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īng hòu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
成语简拼
BHSCFYRZH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成语英文
An oak is not felled at one stroke.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比喻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反义词

浅尝辄止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这中原天气十分冷,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明·朱有燉《赛娇容》第四折

成语造句

(1)成语「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一个复句式成语。

(2)打开本子,上面写着“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几个大字。

(3)九寨沟县中学的殳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4)莲莲写不出成语“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单元测试才99分。

(5)小含不会写成语“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最后一个字。

(6)泽彤哥哥给红倩和若中讲了“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故事。

(7)这中原天气十分冷,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见明·朱有炖《赛娇容》第四折。

(8)去桐梓县九坝镇广利中学之前,小狗叔叔给荣萍和紫谕讲解了『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历史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分字解释

三尺

三尺: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汉书·高祖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史记·酷吏列传》:『周曰:「三尺安出哉?」』

一日

一日:[yīrì] (1)有一天。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一日于驴上。――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日晌午。――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2)一天,一昼夜。一日之内。――唐·杜牧《阿房宫赋》;常如一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苟且非一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奉一日欢。――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前一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冰:bīng 1、 <名> 水受冷而凝结成的固体。《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2、 <动> 结冰。《察今》:『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冰肌玉骨] 1.形容妇女的肌肤洁白晶莹。2.形容梅花傲霜斗雪。[冰人] 媒人。

厚:hòu 1、 <形> 与『薄』相对。《 孔雀东南飞》:『磐石方且厚。』2、 <形> 丰厚;多;重。《荆轲刺秦王》:『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3、 <形> 深广;深厚;交情深厚。《五蠹》:『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苏武》:『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4、 <形> 优厚。《信陵君窃符救赵》:『然公子遇臣厚。』[又] 看重;厚爱。《报刘一丈书》:『即所交识,亦畏相公厚之矣。』《察变》:『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又] 满意。《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行,何意致不厚。』5、 <形> 厚道;忠厚。《过秦论》:『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6、 <形> 醇厚。《韩非子·扬权》:『厚酒肥肉。』

三:sān 1、 <数> 三;第三。2、 <数> 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尺:chǐ 1、 <量> 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2、 <名> 量长度的工具,尺子。3、 <形> 表示短、少。《荆轲刺秦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尺晷] 晷,日影。日影移动一尺。比喻较短的时间。《宋史·朱台符传》:『时太宗廷试贡士,多擢敏速者,台符与同辈课试,以尺成一赋。』[尺书] 1.信札;书信。古诗《弧儿行》:『愿欲寄尺,将与地下父母。』2.简册;书籍。王充《论衡·书解》:『秦虽无道,不燔[音fán]诸子,诸子尺,文篇具在。』[尺素] 1.古人写文章或书信常用的长一尺左右的绢帛。后泛指文章、书籍。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书。』2.用作书信的代称。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

非:fēi 1、 <形> 不对;不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 <形意动> 认为……不对;非难;责怪。《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2、 <副> 不,不是。《齐桓晋文之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3、 <副> 除非;除了。《屈原列传》:『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赤壁之战》:『非 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4、 <动> 无;没有。《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如物也。』5、 <助> 表疑问语气,同『否』。《汉书·终军传》:『此言与实反者非?』fěi通『诽』,诽谤。《史记·李斯列传》:『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一:yī 1、 <数> 《狼》:『一屠晚归。』2、 <连> 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 <形> 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 <动> 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 <动> 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 <动> 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 <副> 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 <副> 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 <副> 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 <副> 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日:rì 1、 <名> 太阳。《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2、 <名> 白昼;白天。《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 <名> 一昼夜;一天。《垓下之战》:『尝一日千里,不忍杀之。』[又] 每天;天天。《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又] 一天天地。《涉江》:『鸾鸟凤皇,日以远兮。』4、 <名> 日子;时间。《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5、 <名> 往日;从前。《左传·襄公三年》:『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6、 <名> 他日;以后的某一天。《 列子·汤问》:『日以偕来,吾与若俱观之。』

之:zhī 1、 <动> 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 <代>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 <代>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 <代> 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 <代>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 <助>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 <助>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 <助> 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 <助> 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 <助> 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 <助> 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 <助> 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寒:hán 1、 <形> 凉,冷。《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 <形> 贫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 <形> 害怕。《战国策·秦策四》:『梁氏寒心。』[寒士] (1)魏晋南北朝时讲究门第,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称寒士。(2)泛指处境贫苦的读书人。

