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

概况

异名:马尾香、乳头香(《海药本草》),塌香(《梦溪笔谈》),西香(《本草衍义》),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浴香(《纲目》)。

基源:为橄榄科乳香树属植物卡氏乳香树、药胶香树及野乳香树的树干皮部伤口处渗出的油胶树脂。

原植物: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B.sacra Fluek.),又名阿拉伯乳香树(《广西植物名录》)。药胶香树Boswellia bhawdajiana Birdw.及野乳香树Boswellia neglecta M.Moore

历史:药名乳香,《别录》列为上品,谓:“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可见传入中国的历史已很久远,至少在1500年前就用于医药方面。宋《嘉祐补注本草》转引《南方异物志》:“薰陆出大秦,在海边自有大树,生于水中,盛夏树胶流出河上,状如桃胶。”这时,对乳香的来源和原产地已比较清楚,这里说的海边大树,即为乳香树但不一定限于本种。

形态:矮小乔木,高4~5m,很少达6m。树干粗壮,树皮光滑,淡棕黄色,粗枝的树皮鳞片状,逐渐剥落,幼枝圆柱形。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密集于枝端或上部疏生;叶柄被白色毛;小叶7~10对,对生,无柄,基部者较小,向上渐大,小叶片长卵形,长3.5~7.5cm,宽约1.5cm,先端钝,基部圆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的圆齿裂,或呈不明显齿裂至近全缘,两面均被白色毛。花小,淡黄色,由少数的总状花序排成圆锥花丛,花序较叶为短;花萼杯状,先端5裂;花瓣5,长约为萼片的2倍;雄蕊10,略长于花盘;花盘大,玫瑰红色,具5~10钝微圆齿;子房上位,3~4室,柱头头状,微3裂。果实倒卵形,长约1cm,有3棱,果皮光滑,肉质,每室具种子1粒。(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387页.图1604)

生境与分布:生于索马里及红海沿岸的山地及石灰岩地上。原产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现中国广西地区有少量引种。

药胶香树与卡氏乳香树的区别在于小乔木,枝条被白色毛或无毛。具小叶7~10对,小叶片长2~4cm,宽1~1.8cm,长方披针形至长方形、基部圆形或截形,全缘或具锯齿,两面均被白毛,或仅背面呈灰色毡状。总状花序,花白色或绿色,具浅钟状被密毛的花盘,半包围子房。果实未成熟的近锤形,基部变窄成柄状。生境与分布同卡氏乳香树。

野乳香树与以上2种的区别在于小乔木,高5~6m。树皮灰色。小叶8~10对,长1.5~4cm,微革质并具粗毛,羽状小叶长方形,钝头,圆锥花序,花小,淡血红色,外面具毛,花丝下部突然变宽成鳞片状。生境与分布同卡氏乳香树。

生药

采集:春、夏季将树干的皮部由下而上顺序切伤,使树脂由伤口渗出,数天后,凝成干硬的固体。收集即得。药材主产于非洲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南部。

鉴别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或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小块状,长5~20mm。淡黄色,微带蓝绿色或棕红色,半透明。质坚脆,断面蜡样。气芳香,味极苦,嚼之软化成胶块。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将挥发油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为展开剂,展开后,用含5%香荚兰醛的浓盐酸显色,斑点呈紫红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598页.图518-2)

加工炮制:①炒乳香 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冒烟,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 ②醋制乳香 取净乳香,加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取出,放凉。每100kg乳香,用醋5kg。此外,尚有麸制,茯苓制,煨制,煮制,灯心制,酒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热。

化学性质

树脂主要含α-,β-乳香脂酸(Boswellic acid)、乳香树脂烃、乳香二烯酮酸(Masticadienonic acid)、异乳香二烯酮酸。树胶为阿糖酸(Arabic acid)的钙盐及镁盐,西黄著胶粘素(Bassorin)等。 树脂挥发油成分有α-樟脑烯醛(α-Camphorene aldehyde)、枯茗醛(Cuminaldehyde)、水芹醛(Phellandral)、邻-甲基乙酰苯(0-Methylacetophenone)、葛缕酮(Carvone)、1-乙酰基-4-异丙烯基环戊烯(1-Acetyl-4-isopropenyl cyclopentene)、辣薄荷酮(Piperitone)、诺蒎酮(Nopinone)、隐品酮(Cryptone)、马鞭草烯酮(verbenone)、γ-樟脑烯醛、侧柏酮、桃金娘烯酸(Myrtenic acid)、对-薄荷-4-烯-3-酮(p-Mehth-4-en-3-one)、5-羟基-对-薄荷-6-烯2-酮(5-Hydroxy-p-menth-6-en-2-one)、3,6,6-三甲基降蒎烷-2-酮(3,6,6-Trimethylnorpinane-2-one)、桃金娘烯醛(Myrtenal)、2,4-二甲基乙酰苯(2,4-Dimethylacetophenone)、蒎莰酮(Pinocamphone)、异丙环己烷(Isopropylidenecyclohexane)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69。

