图经本草》云:“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分枝,平卧,淡褐色,长可达1m左右;全体被绢丝状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5cm,小叶6~14,对生,矩圆形,长6~15mm,宽2~5mm,顶端锐尖或钝,基部稍偏斜,近圆形,全缘。花小,黄色,单生于叶腋;花梗短;萼片5,宿存;花瓣5;雄蕊10,生花盘基部,基部有鳞片状腺体。果为5个分果瓣组成,每果瓣具长短棘刺各1对,故称刺蒺藜;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种子无胚乳。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38页.图2806)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荒丘,田边及田间,常为田间杂草。中国各地都有,长江以北最普遍。全球温带地区均有。

大花蒺藜Tribulus cistoides L.的果实在云南常与蒺藜混用。其形态上的区别为:本种为多年生。花大,直径3~5cm,分果瓣通常有2刺。

生药

栽培:宜温和湿润的气候。怕涝,要求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用种子繁殖,在3月上、中旬播种。播前须将果实置碾槽中碾研,去掉果刺与果壳,然后按行株距50×40cm开浅穴点播,每穴播种子7~8粒,覆薄土,浇水。幼苗期结合松土除草,间苗1~2次,每穴留壮苗3~4株,且用人畜粪水追施。开花前,又用氮肥及磷、钾肥追肥1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碾去硬刺。药材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山西、陕西等地,销全中国,并有出口。此外,云南、新疆、青海、吉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亦产。

鉴别

性状:本品由5个分果瓣组成,放射状排列呈五棱状球形,直径0.7~1.2cm。小分果斧状或桔瓣状,长3~6mm,黄白色或淡黄绿色,背面弓形隆起,中部有一对强大针刺。两侧面较薄,有网状花纹或数条斜向棱线。果皮木质,极坚硬。分果1室,靠腹面生有3~4粒种子,种子长卵圆形稍扁,有油性。味苦、辛。以饱满坚实、背面色淡黄绿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碾去刺,筛去刺屑。

化学性质

果含多糖[1]、8-甲基氢化茚酮-1、蒺藜酰胺[2]及原薯蓣皂甙(Protodi。scin)、奇枯巴皂甙(Kikuba)、原纤细薯蓣皂甙(Protogracillin),又含提果、新提果、吉托、新吉托、海柯、新海柯、绿莲、鲁斯考、薯蓣及3-去氧薯蓣等螺甾皂甙元及其皂甙[3]

果实和茎叶含多种黄酮甙,其甙元分属于山柰酚、槲皮素和异鼠李素3类[3]

果实、种子和全草均含哈尔满(Harman)、哈尔明(Harmine)、哈尔酚(Harmalol)、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3]

参考文献

[1]药学学报1991;26(8):538。
[2] 药学学报 1994;29(3):204。
[3] 中成药 1990;12(11):34。

药理

①抗变态反应蒺藜对迟发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其水提物50~200mg/kg ig,明显抑制2,4,6三硝基氯苯(PC)引起的接触性皮炎;250,500mg/kg ig,明显抑制2,4-二硝基氯苯(DNCB)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和羊红细胞(SRBC)所致的足跖反应;对PC所致迟发型变态反应(PC-DTH)的效应期无影响;对环磷酰胺(Cy)处理而增强的PCDTH,蒺藜在致敏后给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致敏前给药则无作用,但对未用Cy处理的小鼠,致敏前给药则抑制PC-DTH;此外.蒺藜对二甲苯以及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壳炎症反应均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蒺藜水提物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诱导期中的效应细胞的分化与形成[1]。 ②延缓衰老作用 蒺藜总皂甙160~360mg/kg ig,连续16d,对10~11mo龄的老龄小鼠可减其脾脏色素含量及聚集程度,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的脾重减轻、血胆固醇增加均有对抗作用,160~240mg/kg ig,连续8d对大鼠有抗疲劳作用,可延长大鼠游泳时间[2]。 ③促雌性激素样作用 蒺藜总皂甙160mg/kg ig连续14d,可使幼年雌性小鼠子宫重量及卵巢重量均增加,对去势雌性小鼠则无作用[3]。 ④强壮作用 蒺藜总皂甙160,240mg/kg ig连续6或8d,能增强小鼠耐寒耐高温的能力,延长小鼠游泳时间,240mg/kg ig或30,50mg/kg ip,均引起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下降,也延长小鼠在缺氧情况下的存活时间,50mg/kg ip,连续9天,可抑制氢可的松引起的小鼠“耗竭”现象[4]。 ⑤其它 蒺藜醇提物20mg/kg ig,使麻醉犬血压下降,使饥饿大鼠血糖、血清胆固醇、血浆肾上腺皮质酮浓度升高,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下降,10μg/ml浓度,使离体兔肠松弛,并对抗组胺、乙酰胆碱、氧化钡引起的豚鼠回肠收缩[5]

