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

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中南半岛西北部,孟加拉湾东岸。南北长2000公里,东西最宽处930多公里。面积约676581平方公里,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居东南亚第二位。人口3761.4万(1984)。首都仰光。

自然地理

地形

以山地、高原和丘陵为主,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河流大多由北向南注入安达曼海。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谷地和三角洲,是主要的农耕地区。

北部高山区海拔3000米以上。从高山区往南,山脉分为东、西两支。东支贯穿掸邦高原,向南绵延至安达曼海东岸;西支沿印度和缅甸边界,直抵孟加拉湾沿岸。西部山区南北延伸1100公里。北段为印度和缅甸边境的那加丘陵,地势较高,海拔1000~2000米,大部分为原始森林,交通不便。山脉中的隘口,成为东西之间的主要交通孔道。南段为若开山脉,紧逼海岸,山体变窄,高度渐降,海拔在1000米以下,往南低至500米以下。沿海属下沉海岸,形成许多岛屿海湾和三角港。近岸的兰里岛和切杜巴岛,是缅甸的海上石油产区之一。东部高地,以掸邦高原为基础,北起高黎贡山,南迄比劳山脉,南北延伸600~700公里,海拔1000~1300米。高度自西北向东南递降。萨尔温江及其支流纵贯在南北向的山脉之间,下游毛淡棉附近的冲积平原,为稻米主要产区之一。比劳山脉构成泰、缅国界,海拔在1200~1300米,大多由花岗岩侵入体组成,有丰富的锡、锰矿。土瓦岛以锡、钨冲积矿和残积矿著称。沿海属下沉海岸,海岸线曲折,多岛屿海湾。鱼类资源丰富,盛产珍珠。

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地之间为伊洛瓦底江平原,由伊洛瓦底江和锡当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其间零星散布有浅丘、岛山。北部有海拔200~500米的敏金山脉,其北端的东梭龙火山(海拔1708米)为死火山。孟拱以西的因道支湖是缅甸最大的湖泊。中部曼德勒、蒲甘一带的伊洛瓦底江中游谷地,是泛滥平原,宽度达160公里,为缅甸古代的经济活动中心。德耶谬以下,受若开山脉和勃固山脉的约束,两山山脊相距不过百公里左右,山嘴伸向谷地,致使谷地狭窄,多急流峡谷。苗旺以南,即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南北长约290公里,三角洲前缘宽约240公里,总面积32000平方公里。除勃生、渺弥亚、端低等地势略高,有河流的自然堤外,地势低洼,许多地方在洪水线下,雨季时常为一片汪洋。伊洛瓦底江和锡当河之间虽有勃固山脉阻挡,但两河的下游平原连成一片。土地肥沃,雨量丰沛,是主要的稻米产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图 气候

缅甸介于北纬10°~28°30′之间,地理位置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偏北,而且北部高山海拔较高,因而气温一般比东南亚其他国家稍低。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终年炎热,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凉、热、雨3季。年平均气温20~25℃。10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3~5月为热季,除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外,全国4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25℃以上,平原中部地区更在30℃以上,曼德勒的最高气温达45.6℃,被称为东南亚的“热点”。5月中旬以后,海岸地带吹湿热海风,偶而形成夹有冰雹的雷雨,这时正是杧果成熟期,所以又称“杧果雨”,气温略有下降。6~9月为西南季风期。降水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面向西南季风的山坡,如若开山脉和比劳山脉,降水量达3000~6000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多的地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掸邦高原以及北部山地,年降水量1500~3000毫米;处在若开山脉背风坡的蒲甘、曼德勒地区为干燥带,年降水量仅500~1000毫米。海岸地带95%和内陆地区90%的降水集中于6~9月西南季风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土壤

土壤分布错综复杂。掸邦高原、德林达依海岸、若开海岸、马达班湾沿海和北部山地以砖红壤、红壤、黄壤、灰棕壤和高山土壤为主。中央谷地的干燥带为黑土和盐碱土。河流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多冲积土和低地湿土。以冲积土和黑土肥力最高。

