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杨梅

概况

异名:水杨柳(《植物名实图考》),小叶水团花、水毕鸡(《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水石榴、水泡木(《广西中草药》)。

基源:为茜草科水团花属植物水杨梅的茎叶或花果序。

原植物:水杨梅Adina rubella Hance,又名细叶水团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水杨梅之名首见于《纲目》,但其所描述的性状,与现今所用的水杨梅有所不同。清代吴其濬所撰《植物名实图考》收载了3种水杨梅并有附图,其中收载于湿草类者这样描述:“水杨梅生水边,条叶甚多,子如杨梅。按此草江西池泽边甚多,花老为絮,土人呼为水杨柳,与所引庚辛玉册地椒开黄花不类。”根据附图及描述,即为本品。本种亦见于近代的医药书籍中,如《中药志》和《湖南药物志》等都有关于本品药用的记述。并已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

形态:落叶小乔木,高1~3m。枝细长,具赤褐色微毛,后无毛。叶对生,纸质或薄革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4cm,宽8~12m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侧脉稍有白色柔毛,侧脉5~7对;近无柄;托叶小,早落。头状花序小,单生于叶腋或顶生,直径0.5~1.5cm;总花梗长2~5cm,微具柔毛;萼管短,萼裂片5,匙形;花冠管状,长约5mm,紫红色,花冠裂片5,三角形,外面被微毛;雄蕊5枚;子房下位,花柱细长,超出花冠长约1倍。果序直径8~12mm;蒴果长卵状楔形,长约3mm,室间开裂。种子多数,小,长圆形,两端有翅。花期6~7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86页,图5786)

生境与分布:生于溪边、河边、沙滩等湿润的地方。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春、秋季采茎叶;10月前后采果序,晒干。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鉴别:花果序由多数小花果紧密聚集而成,呈球形,形似杨梅,直径0.3~1cm,表面棕黄色,粗糙,细刺状,轻搓小蒴果即脱落,露出球形坚硬的果序轴。小蒴果楔形,长3~4mm,淡黄色,顶端有棕色的花萼,5裂,裂片突出成刺状。种子数粒,长椭圆形,两端有翅。气微,味微苦涩。以个大、完整、色棕黄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果序防蛀,茎叶防霉。

化学性质

头状花序中含乌索酸、β-谷甾醇、齐墩果酸、挥发油和单宁[1,3]。根、茎皮含鞣质[2]

参考文献

[1]湖南医药杂志1981;(1):53 。
[2]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5 。
[3]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32。

药理

熊果酸有中枢抑制作用(安定、降温、抗戊四唑惊厥)、抗菌作用,并有糖皮质样活性,可作胶原抑制剂[1]。动物试验中有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2],并显示某些抗癌活性[3]

参考文献

[1]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02 。
[2]CA 1973;79:83464j 1974;81:33274t 1976;84:140591c 。
[3]药学学报 1982;17(12):917。

药性

性味:《广西中草药》:“淡,平。”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高热泻痢,牙痛,湿疹,外伤出血。 ①《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风火牙痛,痢疾,皮肤湿疹。” ②中医杂志 1966;(6):“治发烧和水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煎水含漱。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广西中草药》:“治皮肤湿疹:水杨梅全草、三角泡、蚂蚱勤、苦地胆各适量,水煎洗患处。”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传染病》:“治菌痢、肠炎;水杨梅全草30g,水煎,当茶饮;或水杨梅花果序15g,水煎(或滚开水冲泡1刻钟,去渣),每天服3次。” ②《广西中草药》:“治风火牙痛:水杨梅60g,水煎,日含漱数次;或水杨梅叶适量,食盐少许,共捣烂,塞虫牙孔内。”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外伤出血:鲜水杨梅叶或花,捣烂外敷。” ④《湖北中草药志》:“治阴道滴虫:鲜水杨梅茎叶适量,煎水冲洗;另用本品制成栓剂,临睡前冲洗后,塞入阴道。” ⑤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2;(4):“治伤寒病:水杨梅全草200g,煎成100ml水煎液,每次服30ml,每日3次,同时加服TMP0.1g,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