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莲

概况

异名:鬼臼(《本经》)。

基源:为小檗科八角莲属植物六角莲及八角莲的根茎。八角莲属全世界约7种,主产中国西南部、南部和东部。

原植物:六角莲Dysosma pleiantha(Hance)Woodson(Podophyllum Pleiantha Hance)。八角莲Dysosma veitchii(Hemsl.et Wils.)Fu ex Ying(Podophyllum veitchu Hemsl.et Wils.).又名八角乌(通称),一把伞(广东、广西),八角金盘(江西、浙江、福建),独角莲(浙江、广东、江西)。

历史:本品以鬼臼之名始载于《本经》。《证类本草》载:“鬼臼生九真(今湖北汉阳西南)山谷及冤句(今山东荷泽)”。该书又引《图经本草》谓分布于:江宁府、滁、舒、商、齐、杭、襄、峡州、荆门均亦有之(今南京、安徽滁县、安庆、陕西商州、山东和河南南部、杭州和湖北之襄阳、宜昌等地)。《纲目》引苏颂曰:“花红紫如荔枝,正在叶下,常为叶所蔽。”综上,古本草中所述的鬼臼,应是六角莲和八角莲。

形态:六角莲为多年生草本,有粗壮根状茎;茎直立,无毛,高10~17cm。茎生叶常为2枚,盾状,轮廓矩圆形或近圆形,长16~22cm,宽12~19cm,无毛,8~9浅裂,裂片宽三角状卵形,边缘有针刺状细齿;叶柄长10~15cm,无毛。花5~8朵簇生于两茎生叶柄的交叉处,下垂;花梗长达2.8cm萼片6,卵状或椭圆状矩圆形;花瓣6,紫红色,矩圆形;雄蕊6,长2.1~2.3cm,花丝长7~8mm,花药长1.4~1.5cm。浆果近球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59页.图1517)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谷、山坡杂木林下阴湿地。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广西。

八角莲的主要特征为茎生叶1枚,有时2枚,4~9浅裂。花深红色,5~8簇生于近叶柄顶部离叶基不远处。浆果椭圆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60页.图1519)。生于阔叶林或竹林下阴湿处。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

生药

采集:春、秋季采挖,去净泥土,晒干或鲜用。产于浙江、江西、湖北、四川。

鉴别

性状:八角莲根茎横生结节状,长8~10cm,直径1.5~2cm;表面棕色,皱缩,结节圆形,上有略凹陷的茎基痕,下面着生细根,较稀疏,长3~5cm,直径约1mm,棕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后易抽出木心。气微,味苦。六角莲根茎横生结节状,长2~3cm,直径约5mm;表面棕黑色,平坦或微凹,上有几个小的凹点,下面具环纹。须根多数,长约20cm,直径约1mm,被毛,表面棕黄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根茎断面黄绿色,角质;根断面黄色,中央有圆点状中柱。气微,味苦。

理化:取样品粉末3g,加乙醇提取,回收乙醇至1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9.1)为展开剂,以鬼臼脂素为对照,展开后,用硫酸乙醇(11)喷雾,于120℃烘5分钟,斑点均显棕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4)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及根茎含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去氧鬼臼毒素(Desoxypodophyllotoxin)、鬼臼脂酮(Podophyllotoxone)、异苦鬼臼脂酮(Isopicropodophyllone)以及与这四个化合物相应的4’-去甲基衍生物。另含紫云英甙(Astragalin)、金丝桃甙(Hyperin)、槲皮素,4’-甲基山柰素(Kaempferide)、β-谷甾醇[1,2]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85;24(10):2407 。
[2] 药学杂志(日) 1962;82:777。

药理

根茎中提出的结晶性物质,可使离体蛙心兴奋,停止于收缩状态。扩张兔耳血管,但对蛙后肢血管、家兔小肠、肾血管则有收缩作用。能抑制离体兔肠,兴奋兔及豚鼠离体子宫[1]。根、根茎中所含鬼臼毒素有细胞毒样抗癌作用,但毒性太大,不能内服,仅限于治疗皮肤癌。可兴奋肠平滑肌,产生腹泻,并有抗单纯性疱疹病毒、免疫抑制和抗生育作用[2~4]。去氧鬼臼毒素有抗人体鼻咽癌[5]和保护四氯化碳致肝损害的作用[6]。金丝桃甙(Hyperoside)有明显的抗炎及止咳作用[7,8]

参考文献

[1]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24;22:132;1933-1934;39:61 。
[2] 药品集.第5分册(抗肿瘤药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53 。
[3] The Merck Index.9ed.,Merck & Co.,1976:7325 。
[4] 中国药理学报 1989;10(4):377 。
[5]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32 。
[6] J Pharm Sci 1977,66(6):892 。
[7] CA 1976;84:99346m 。
[8]药学学报1980;15(6):365。

药性

性味:苦,凉。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辛,温。” ②《中药大辞典》:“苦、辛,平。”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微苦,凉。”

归经:入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化痰散结。

主治:痈疮疖肿,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喉蛾,乳腺癌。 ①《纲目拾遗》:“治一切毒蛇伤。” ②《福建民间草药》:“散结活瘀,消瘿解毒。” ③《广西中药志》:“清热化痰,解蛇虫毒。治肺热痰咳,虫蛇咬伤,单双蛾喉痛,疮疖。” ④《四川中药志》:“治劳伤吐血,腰痛,疥癣白秃。” ⑤《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燥湿泻火。治淋巴结炎,腮腺炎,痈疮。” ⑥《中药大辞典》:“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治痈肿,疔疮,瘰疬,喉蛾,跌打损伤,蛇咬伤。”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治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痈疮疖肿,淋巴结炎,腮腺炎,乳腺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猪肺,治痰咳。 ②配鸡或猪肉,治虚汗盗汗。

单方应用:①《福建民间草药》:“治肿毒初起:八角莲加红糖或酒糟适量,共捣烂敷贴,日换2次。”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瘰疬:八角莲60g,黄酒60g。加水适量煎服。” ③《贵阳民间药草》:“治疗疮:八角莲6g,蒸酒服;并用须根捣烂敷患处。” ④《广西中草药》:“治带状疱疹:八角莲根研末,醋调涂患处。” ⑤《广西中草药》:“治单双蛾喉痛:八角莲3g,磨汁吞咽。” ⑥《广西中草药》:“治毒蛇咬伤:八角莲9~15g,研捣烂,酒冲服酒。渣敷伤处周围。” ⑦《江西草药》:“治毒蛇咬伤:八角莲根,用白酒磨涂伤处。亦可内服6g。对神经性毒素,可取八角莲根6节,用75%乙醇7ml,浸泡7天,取浸出液1~2ml注入伤口内。” ⑧《江西草药》:“治跌打损伤:八角莲3~9g,研细末,酒送服,每日2次。”

食疗:①《广西中药志》:“用八角莲12g,猪肺60~125g,糖适量,煲服,治痰咳。” ②《贵阳民间药草》:“八角莲9g,蒸鸽子,或炖鸡,或炖猪肉250g服,治身体虚弱,劳伤咳嗽,虚汗盗汗。”

医药家论述

赵学敏《纲目拾遗》谓:“《涌幢小品》云:八角莲绥宁产之,可以伏蛇。谚云,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