植被

森林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75%。主要为热带季雨林,以柚木为主,分布在中部海拔900米以下地区和德林达依沿海局部背风坡地区。南部的德林达依、若开山脉沿岸地区、勃固山地东南以及海拔 900米以下的萨尔温江谷地,主要为热带雨林,以龙脑香科为主。在伊洛瓦底江和锡当河三角洲、德林达依和若开海岸高潮线以下的海滨低地,红树林分布广泛。1000米以上的霜线附近分布橡树和常绿林,3000米以上的北部山地,主要为杜鹃属的森林。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的干燥带,为灌木林和刺灌丛。

居民

人口增长较快,1975~1981年平均增长率约24‰。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5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三角洲地区、中部和沿海一些平原地区,只占国土面积的30%,却集中了全国人口的70%。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少。全国共有42个民族。缅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70%,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其次是亲敦江沿岸、若开和德林达依沿岸以及少数高山、高原地区。克伦族是第二大族,约占全国人口10%,主要分布在锡当河以东、锡当河三角洲地区、掸邦南部、克耶邦一带。掸族居第三位,约占全国人口7%,主要在掸邦高原上。此外,还有华人、钦人克钦人等。85%的居民信奉佛教,少数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缅语。

发展简史

约公元前后境内即出现若干国家。1044年,阿奴律陀王统一境内大部地区,以伊洛瓦底江中游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兴修水利,种植稻米,并创造了文字。1287年又分裂为许多小王国。1531年建立东吁王朝,统一全国度量衡,并发展炼铁、炼铜及漆器制造。1752年的雍笈牙王朝(又称贡榜王朝)发展成具有较高文化的德耶谬封建国家。缅甸的经济已有一定的基础。上缅甸(德耶谬—东吁线以北)已形成国家主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18~19世纪,缅甸已是一个灌溉发达的农业国家,并发展了渔业和手工业,促进商品交换。随着手工业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的作用也增大了。当时的下缅甸(德耶谬—东吁线以南),虽为一片沃地,但蚊子孳生,疫病蔓延,人口稀少,基本上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1852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下缅甸,开辟稻田,发展交通,建设港口,使缅甸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885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自印度分出,由英国直接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日本占领。1948年1月4日宣告独立,成立缅甸联邦。1974年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经济地理

以农业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殖民地时期,由于片面发展稻米单一经济,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高。独立后,实行一系列国有化的经济政策,逐步消除殖民势力的影响,民族经济有所发展。1982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47.9%,工矿业占10.4%。

农业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0%以上。 耕地有10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70%。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3,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平原及其沿海平原,其次为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产量自给有余,还可供大宗出口,大米出口值约占出口总值 1/3。近年来,农业多种经营有所发展,除了橡胶、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外,还有油料、烟叶和麻类等作物。橡胶主要产于德林达依沿岸和勃固山麓一带炎热多雨的地区。甘蔗分布在密支那、东枝、勃固一带。棉花种植历史悠久,但纤维短,主要产地在中部干燥地区。畜牧为农家副业,以饲养牛为主,用于犁地和运输。中部干燥带饲养黄牛,三角洲地区饲养水牛。渔业资源丰富。1981年淡水鱼产量14.4吨,海水鱼产量39.6万吨。德林达依沿海盛产珍珠。林业以柚木最为著名,拥有世界可采伐柚木的3/4,每年出口的柚木占出口总额的 1/4。其次还有各种硬木、竹、藤和虫胶等。

工矿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工业基础薄弱。独立后,政府重视工业生产,特别从1963年开始,工业发展较快,除原有的碾米、锯木和矿业外,新建了建材、炼钢、火柴、纺织、制胶、卷烟等工厂。仰光为全国的工业中心,集中全国大部分工厂。一些新建工厂分布在伊洛瓦底江西岸地区。矿藏丰富,但尚未充分开发。石油在采矿业中居首位,主要分布在干燥带。1981年原油产量157万吨,除供本国消费外,部分可供出口。炼油工业也有发展,1973年在锡里安新建了炼油厂。其他矿产有锡、钨、铜、铅、锌和煤等。

