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

概况

异名:茑(《诗经》),寓木、宛童(《尔雅》),桑上寄生、寄屑(《本经》),寄生树(《尔雅》郭璞注),寄生草(《滇南本草》),茑木(《纲目》),冰粉树、蠹心宝(《滇南本草》整理本),桃木寄生、油茶寄生(《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为桑寄生科梨果寄生属植物桑寄生的枝叶。全世界约60种;中国有11种,其中4种、1变种入药。

原植物:桑寄生Scurrula parasitica L.(Loranthus parasticus(L.)Merr.)

历史:《唐本草》云:“桑上寄生,寄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贡、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厚肌,茎粗短。”《蜀本草》云:“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叶如橘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面视之。以色深黄色为验。”宋《图经本草》载:“叶似龙胆而厚阔,茎短似鸡脚,作树形,三月,四月花黄赤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纲目》中写得很清楚,包括了两种寄生植物,其中载有:“寄生高者2~3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者,他处鲜得,须自采或连桑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杂树上者充之,气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按郑樵《道志》云:“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叶如麻黄叶,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茑,小者曰女萝。今观《蜀平》韩氏所说,亦是两种,与郑相同。”上述所说确为桑寄生科的植物。

形态:为常绿小灌木。老枝无毛,具凸起的灰黄色皮孔,小枝稍被暗灰色短毛。单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卵圆形或长卵形,长3~7cm,宽2~5cm,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叶脉稀疏而不明显;叶柄长1~1.5cm,光滑,或幼时被极短之星状毛。花两性。1~3朵,形成腋生的聚伞花序,总花梗长4~10mm。被红褐色之星状毛;小花梗极短;小苞片1枚,卵形,极小;花萼近球形,与子房合生,外被红褐色的星状毛;花管狭管状,长2~2.5cm。顶端4裂,裂片紫红色,柔弱,稍弯曲;外被红褐色星状毛;雄蕊4,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扁头状,子房下位,球形。浆果椭圆形,有小疣状突起。花期8~10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970页.4046条图)

生境与分布:常寄生于桑科,茶科,山毛榉科,芸香科蔷薇科,豆科植物上。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生药

采集:冬季至次年春季采割带叶茎枝,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药材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

鉴别

性状:茎枝圆柱形,长3~4cm,直径0.2~1cm;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凸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多卷曲,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2~5cm;表面黄褐色,幼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革质。无臭,味淡。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有时残存。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有的含棕色物。皮层窄,老茎有石细胞群,薄壁细胞含棕色物。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及纤维束,断续环列。韧皮部甚窄,射线散有石细胞。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射宽1~4列细胞,近髓部也可见石细胞,导管单个散列或2~3个相聚。髓部有石细胞群,薄壁细胞含棕色物。有的石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或棕色物。带叶茎枝粉末:淡黄白色。 ①石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类三角形、类圆形、贝壳形或长条形,直径14~76μm,长至153μm,壁厚5~43μm,大多三面特厚,胞壁偏靠一边,层纹不规则,胞腔内常含草酸钙方晶或黄棕色、红棕色团块状物。 ②草酸钙方晶直径3~30μm,长至38μm,另有方晶与簇晶合生。 ③草酸钙簇晶直径8~25μm,棱角多短钝。 ④叠生星状毛3~5叠生,每叠3~4出分枝,分枝多弯曲。 ⑤叶片碎片断面观表皮细胞淡棕色,下皮及叶肉细胞黄棕色,有的含方晶、簇晶或簇晶与方晶合生;表面观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可见气孔。 ⑥柱鞘纤维细长,直径14~35μm,壁极厚,初生壁碎离,胞腔线形或不明显。 ⑦木纤维长至271μm,直径10~27μm,壁厚3~7μm,孔沟稀疏。 ⑧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50μm,网纹导管直径20~37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87页.图337)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茎、叶含槲皮素(Quercetin)及萹蓄甙(Avicularin),即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若寄主为马桑(Coriaria sinica Maxim.)就含有神经毒马桑内酯(Coriamyrtin)、杜亭内酯(Tutin)和马桑亭(Coriatin)等倍半萜成分[1]。本品磷脂的成分中含有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酸等[2]。桑寄生叶中含萹蓄甙(Avicullarin)、槲皮素、d-儿茶素(d-Catechin)、槲皮甙(Quercitrin)[3],和金丝桃甙(Hyperoside)[4]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1。
[2]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4):36。
[3] 华西药学杂志 1986;1(3):131。
[4] 华西药学杂志 1989;4(3):153。

