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联红军作战。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在东北的抗日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上述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9月中旬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彭真为书记。10月31日,将原在东北境内的和将要进入东北的部队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任副司令,萧劲光任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到11月底,进入东北的部队有: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3万余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 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大、延安炮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 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 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上述部队和干部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军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 4个军区,以主力部队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结合地方武装,在广大地区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2月中旬,国民党军开始向东北解放区大规模进攻。东北民主联军根据形势的需要,又逐步集中主力,在秀水河子打了第一个歼灭战,接着又进行了本溪保卫战、四平保卫战等战役战斗,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

6月下旬,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为贯彻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7月初,中共中央东北局于哈尔滨召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决定利用国民党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到10月止,编组了第 1、第2、第3、第4、第6等5个纵队另4个独立师(旅),并建立了10个炮兵团及战车、高射炮兵大队等特种兵。

为打破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从1946年10月到翌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驻南满地区的第3、第4纵队等部先后进行了新开岭战役及四保临江作战 (见彩图);为配合南满部队保卫临江作战,驻北满地区的第1、第2、第6纵队等部先后三次渡过松花江,在长春以北地区寻歼国民党军(见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东满、西满部队也积极寻歼当面敌军。在上述战役战斗中,东北民主联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察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 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到46万人。

东北民主联军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冒着严寒向松花江以南挺进

1947年5月至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先后发动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共歼灭国民党军31万人,迫使其收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少数孤立据点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全东北人口的86%。在此期间,东北民主联军贯彻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方针,两次扩建了野战军。1947年8、9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1948年4月13日,依次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第2前方指挥所)。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改为军区兼野战军领率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萧劲光任副司令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5、第11、第12纵队。6月,成立了东北军委分会。

1948年春,东北人民解放军普遍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进一步提高了军政素质。为保证主力部队的扩大和补充,大力进行了二线兵团的建设,先后组训了176个团,为部队输送新战士37万人。同时,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虏士兵补入部队。1948年8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总人数达103万,并建立了单独的野战军领率机关,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原第 1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政治委员萧华;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黄克诚。野战军辖2个兵团部,12个纵队,14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及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9月12日,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见彩图),战役至11月2日结束,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战略机动力量。

人民解放军战车部队乘胜向沈阳挺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共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 4个师6~7万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与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共同发起和进行平津战役(见彩图),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城市及华北大部地区。3、4月间,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月15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萧克,政治部主任谭政。东北军委分会改称第四野战军前线委员会。野战军下辖 4个兵团:第12兵团辖第40、第45、第46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第13兵团辖第38、第47、第49军,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萧华;第14兵团辖第39、第41、第42军,司令员刘亚楼,政治委员莫文骅;第15兵团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

12月2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新保安 开津军民欢庆解放 东北野战军坦克部队通过北平前门

1949年3月中旬,第四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开始自华北地区南下,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5月中旬在团风至蕲春之线强渡长江,解放武汉。野战军主力于4月中旬南移。5月上旬,野战军领率机关进至开封,与中原军区领率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率机关。邓子恢任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6月上旬,野战军主力到达襄阳、孝感、浠水之线展开,尔后分三路渡过长江向中南进军。到12月中旬,野战军主力在第二野战军一部配合下,先后进行了宜沙、湘赣、赣西南、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歼国民党军近40万人;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在进军过程中,第四野战军先后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在豫、鄂、赣、湘、粤、桂等省清剿残匪,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广西战役后,野战军又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清剿土匪,先后歼灭土匪 115万余人。同时,在组织上继续作了若干调整:7月,以国民党军第19兵团起义的4个师改编为第51军。8月,第12兵团部兼湖南军区机关。第14兵团部奉命改为中央军委空军的领率机关。装甲兵师调东北成立装甲兵学校。10月,以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 1兵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辖第52、第53军)。11月,第15、第13兵团部分别兼广东、广西军区机关。12月,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改为中共中南军区委员会。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第四野战军以第15兵团指挥两个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实施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至此,中南大陆及沿海主要岛屿获得解放。

武汉人民热烈欢迎第四野战军

1950年4月,遵照中共中央决定,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改归中南军区指挥。

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由11万余人发展到150余万人。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同其他野战军密切配合,歼灭国民党军 180余万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战争中,有6万余名指战员献出了生命,其中包括炮兵司令员朱瑞等178名团以上干部,涌现出“塔山英雄团”、“渡海先锋营”等许多光荣战斗集体和董存瑞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立功者占全野战军总人数的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