交通运输

以水运为主。内河航线长6436公里,伊洛瓦底江是运输干道,从海口到八莫均可通航,全长1450公里。其支流亲敦江,通航河段从河口上溯640公里到霍马林。萨尔温江因水急峡深,只能通航100多公里。海运港口主要有仰光、勃生、毛淡棉和若开等。全国有公路34776公里,以仰光为中心形成公路交通网。1981年全国有铁路3130公里,均为狭轨线,以仰光为起点,通往全国重要城镇。全国有40多个机场,仰光有重要的国际机场,联系国内外主要城市。

图 地区经济差异

(1)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伊洛瓦底江下游和三角洲以及锡当河中下游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人口密集,约占全国人口的2/5。地势平坦,高温多雨。主要种植水稻,在沼泽和低洼地,种植浮稻。稻米产量约占全国的2/3。河网稠密,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渔产地。仰光及其近郊集中全国的主要工业,以碾米、木材工业为主,纺织、橡胶、炼油、卷烟、酿酒等工业发展较快。为全国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中心地区。主要城市有仰光、勃生。

(2)伊洛瓦底江中游干燥区。大致包括曼德勒省、马圭省和实皆省的一部分。面积约占全国的20%。是一个泛滥平原。气候干燥,雨量在1000毫米以下。历史上是缅甸的政治、经济中心。灌溉农业耕作比较集约。稻米种植面积约占耕地的40%,亦为芝麻、棉花、豆类、花生、小米的主要产区。养牛业的集中地区,供应全国大部分的役用牛。缅甸最大的石油产区,仁安羌、稍埠有一些小型炼油厂。望濑有一座年产 2万吨炼铜厂。其他还有锯木、纺织、电力等工业。

(3)伊洛瓦底江上游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2%。多山地,南北向的丘陵与谷地交错排列。地旷人稀,经济开发较迟,以林业为主。旱稻、芝麻、棉花的种植较为普遍,但耕作粗放。煤藏量丰富,亲敦江流域的加里瓦煤矿是全国最大的煤矿,杰沙县的宝石也很著名。还产金和石油。

(4)西部海岸区。主要为若开山脉西坡及其海岸区。面积约占全国的5%。地形崎岖,气候炎热多雨,植被茂密,山多田少。农业以水稻为主,沿海地区发展海洋捕捞。博龙加群岛、兰里岛和切杜巴岛蕴藏有石油资源。由于若开山脉的阻挡,与内地联系不便,交通以沿海航运为主。

(5)德林达依海岸区。位于安达曼海沿岸,面积约占全国的12%。地势北高南低,地面切割破碎。是缅甸最重要的钨锡矿地带。沿海平原狭窄,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大部辟为水田。稻米集中在毛淡棉附近的冲积平原。气候炎热,降水丰沛,为全国最湿热的地区之一。丹老、土瓦、毛淡棉一带为缅甸最主要的橡胶种植区。沿海的渔业和晒盐较为重要。铁路和公路通仰光,水运以沿海航运为主。主要城市为毛淡棉和土瓦。

(6)掸邦区。位于掸邦高原,面积约占全国的20%以上。南部较为平坦,北部起伏较大。气候温暖多雨。为一粗放农业区,河谷地区已发展为定居农业,种植稻米、甘蔗、花生和烟草,坡地种旱稻和茶叶。包德温铅锌矿是全国最大的金属矿,附近的南渡冶炼厂可提炼有色金属。

(7)北部山地区。包括伊洛瓦底江上游北部和掸邦高地的一部分,面积约占全国的12%。多少数民族,地广人稀,盛行迁徒农业。作物以稻米为主,次为甘蔗、小米、大麦、烟草和薯类。本区是缅甸最大的玉石 和琥珀产地。工业较少,交通不便。

(8)若开山脉北部区。位于钦邦,面积约占全国的6%。多少数民族,基本上从事迁徒农业。主要作物为豆类、玉米、荞麦,并从事狩猎和采集。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