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草

概况

异名:金鸡尾(《四川中药志》),阉鸡尾(《中国药用植物志》),五叶灵芝(云南),鸡爪莲(福建)。

基源: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井栏边草的全草。

原植物: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 Poir.,又名井兰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凤凰尾、牛肋巴草(四川),背阴草(江苏),乌鸡脚(浙江),九把连环剑(广西)。

历史:凤尾草《植物名实图考》始载,云:“凤尾草生山石阴湿处,有绿茎、紫茎者。一名井阑草,或谓之石长生。”观其附图,应为本种。另考《纲目》石草类下所绘之石长生与本种极为相似。

形态:植株高30~60cm。根状茎短而直立,顶端密被黑褐色条形鳞片。叶簇生,草质,二型;叶柄禾秆色或暗褐色,光滑;能育叶片卵状长圆形,长20~45cm,宽15~25cm,一回羽状,下部羽片多2~3叉,除基部1对具柄外,其余各对基部下延并于叶轴两侧形成狭翅;羽片或小羽片条形,宽3~7mm,顶端不育,渐尖,有细锯齿,向下全缘;不育羽片或小羽片较宽,边缘具不整齐的尖锯齿;侧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沿叶缘连续分布;囊群盖由反卷的膜质边缘形成。(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50页.图30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墙边、井边、石灰岩缝隙中或林下。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越南、菲律宾、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鉴别

性状:根茎粗短,稍扭曲,有棕褐色条状披针形鳞片及弯曲的细根,上方丛生多数叶,长25~70cm。叶二型,灰绿色或草绿色,羽状分裂,叶柄细长,有棱,长10~30cm,黄绿色或黄白色;营养叶叶片较小,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孢子叶裂片狭细,边缘有锯齿或全缘,边缘向下面反卷。孢子囊群着生叶缘,棕色。气微,味淡或稍湿。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均呈波状弯曲;下表皮气孔较多,并有多细胞腺毛,2~3细胞,先端钝圆,长50~120μm,直径约20μm。生孢子囊的叶边缘反卷,孢子囊群成线形排列于叶缘,每个孢子囊呈长圆形,基部稍狭,囊盖边缘呈轮状,棕黄色,内含孢子数十颗;孢子呈钝三角形,直径约40μm,囊柄4~6细胞,一般为2列。叶柄基部横切面:细胞棕色,中央为2个八字形排列的维管束,周韧式。根茎上的鳞片为棕色薄壁细胞,长多边形,先端为1~2个细胞,基部宽至10余个细胞,边缘有突起,并可见腺毛;腺毛头部单细胞,直径约40μm,内含红棕色树脂状团块,柄3~4细胞。(图见《中药志》 第4册.第2版,图199~20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或淋润,切段,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草含黄酮类、甾醇、氨基酸,内酯或酯类、酚性成分和鞣质[1]

地上部分含萜类,有蕨素B,F,O,S,C(Pterosin B,F,O,S,C)、Pterosin-c-3-O-β-D-glucoside(1)、2β,15α-dihydroxy-ent-kaur-16-ene(2)和它的2-O-β-D-glucoside(3)、2β,16α-dihydroxy-ent-kaurane(4)和它的2-O-β-D-glucoside(5)、Apigenin 7-O-β-D-glucoside、Luteolin 7-O-β-D-glucoside[2]

参考文献

[1] 福建药物志.第2册.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45。
[2] 药学杂志(日) 1985:105(7):643。

药性

性味:淡、微苦,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辛,平。” ②《分类草药性》:“凉。” ③《福建民间草药》:“咸,寒,微毒。” ④《本草推陈》:“酸、苦,寒。”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微苦,寒。”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淡、微苦,凉。” ⑦《中草药学》:“微苦,寒。”

归经:①《泉州本草》:“入肾、胃二经。” ②《闽东本草》:“入大肠、肾、心、肝四经。”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止痢。