药理

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桑寄生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均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桑寄生注射液对正常和颤动的豚鼠离体心脏冠状血管有舒张作用,明显增加冠脉流量,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收缩冠脉的作用,减慢心率,对心脏收缩力呈先抑制后增强。萹蓄甙0.05~2mg/kg给麻醉犬iv,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但维持时间短,且有快速耐受性[1]。 ②利尿作用 麻醉犬iv萹蓄甙0.5~2mg/kg,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在大鼠实验中,无论口服或注射,34mg/kg即能显著利尿,且其强度和剂量成正比[1]。 ③抗微生物作用 桑寄生10%煎剂或浸剂在体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其它肠道病毒(ECHO6.9,Coxsackie A9、B4、B5等)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不是通过影响代谢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合成,而可能是直接灭活作用。体外试验桑寄生能抑制伤寒杆菌及葡萄球菌的生长[1]。 ④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作用 桑寄生水提物0.15~2.5mg(生药)/50μl与HBsAg(8个血凝单位)接触4h后,显示8倍抑制活性[2]

毒性:萹蓄甙小鼠ip的LD50为1.17g/kg,死亡系因阵发性惊厥导致呼吸抑制所致[2]

参考文献

[1]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30。
[2]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88;8(3):1。

药性

性味:苦、甘,平。 ①《本经》:“苦,平。” ②《别录》:“甘。” ③《滇南本草》:“微温,苦、甘。”

归经:入肝、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肾。”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

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 ①《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②《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③《药性论》:“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④《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 ⑤《滇南本草》:“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反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 ⑥《本草蒙筌》:“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 ⑦《生草药性备要》:“清热,滋补,追风。”“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 ⑧《玉楸药解》:“治痢疾。” ⑨《医林纂要》:“坚肾泻火。” ⑩《本草再新》:“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 ⑾《药材学》:“治动脉硬化性高血压。” ⑿《辽宁经济植物志》:“治郁血性肾炎,月经困难,咯血,瘰疬,心脏诸病及早期肺病。” ⒀《湖南药物志》:“治肝风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内伤咳嗽,小儿抽搐。” 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除风湿,消肿,清热,祛痰,顺气,止嗽。治痢疾,疮疥,吐血,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入散剂、浸酒或捣汁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川断,治肝肾不足,血脉不利之腰膝酸痛,步履艰难,风湿肢体酸痛及崩漏,妊娠下血。 ②配当归,治肝肾不足,精血虚损,胎元不固等症。 ③配独活,治腰背酸痛,转侧不能,足膝痿痹,伸屈不利,麻木难行之肾虚伏风痹证。 ④配桑枝,治风湿腰痛、腰酸,关节伸屈不利,筋骨疼痛及高血压,冠心病。 ⑤配草决明,治肝火上壅之头痛。 ⑥配臭梧桐、钩藤,治高血压病。 ⑦配阿胶、艾叶,治血虚胎动,漏血。 ⑧配草决明、夏枯草,治高血压。 ⑨配秦艽、牛膝,治肝肾不足,或风寒湿痹之腰膝筋骨疼痛。 ⑩配牛膝、杜仲,治风湿性腰腿痛,腰膝痿软。 ⑾配续断、阿胶,治肝肾虚损,冲任不固之胎动不安,胎漏及崩中等症。 ⑿配淫羊藿、牛膝,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⒀配续断、当归、白芍,治妇女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⒁配黄芩、白术、川断,治胎动不安,胎漏下血,或腰背疼痛。 ⒂配独活、秦艽、当归,治风湿腰腿痛。 ⒃配夏枯草、豨莶草、牛膝,治高血压病。 ⒄配杜仲、牛膝、白芍、夏枯草,治肝肾不足,头目眩晕。 ⒅配独活、熟地、防风、党参,治风湿痹痛。 ⒆配独活、当归、生地、杜仲,治血不养筋,筋骨痹痛等症。 ⒇配熟地、龟板、虎骨、牛膝,治肝肾亏损,见下肢痿软无力,甚则不用。