药理

①镇痛作用 小鼠热板法试验表明生乳香粉、清炒乳香粉10g/kgig,对小鼠均有镇痛作用,以生乳香粉作用较强,煮制乳香粉无明显作用;生乳香及制乳香挥发油0.3ml/只ig,也均有镇痛作用,而以生品作用为强[1]。 ②对血液粘滞性的作用 以右旋糖酐造成兔高粘血模型,取全血1ml体外试验,乳香100%浓度0.1ml,可降低各种切速下的血液粘度,但对红细胞聚集性作用不明显[2]

参考文献

[1] 中成药研究 1983;(7):12。
[2] 中医杂志 1984;25(2):149。

药性

性味:辛、苦,温。 ①《别录》:“微温。” ②《日华子本草》:“辛,热,微毒。” ③李果:“苦、辛,热。”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辛、苦,温。”

功效:活血止血,消肿生肌,调经。

主治:心腹诸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疮痈肿痛,痛经,产后瘀血刺痛。 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 ②《本草拾遗》:“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澼,疗诸疮乏内消。” ③《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心腹痛。煎膏止痛长肉。” ④《证类本草》:“治不眠。” ⑤《珍珠囊》:“定诸经之痛。” ⑥《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难产,折伤。” ⑦《本草从新》:“治癫狂,止泄痢。” ⑧《要药分剂》:“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无不效。” ⑨《中药大辞典》:“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诸疮脓多时,未宜遽用。” ②《本经逢原》:“胃弱勿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没药,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痈疮肿痛,心腹疼痛,痛经,以及风湿痹痛等症;亦可研末外敷,治疮疡溃久不敛,或跌打损伤肌肉肿痛等症。 ②配香附、郁金,治肝胃气痛。 ③配地龙、川乌,治跌打筋骨疼痛或痹症关节筋骨疼痛。 ④配牛膝、红花,治闪挫气滞血瘀之胁肋痛。 ⑤配没药、雄黄、麝香,治痈肿痛或溃久不敛。 ⑥配没药、血竭、红花,治跌打瘀滞肿痛。 ⑦配羌活、防风、当归,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症。 ⑧配五灵脂、高良姜、香附,治胃脘疼痛。 ⑨配五灵脂、没药、香附,治血瘀气滞之胃痛,胸腹疼痛,痛经等症。 ⑩配辰砂、枣仁、远志,治癫狂等症。 ⑾配毛冬青、鸡血藤、老桑枝、炙甘草,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⑿配当归、丹参、香附、延胡索,治痛经,经闭等证。 ⒀配元胡、五灵脂、草蔻、没药,研末,调酒服,治心腹痛。