主治:黄疸型肝炎,肠炎,菌痢,淋浊,带下,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扁桃体炎,腮腺炎,痈肿疮毒,湿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洗疳、疔、痔,散毒,敷疮。治蛇咬诸毒,刀伤,能止血生肌。研末收贮治气痛。” ②《岭南采药录》:“晒干为末,治气痛热痛。” ③《植物名实图考》:“治五淋,止小便痛。” 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热毒,消肿,清火。治痈疮,乳痈,淋症。” ⑤《中国药用植物志》:“止泻。”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治小儿惊风,夜哭。” ⑦《广西药用植物志》:“清大肠、肺热。治热性赤痢及齿痛,止吐血。” ⑧《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疥癣。” ⑨《泉州本草》:“治湿热小便不通,血淋,咽喉肿痛。” ⑩《湖南药物志》:“治疳积,感冒,目翳。”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凉血。治菌痢,肠炎,外感发热,尿路感染,白带,腮腺炎,疔疮,湿疮。” ⑿《江西草药》:“治瘰疬,鼻衄,便血。” ⒀《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黄疸型肝炎,扁桃体炎,遗精,蛲虫病。” ⒁《全国中草药汇编》:“痢疾,胃肠炎,肝炎,泌尿系感染,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白带崩漏,农药中毒;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⒂《中草药学》:“菌痢,胃肠炎,便血,尿血,痔疮出血,扁桃体炎,黄疸型肝炎,遗精,白带,荨麻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8g(鲜品30~90g);研末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虚寒病证忌服。 ①《履巉岩本草》:“老人不可多服,其性冷故也。” ②《闽东本草》:“孕妇,冷痢,休息痢不宜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鲜旱莲草,治尿血、便血、痔疮出血等症。 ②配鲜马齿苋,治湿热痢疾、腹泻等症。 ③配鲜蒲公英,治乳痈乳疖、咽喉肿痛等症。 ④配地锦草、萹蓄,治痢疾。 ⑤配马齿苋、贯叶蓼,治痢疾、泄泻 ⑥配车前草、白茅根,治尿赤涩痛。 ⑦配海金沙、薏苡根、车前草,治淋浊、赤白带下。 ⑧配半枝莲、藤梨根,治胃肠道肿瘤。 ⑨配垂盆草、田基黄,治黄疸。

方选和验方: ①《贵州中草药验方选》:“治肾炎:凤尾草、萹蓄、车前草、石韦、淫羊藿、十大功劳、虎杖、益母草、八角莲及白茅根各9g,土人参15g、水煎,每日服3次,每日1剂。” ②《中医临床验方集》:“治两侧头痛·葛根15g,凤尾草10g,红花3g,柴胡6g,龙胆草10g,生地10g。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③《浙江民间草药》:“治白带及五淋白浊:凤尾草6~9g,加车前草、白鸡冠花各9g,萹蓄、米仁根、贯众各15g。同煎服” ④《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治热性赤痢:凤尾草5份,铁线蕨1份,海金沙藤1份,炒黑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江西民间草药》:“治热淋、血淋:凤尾草21g~30g,用米泔水(取第二次淘米水)煎服。” ②《广西中草药》:“治崩漏;凤尾草30g,切碎,用水酒各半煎服。” ③《江西民间草药》:“治鼻衄:凤尾草21~30g,海带30g(洗净)。水煎服。” ④《泉州本草》:“治肺热咳嗽:鲜凤尾草30g,洗净,煎汤调蜜服。日服2次” ⑤《泉州本草》:“治咽喉肿痛:鲜凤尾草15~18g,洗净,煎汤,冲红糖少许。日服2次。” ⑥《泉州本草》:“治小儿口糜:鲜凤尾草6~9g,洗净,水煎,调蜜和朱砂少许内服。” ⑦《衡山民间草药》:“治羊毛疔:鲜凤尾草30g,捣汁服;或晒干磨粉,每服9g,温开水调服,有寒者加姜汁服。” ⑧《湖南药物志》:“治汤火伤;凤尾草,焙干研末,麻油调敷。” ⑨《湖南药物志》:“治狂犬咬伤:凤尾草60g,水煎服,或捣烂外敷。” ⑩《江西草药》:“治荨麻疹:凤尾草适量,食盐少许,水煎洗。” ⑾《陕西中草药》:“治面神经麻痹:凤尾草9g,水煎服。” ⑿《湖北中草药志》:“治瘰疬:凤尾草根60g,水酒各半煎服。” ⒀《湖北中草药志》:“治带状疱疹:凤尾草60g,水煎服,连服7天。” ⒁《湖北中草药志》:“治阴囊湿疹:鲜凤尾草适量,捣烂取汁,外搽患处。” ⒂《湖南药物志》:“治金疮出血:凤尾草全草,嚼烂敷。” ⒃《湖南药物志》:“治蜈蚣咬伤:风尾叶嚼烂敷。” ⒄广东中医 1959;(8):“治伤寒:取细叶凤尾草(干品),成人每日120g(小儿酌减),加水2.5L,煎成750ml,首次服150ml,后每隔2小时服60ml。” ⒅浙江科技简报 医药卫生部分1972;(2):“治疗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凤尾草、水杨梅各60g,向日葵盘1只,煎服。”

食疗:《江西民间草药》:“治大便下血:凤尾草21~30g,同猪大肠炖熟去渣,食肠及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