方选和验方: ①独活寄生汤(《千金方》)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独活111g,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74g。上15味细锉,以水6000ml,煮取1800ml。分3服。温身勿冷也。 ②《圣惠方》:“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55g,艾叶18g(微炒),阿胶37g(捣碎,炒令黄燥)。上药,锉,以水300ml煎至200ml,去滓。食前分温3服。” ③《杨氏护命方》:“治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桑寄生60g,防风、大芎各7.5g,炙甘草9g。为末。每服6g,水200ml,煎8分,和滓服。” ④桑寄生丸(《疡医大全》)治脚气:桑寄生、羌活、防风、白术各90g,杜仲、续断、赤芍药、薏苡仁、当归、独活、茯苓各60g,苍术120g,红花15g,川芎24g,木瓜108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9g。 ⑤桑寄生散(《证治准绳》)治胎漏,经血妄行,淋沥不已:桑寄生、当归(酒浸)、川芎、续断(酒浸)、阿胶(蛤粉炒)、制香附、茯神、白术各3g,人参、炙甘草各1.5g。加生姜5片。水煎服。 ⑥《本草述钩元》:“治小便频数,猝然溲血不止,并不疼痛,此缘心中机谋积恶,伤损肝心,又因色伤,小肠气盛,其血乘虚妄行故:桑寄生30g,熟地、茯苓各1.5g,人参、川芎、独活、蒲黄各7.5g,甘松沉香各2.5g。为细末,每用6g,水200ml,煎一二沸,便倾出,去渣,不时服。” ⑦还睛丸(《圣济总录》)治眼青盲,无赤痛,但不见物:山药、巴戟、菟丝子、人参、陈皮、杜仲、熟地黄、桑寄生、续断各30g,牛膝、山茱萸、独活各22.5g,肉苁蓉45g。上药13味,除面外,捣末,入面和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⑧寄生散(《外合秘要》)治肾虚腰痛:桑寄生、鹿茸(炙)、杜仲。上药3味,各1份作散。酒服6g,日3服。 ⑨《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胎动腹痛:桑寄生45g,阿胶珠15g。用水300ml,煎至150ml,温服。” ⑩《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孕妇腰痛,防流产:桑寄生、杜仲各15g。水煎服。” ⑾益胎汤(中医函授通讯 1987;(4))治胎动不安:桑寄生15g,菟丝子15g,川续断15g,白术15g,黄芩15g,杜仲15g,党参20g。偏气虚者,加黄芪;偏血虚者,加熟地;偏阴虚者,去白术,加女贞子、枸杞果;偏阳虚者,加补骨脂、狗脊;腹痛明显者,加白芍;阴道流血者,加阿胶,炒地榆。水煎服。 ⑿补肾固胎汤(中国医药学报 1989;(4))防治习惯性流产:菟丝子、覆盆子、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熟地、白芍各15g,阿胶(烊化)12g,党参15g,陈皮12g,甘草6g。 ⒀培育汤(中医杂志 1988;(1))治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桑寄生12g,菟丝子12g,川断10g,炒杜仲10g,太子参10g,山药15g,山萸肉10g,石莲肉10g,芡实12g,升麻6g,大熟地10g,苎麻根10g,椿根皮10g。 ⒁催产饮(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8))治过期妊娠:党参12g,炒白术10g,当归10g,川芎10g,生黄芪、川牛膝各15g,丹参10g,桑寄生15g,桃仁、红花各6g,川断12g,制香附10g。3剂为1疗程。 ⒂寄生胶艾汤(天津中医 1986;(4))治月经量多,或大出血或淋漓不断,伴有腰酸痛,或孕后腹坠,甚至流产,舌淡红,脉沉细者:寄生30g,炒杜仲15g,当归10g,杭药15g,川芎6g,熟地12g,艾炭9g,甘草6g,阿胶10g,棕榈炭20g。 ⒃桑复合剂(徐州医药 1978;(3))治高血压病:桑寄生、夏枯草。片剂为0.3g,每片含生药各0.56g,每次4片,1日3次。注射液为两药1∶1,各含生药2g,分装2ml安瓿,肌肉注射。1日2次,每次2ml或1日1次,每次4ml。 ⒄桑决合剂(江西中医药 1989;(3))治高血压:桑寄生60g,决明子50g。煎水150ml,早晚各服75ml,30天为1疗程。 ⒅固肾助阳利水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8;(2))治肾性高血压:仙灵脾25g,桑寄生30g,山萸肉12g,杜仲20g,桂枝12g,白术15g,泽泻12g,猪苓15g,茯苓15g,丹皮12g,香附12g,山药15g,川牛膝20g。 ⒆降脂丸Ⅱ号(广东医药资料 1977;(10))治高脂血症:五指毛桃4kg,桑寄生5kg,糯稻根10kg,黑芝麻1kg,何首乌4kg,山楂1kg。将前3味药煎水浓缩,后3味研粉,制成水丸。每次服10g,每日3次。 ⒇桑决片(上海中医药杂志 1979;(1))治高胆固醇血症;桑寄生15g,决明子30g,山楂30g,葛根15g。上为1日剂量,制成18片,每日服3次,每次6片,饭后服。1月为1疗程,用1~3个疗程。 (21)桑葛丹(人民军医 1984;(6))治高脂血症:桑寄生、葛根、丹参各300g,山楂、山药各250g,泽泻、茵陈、蒲公英各200g,红花150g,大黄50g。制成水丸。1日3次,每次4g,30天为1疗程,共服1~3个疗程。 (22)丹参通脉汤(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7;(3))治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症: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桑寄生各30g,黄芪、郁金、川牛膝、川芎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2个月为1疗程。同服四虫片(全虫、蜈蚣、土元、地龙各等份)。 (23)桑钩温胆汤(中医杂志 1984;(1))治中风:桑寄生15g,钩藤9~15g(后下)。随症加减。水煎服。 (24)化石汤(四川中医 1986;(5))治石淋:牛膝、寄生、杜仲各15g,桃仁、赤芍、生地、木通、续断、泽泻、海金沙各12g,当归18g。水煎服。 (25)强肾镇痛丸(《实用中药手册》)治肾虚受寒引起的腰酸腿痛,足膝无力:桑寄生、续断、附子、鹿角。制蜜丸、每丸重6g。1次服2丸,1日2次。 (26)《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腰腿痛:桑寄生、独活、秦艽、当归各10g。水煎服。” (27)《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腰腿痛:桑寄生15g,牛膝、杜仲各10g。水煎服。” (28)《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臂痛:桑寄生、威灵仙各30g,猪骨或羊骨60g。水煎服。” (29)独活寄生汤(新中医 1985;(10))治肩周炎:独活、杜仲、牛膝、秦艽、防风、白芍、细辛各9g,桑寄生、干地黄、党参各15g,茯苓、当归、川芎各12g,桂心3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复煎。15剂为1疗程,治疗均在2个疗程内。配合推拿治疗。