毒性:蒺藜醇提物ip,对大鼠的LD50为56.4mg/kg[5]。蒺藜总皂甙ig,对小鼠的LD50为2.36±0.18g/kg[3]。蒺藜类植物含有硝酸盐,食入体内还原为亚硝酸盐,可使动物中毒,血液中出现变性血红蛋白,而这种硝酸盐可存在于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中[6]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1:22(1):12。
[2] 中药材 1990;13(2):34。
[3] 中成药研究 1985;(9):28。
[4] 中成约 1987;(9):45。
[5] Indian J Pharm 1978,40(2):50。
[6] CA 1934;28:20566

药性

性味:苦、辛,温。 ①《本经》:“苦,温。” ②《别录》:“辛,微寒(一作‘温’)。” ③《药性论》:“甘。有小毒。”

归经:入肝、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经。”

功效:行血,散风,下气,明目。 ①《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 ②《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主治:癥瘕积聚,乳难,头痛,痈疽,瘰疬,胸满,咳逆,身痒,目赤膜翳。 ①《本经》:“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 ②《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瘘,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可作摩粉。” ③《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④《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⑤《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⑥《会约医镜》:“……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⑦《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⑧《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⑨《江苏植物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湿活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乌头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③《得配本草》:“肝虚,受孕,二者禁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蝉蜕、防风、地肤子,治风邪郁表,皮肤瘙痒,荨麻疹。 ②配苦参、牛蒡子,治湿疹、风疹瘙痒不止。 ③配制首乌、稽豆衣,治血虚肝旺,头昏,失眠,肤燥身痒。 ④配青皮、橘叶,治肝气不舒,乳房胀痛。 ⑤配郁金、香附,治肝气郁结,胸胁胀痛。 ⑥配菊花、青葙子、薄荷,治肝经风热,头疼,目赤多泪。 ⑦配蔓荆子、谷精草、木贼,治风火赤眼,红肿疼痛。 ⑧配钩藤、珍珠母,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⑨配苍耳子、白僵蚕,治白癜风,荨麻疹。 ⑩配牛膝、杜仲、沙苑蒺藜,治肝肾虚损,头晕腰痛。 ⑾配当归,治月经不通,头痛。 ⑿配木贼、密蒙花,治阳明郁热,目赤成翳。 ⒀配木香、菟丝子、槟榔,治肾虚疝气,阴囊肿痒。 ⒁配牛膝、钩藤,治高血压,头晕,头痛,眼花,腿软。