冰:《子集下》《冫字部》《唐韵》笔陵切《集韵》《韵会》悲陵切,□逼平声。《说文》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韩诗》说冰者,穷谷阴气所聚,不泄,则结而为伏阴。《礼·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壮,季冬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周礼·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启,夏颁冰。又《尔雅·释器》冰,脂也。〈注〉庄子云:肌肤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疏〉脂膏一名冰脂。又矢筩盖曰冰。《左传·昭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注〉冰,椟丸盖。〈疏〉盛弓者也。或云:椟丸是箭筩,其盖可以取饮。又《集韵》《正韵》□鱼陵切,音凝。同凝。《正韵》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后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又《集韵》读去声,逋孕切。《唐书·韦思谦传》涕泗冰须。〈注〉谓涕着须而凝也。《李商隐诗》碧玉冰寒浆。又《韵补》叶笔良切,音近浜。《□琳·大荒赋》心殷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伤。怅太息而揽涕,乃挥雹而泪冰。考证:(《韩诗外传》冰者,穷谷阴气所聚,不泄,则结为伏阴。)谨按韩诗外传无此语,查初学记引作韩诗。谨照初学记原文省外传二字。冰字上增说字。结字下增而字改。(《正韵》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后人以冰代仌,以凝伐冰。)谨按文义伐冰改代冰。

厚:《子集下》《厂字部》(古文)垕□《唐韵》《正韵》胡口切《集韵》《韵会》很口切,□□上声。《说文》山陵之厚也。《玉篇》不薄也,重也。《易广》博厚配天地。又《战国策》非能厚胜之也。〈注〉厚,犹大也。又《增韵》醲也。又《广韵》姓也。出《姓苑》。又諡法,思虑不爽曰厚。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尺:《寅集上》《尸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昌石切,音赤。《说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动衇为寸口,十寸为尺,规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家语》布指知尺,舒肱知寻。《前汉·律正志》度量衡皆起於黄钟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蔡邕·独断》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周礼·司市》疏置丈尺於绢布之肆。又大尺曰施。《管子·地员篇》其施五尺。〈注〉施音遗,大尺之名。又《小尔雅》五尺谓之墨。《周语》不过墨丈寻常之间。〈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宫室,其名为墨,则墨者工师之五尺也。又《唐辇下岁时记》二月朔日为中和节,赐大臣戚里尺,谓之裁度民间。又法三尺,谓以三尺竹□书写法律,故俗谓舞文为弁髦三尺。今以三尺为□具,非也。又叶昌约切,音绰。《诗·鲁颂》是寻是尺。叶下作若。《韵会》通作赤。考证:(《说文》周制,寸,尺,咫,寻,常,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谨照原文常字下增仞字。(《周礼·地官》置丈尺於绢布之市。)谨照原文地官改为司市疏,市改肆。

非:《戌集中》《非字部》《唐韵》甫微切《集韵》《韵会》匪微切,□音飞。《说文》违也。从飞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书·说命》无耻过作非。《易·系辞》辨是与非。又《玉篇》下也。又《玉篇》隐也。又《增韵》訾也。《孝经·五□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又《玉篇》责也。《前汉·魏相传》使当世责人非我。又山名。《山海经》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又姓。《风俗通》非子,伯益之后。又《集韵》《韵会》《正韵》□□尾切,音斐。《集韵》本作诽。谤也。《前汉·食货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记·平准书》作腹诽。又《鼂错传》非谤不治。〈注〉非,读曰诽。又《韵会》方未切,音沸。本作诽。义同。

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日:《辰集上》《日字部》《唐韵》《正韵》人质切《集韵》《韵会》入质切,□音□。《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博雅》君象也。《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易·乾卦》与日月合其明。又《系辞》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又《说卦》离为火为日。《周礼·天官·九□注》日者天之明。《礼·祭义》日出於东。《史记·天官书注》日者,阳精之宗。《前汉·律正志》日合於天统。《后汉·荀爽传》在地为火,在天为日。《淮南子·天文训》火气之精者为日。又《书·舜典》协时月正日。〈传〉合四时之气节,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齐一也。又《洪范》五纪,三曰日。〈传〉纪一日。〈疏〉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为一日。又《礼·曲礼》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疏〉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为刚,乙丁己辛癸五偶为柔也。又《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注〉迎长日者,建卯而书夜分,分而日长也。又《左传·文七年》日卫不睦。〈注〉日,往日也。又《左传·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注〉皆典正数者。又《史记·日者传注》卜筮占□时日,通名日者。又《集韵》而力切,音眲。义同。又《韵补》叶而至切。《李嵩·述志赋》审机动之至微,思遗餐而忘寐。表略韵於纳素,托精诚於白日。《类篇》唐武后作□。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寒:《寅集上》《宀字部》《唐韵》胡安切《集韵》《韵会》《正韵》河干切,□音韩。《说文》东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荐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隶省作寒。《释名》寒,扞也。扞,格也。《玉篇》冬时也。《易·系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书·洪范》庶徴曰燠,曰寒。〈传〉焕以长物,寒以成物。又司寒,水神。《左传·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注〉司寒,元冥,水神也。又《周语》火见而清风戒寒。《荀悦·申鉴》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又穷窘也。《史记·范睢传》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传》畸人寒士皆赖之。又国名,在北海,平寿县东寒亭。《史记·夏本纪》伯明氏之谗子寒浞封国。又姓。汉博士寒朗。又叶胡田切,音贤。《楚辞·天问》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又叶侧邻切,音真。《欧阳修·答韩子华诗》俊乂沈下位,恶去善乃伸。家至与户到,饱饥而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