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

概况

基源:为桑科桑属植物桑的枝条。

原植物:桑Morus alba L.

余项参见“桑叶”条。

生药

采集:春末夏初剪取嫩枝,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cm的段,晒干。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

性状:嫩枝长圆柱形,直径0.5~1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多数淡褐色小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可见灰白色半月形的叶痕和棕黄色的叶芽。质坚韧,有弹性,较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放射状纹理细密,中心有细小而绵软的髓。有青草气,味淡略粘。以质嫩,断面黄白色、嚼之发粘者为佳。

显微 粉末:灰黄色。 ①纤维甚长,略弯曲,直径8~33μm;壁厚4~15μm,弯曲处现皱襞,胞腔甚细。 ②石细胞直径13~39μm,少数长至74μm,壁厚6~20μm,孔沟较明显或分枝,胞腔细小。 ③含晶厚壁细胞壁多厚薄不匀,厚2~6μm,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 ④草酸钙方晶直径5~20μm。 ⑤木射线切向纵断面观高4~80细胞,宽2~3细胞,两端直立细胞1~3个,横卧细胞间偶有直立细胞;径向纵断面观细胞长方形或长条形,壁连珠状增厚,纹孔较细密。 ⑥木纤维长梭形,末端尾尖,直径12~20μm,壁厚约2μm,纹孔稀少,孔沟不明显。 ⑦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3~75μm。 ⑧木栓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垂周壁厚者较平直,薄者微弯曲。 ⑨乳汁管偶见,直径10~30μm,内含微细颗粒状分泌物。(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85页.图336)

加工炮制:炒桑枝 取桑枝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偶有焦斑时,取出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茎皮含桑皮素、桑皮色烯素、环桑黄酮(Cyclomulberrin)、环桑色烯黄酮(Cyclomulberrochromene)、桦皮酸、伞形酮、东莨菪素[1],还含桑辛素(Moracin)A,B,C,D,E,F,G,H[2]。心材含桑色素(Morin)、二氢桑色素、二氢山柰素、2,4,4′6-四羟基二苯甲酮((2,4,4′,6-Tetrahydroxybenzophenone)、2,3′,4,4′,6-五羟基二苯甲酮(Maclurin;2,3’,4,4’,6-Pentahydroxybenzophenone)和白桑八酚(Alboctalol)[1]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
[2]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34。

药理

①抗菌作用 本品所含的桑辛素A(Moracin A)和桑辛素B(Moracin B)对粉红镰孢、砖红镰孢、Diaporthe nomurai、Stigmina mori和宫部旋孢腔菌的MIC分别为6~12、25~49、6~12、6~12、12~15,μg/ml。对33种真菌进行试验,桑辛素A在14~56ppm浓度下具有完全的抑制作用,对腐皮镰孢和点青霉的抑菌浓度为224ppm,对Bipolaris leersiae兼具杀菌和抑菌作用。桑辛素B的作用则稍弱。嫩枝、韧皮中含的桑辛素C、D、E、F、G、H均有抗真菌或抗致病和非致病真菌的活性。茎中所含的桑色素(Mor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50μg/ml有抗疱疹病毒的作用,2000ppm浓度有抗马铃薯病毒的作用。 ②抗癌作用 桑色素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体内对腺癌755,淋巴白血病L1210,P388和S180均具活性。 ③致突变作用 桑色素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 ④解痉作用 桑色素能抑制胆碱酯酶而显示解痉作用。在豚鼠回肠上,抗血管紧张素的ED50为600μg/ml。抗Eledoisin的ED50为107μg/ml。 ⑤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 桑色素10-4mol/L溶液,可抑制大鼠眼醛糖还原酶100%。 ⑥利尿作用 家兔给于桑色素25mg/kg,即具利尿作用。

参考文献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34~741。

药性

性味:苦,平。 ①《图经本草》:“平。” ②《纲目》:“苦,平。” ③《医林纂要》:“甘、辛,平。” ④《本草再新》:“苦,微寒。”“桑头:苦,寒。”

归经:入肝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

主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 ①《图经本草》:“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 ②《本草蒙筌》:“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 ③《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 ④《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 ⑤《玉楸药解》:“治中风㖞斜,咳嗽。” ⑥《本草再新》:“壮肺气,燥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 ⑦《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 ⑧《现代实用中药》:“嫩枝及叶熬膏服,治高血压,手足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桑寄生,治风湿肾虚,腰肢酸痛,屈伸不利;阴虚阳亢,血压高,肢体麻木等症。 ②配丝瓜络,治湿热阻痹,关节疼痛,手臂指麻。 ③配石决明,治肝风入络.四肢麻木,抽动。 ④配柽柳,治风湿性关节炎。 ⑤配秦艽、防己,治风湿热痹,四肢拘挛等症。 ⑥配防己、威灵仙、羌活、独活,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 ⑦配鸡血藤、威灵仙,治关节肿痛,手足麻木。 ⑧配益母草,治白癜风。 ⑨配桑叶、茺蔚子,外用治高血压病。 ⑩配钩藤、天麻、黄芪、竹沥,治痰火壅滞,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

方选和验方: ①桑枝煎(《圣惠方》)治紫白癜风:桑枝5kg(锉),益母草1.5kg(锉)。上药,以水6000ml,慢火煎至600ml,滤去渣,入小铛内,熬为膏。每夜卧时,用温酒调服40ml。 ②沈氏桑尖汤(《杂病源流犀烛》)治指尖痛麻:嫩桑枝尖15g,汉防己9g,当归身(酒炒)6g,黄芪、茯苓各4.5g,威灵仙、秦艽各3g,川芎、升麻各1.5g(或加人参)。水煎服。 ③双桑降压汤(《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治高血压病: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g。加水1000ml,煎至600ml。卧前洗脚30~40分钟后即卧。 ④《食治本草1700方》:“治高血压,血管硬化,风湿筋骨痛,肢臂酸痛:嫩桑枝30g,蚕砂15g。水煎服。” ⑤闽东医药 1978;(1).“治风湿性关节炎:桑枝30g,天竹根15g。煎服,每日1剂,服药7~21天。” ⑥桑柳汤(赤脚医生(昌潍) 1978;(4))治慢性布氏杆菌病:桑枝30g,柳枝30g,老鹳草15g,五加皮15g,当归12g,没药9g,木瓜9g,红花9g,防风12g。汤剂,每日1剂,分2次服下,连服15天为1疗程。如为丸剂,用蜜和丸,每丸重9g。每次2丸,日服2次,连服1个月为1疗程。 ⑦桑忍合剂(浙江中医杂志 1987;(3))治小儿髋关节滑膜炎:桑枝、忍冬藤、生地、赤白芍、牛膝、木瓜各10g,甘草3g,藕片15g。药量可按年龄增减。每日1剂,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本事方》:“治臂痛:桑枝30g。细切,炒香,以水600ml,煎取400ml,1日服尽,无时。” ②《圣济总录》:“治水气脚气:桑条74g。炒香,以水600ml,煎120ml,每日空心服之。” ③桑枝煎(《外台秘要》)治偏风及一切风:桑枝150g(切片,不用全新嫩枝)。以水2000ml,煎取400ml。夏月井中沉,恐酢坏。每日服200ml,空腹服尽,又煎服。 ④新医药学杂志 1987;(10):“治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者(门脉肝硬化,慢性肾炎,慢性肝炎,乙肝带毒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者,变应性亚败血症、慢性气管炎等所致):桑枝30g。每日1剂,煎服,2个月为1疗程。”

医药家论述

陈其瑞《本草撮要》:“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