方选和验方: ①白蒺藜散(《博济方》)治上焦虚热,头目昏疼;或眼目赤肿,心胸烦闷:白蒺藜、白菊花、地骨皮、山茵陈、旋覆花各15g,石膏、牛蒡子各30g。研为散,每服3g,清茶调下,1日3次。 ②拨云散(《博济方》)治风毒,眼目昏暗、翳膜遮障:白蒺藜、菊花、防风、羌活、柴胡、炙甘草各等份。研为散,每服4.5g,水煎服。 ③拨云散(《银海精微》)治风毒翳障,睑弦赤烂:白蒺藜、羌活、防风、川芎、荆芥、蝉蜕、菊花各30g,为细末,每服6g,食后桑白皮汤调下。 ④白蒺藜散(《证治准绳》)治热毒疮疡,瘙痒心烦:炒白蒺藜、白鲜皮、防风、炒大黄、赤芍药、栀子仁、黄芩、麦门冬、玄参、桔梗、炙甘草、前胡各等份。为细末,每服6g,食后薄荷煎汤送下。 ⑤白蒺藜散(《张氏医通》)治肝肾虚热生风,目赤多泪:炒白蒺藜、菊花、蔓荆子、决明子、炙甘草、连翘各等份,青葙子减半。为粗末,每服9~12g,水煎服。 ⑥消毒散(《疡医大全》)治遍身痒疥:白蒺藜、金银花、连翘、荆芥、白芷、牛蒡子、防风、白鲜皮、赤芍药、甘草。水煎服。 ⑦《方龙潭家秘》:“治奔豚疝瘕:刺蒺藜300g(带刺炒),小茴香90g(炒),乳香、没药各15g(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9g,白汤调服。” ⑧《方龙潭家秘》:“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120g(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60g(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90g,金银花30g(炒磨为末)。4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9g,白汤下。” ⑨《方龙潭家秘》:“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120g(带刺炒),葳蕤90g(炒)。共为散,每早服食9g,白汤调服。” ⑩蒺藜消风散(《中药临床应用》)治风热所致的皮肤瘙痒和皮疹,如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白蒺藜9g,防风6g,荆芥9g,蝉蜕、川芎各3g,赤芍6g,首乌、当归各9g,生地12g,甘草3g。水煎服。 ⑾《救急方》:“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15g。上2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涂之,旦洗之。” ⑿《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眩晕:白蒺藜9g,石决明15g,菊花6g,珍珠母15g。每日1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 ⒀《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荨麻疹:白蒺藜9g,皂刺4.5g。水煎服。” 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多发性脓肿:蒺藜9g,射干15g,蝉衣10个,全蝎3g。水煎服,1日2次,小儿减半,连服3剂。同时外用黑山栀30g,研末调盐卤100ml,碱少许,泡搽,1日4~5次。”

单方应用:①《外台秘要》:“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末,蜜糊丸。酒服如胡豆大2丸,日3服。” ②《太平圣惠方》:“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 ③《纲目》:“治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 ④《御药院方》:“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15g,淡浆水150ml,蘸水入盐温漱。” ⑤《方龙潭家秘》:“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1~1.5kg,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 ⑥《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角膜溃疡:白蒺藜9g,煎汤,澄清洗眼,1日3次,或先熏后洗。” ⑦《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鼻炎:蒺藜30g,捣碎,水煎服。” ⑧《中草药学》:“治白癜风:刺蒺藜,去刺,研末泛丸,每次9g,每日3次。”《常用中草药图谱》:“单味研细末,用开水送服,每次4.5g,每天2次,连服1个月。”

食疗:①白蒺藜茅根粥(《养老奉亲书》经验方):食治老人热淋、石淋,尿急、尿频,少腹疼痛,小便粘稠有结块,或时下砂粒,舌苔白滑,脉沉弦者:白蒺藜30g(包煎),鲜茅根60g,粳米30g(净淘)。上3味,先煎白蒺藜、鲜茅根,以水600ml熬取450ml汁,过滤去滓,下粳米煮粥1碗,空心顿服之,日服2次,至病愈为度。 ②《春脚集》:“治小儿青盲眼:白蒺藜、木贼草各等份为末,炒猪肝食。”

医药家论述

①倪朱谟《本草汇言》:“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癥之药也。其性宣通快便,能运能消,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 ②张介宾《本草正》:“白蒺藜,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 ③张路玉《本经逢原》:“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 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蒺藜,近时《临证指南》一书,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闷气滞,痛胀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 ⑤张秉成《本草便读》:“白蒺藜,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痛积聚等症。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功也。” ⑥陈惠亭《本草撮要》:“白蒺藜,功专通利破血去风。” ⑦丁甘仁《孟河四家医集·药性辑要》:“刺蒺藜,散肝风,泻肺气,胜湿破血,催生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