方选和验方: ①没药散(《证治准绳》)治口疮:乳香、没药、雄黄各3g,轻粉1.5g,巴豆霜少许,上为末,搽患处。 ②乳香寻痛丸(《奇效良方》)治中风瘫痪不遂,手足亸曳,口眼㖞斜,或旋运僵仆,涎溯搐搦,卒中急风,不省人事:乳香、川乌、没药、五灵脂、白胶香、地龙、干姜、半夏、五加皮、赤小豆各等份。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黑豆淋酒送下。 ③乳香丸(《普济本事方》)治小儿腹痛多啼,唇黑囊肿,惊风内钓,角弓反张:乳香、没药、沉香各30g,蝎尾4枚,槟榔45g,(一方无槟榔)。上为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3丸,菖蒲、钩藤汤送下。 ④乳香膏(《外科精义》)治恶疮,打扑,走注疼痛:乳香(研)、松脂、白蜡各15g,白胶香60g,杏仁油500g。先将松脂在炭火上熔开,下白胶香、白蜡化开,入油搅匀,过滤去渣,在水中持拔呈白色如银,再入乳香拔白色,摊贴患处。 ⑤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酸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当归15g,丹参15g,生明乳香15g,生明没药15g。上药4味作汤服,若为散,1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⑥乳香定痛散(《外科发挥》)治疮疡疼痛不可忍:乳香、没药各6g,寒水石(煅)、滑石各12g,冰片0.1g。为细末,搽患处。 ⑦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治鱼肚痈及翻花起肚,久烂不堪者,消肿止痛:乳香、没药(各去油)各30g,麝香4.5g,雄精15g(各研极细),黄米饭60g。捣烂为丸,如莱菔子大,忌火烘,晒干。每服9g,陈酒送下,醉盖取汗。 ⑧乳香硫黄散(《伤寒全生集》)治阴寒呃忒不止:乳香、硫黄、艾各6g。为细末,用好酒200ml,煎沸,乘热气,使病人鼻嗅之。 ⑨托里汤(《圣济总录》)治发背脑疽,和一切恶疮内溃及诸恶毒冲心呕痛:乳香30g(通明者,用水外浸,以乳钵研细),真绿豆粉(研)120g。上2味合研极细,每服0.7g,新水调下。 ⑩抽刀散(《摄生众妙方》)治急心痛:胡椒50粒,乳香3g。为末,男用姜汤送下,女用当归汤送下。 ⑾《瑞竹堂经验方》:“治心气疼痛不可忍:乳香90g,真茶120g。为末,以腊月鹿血和丸,弹子大。每温醋化1丸服之。” ⑿《李念先手集》:“治产后瘀滞不清,攻刺心腹作痛:乳香、没药(具瓦上焙出油)各9g,五灵脂、延胡索、牡丹皮、桂枝各15g(具炒黄),黑豆30g(炒成烟炭)。共为末,每服9g,生姜泡汤调下。” ⒀《本草汇言》:“治跌扑折伤筋骨:乳香、真没药各4.5g,当归尾、红花、桃仁各9g。水煎服。” ⒁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化脓性指头炎,急性乳腺炎:乳香15g,白矾、花椒各6g,葱白数根。水煎外洗,1日数次。” ⒂海浮散(《外科十法》)治疮疡:乳香、没药各等份为散。外敷患处,能拔毒收口。

单方应用:①《医林集要》:“治梦寐遗精:乳香1块,指大,卧时嚼,含至三更,咽下。3~5服。” ②《证治要诀》:“治口目㖞斜:乳香烧烟熏之,以顺其脉。” ③《卫生易简方》:“治咽喉骨鲠:乳香3g,水研服之。” ④《梅师集验方》:“治齿痛不可忍:嚼熏陆香咽其汁。” ⑤《简明中医辞典》:“治瘀阻气滞脘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乳香3~9g。水煎服。外用治痈疽肿毒:乳香研末外敷。”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乳香香窜,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素问》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是矣。产科诸方多用之,亦取其活血之功尔……。杨清叟云:凡人筋不伸者,敷药宜加乳香,其性能伸筋。”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风水毒肿,邪干心脾,恶气内侵,亦由二经虚而邪易犯。瘾疹痒毒,总因心脾为风湿热邪所干致之。脾主肌肉,而痛痒疡皆属心火,此药正入二经,辛香能散一切留结,则诸证自瘳矣。《日华子》云:煎膏止痛长肉;陈藏器云,治妇人血气,疗诸疮,令内消。则今人用以治内伤诸痛,及肿毒内服外敷之药,有自来矣。”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乳香,活血去风,舒筋止痛之药也。陈氏发明云,香烈走窜,故入疡科,方用极多。又跌扑斗打,折伤筋骨,又产后气血攻刺,心腹疼痛,恒用此,咸取其香辛走散,散血排脓,通气化滞为专功也。故痛疡可理,折伤可续,产后瘀血留滞可行,癥块痞积,伏血冷瘕可去矣。性燥气烈,去风活血,追毒定痛,除痈疡、产后及筋骨之外,皆不须用。”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血因气逆,则血凝不通,以致心腹绞痛;毒因气滞,则血聚不散,以至痛处异常。乳香香窜入心,既能使血宣通而筋自伸,复能入肾温补,使气与血互相通活,俾气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气碍,故云功能生血,究皆行气活血之品耳。非如没药气味苦平,功专破血散瘀,止有推陈之力,而无致新之妙。” 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经腹痛,产后瘀血作痛,月事不以时下。其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痛,或其疮硬不疼。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疼,虽为开通之品,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乳香、没药,最宜生用,若炒用之则其流通之力顿减,至用于丸散中者,生轧作粗渣入锅内,隔纸烘至半熔,候冷轧之即成细末,此乳香、乳药去油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