单方应用:①《杨氏护命方》:“治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无力:桑寄生,为末。每服3g,非时白汤点服。” ②《濒湖集简方》:“治膈气:生桑寄生捣汁200ml。服之。” ③桑寄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初步药理观察(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974年:“治冠心病心绞痛:将桑寄生制成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40g。日服2次,每次0.5包,少数病例每次1包。有高血压者,继用降压药;原用复方硝酸甘油者,仍继续服用。” ④中华外科杂志 1961;(1):“治冻伤:取桑寄生500g,加蒸馏水5kg,煮沸3分钟,过滤,滤液用文火熬制成膏。Ⅰ度冻伤用桑寄生膏2.5g,加入蒸馏水35ml,乙醇8ml,白陶土4.5g,混合后涂敷患处(不能用于溃疡面);Ⅱ、Ⅲ度冻伤用桑寄生膏3g,加入甘油10g,单软膏35g,锌氧粉2g,调匀敷于局部。药物配制时,须按处方顺序。” ⑤《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血崩:桑寄生,干研极细。每次15g,用红糖调服。”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高血压病:桑寄生60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①陈嘉谟《本草蒙筌》:“凡风湿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独活寄生汤煎调。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桑寄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腰痛及小儿背强,皆血不足之候,痈肿多由于营气热。肌肤不充,由于血虚。齿者,骨之余也,发者,血之余也,益血则发华,肾气足则齿坚而发眉长。血盛则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内伤不足,皆血虚内热之故。产后余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虚。金疮则全伤于血。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兼能祛湿,故亦疗痹。” ③张璐《本经逢原》:“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须皆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若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落矣。故凡内而腰病、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不借此以为主治乎。” ⑤吴仪洛《本草从新》:“桑寄生,苦坚肾,助筋骨而固齿长发。甘益血,止崩漏而下乳安胎,舒筋络而利关节,和血脉而除痹痛。外科散疮疡,追风湿。海外深山地暖,不蚕桑,无采捋之苦。气化浓密,自然生出。有言鸟衔他子,遗树而生者非也,他树多寄生,恐反有害。茎叶并用,忌火。” ⑥《本经》:“桑寄生实,明目。”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