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

中国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1921年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于福建厦门。1937年,被国民党政府接管,改为国立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曾迁往闽西长汀坚持教学。1946年迁回厦门,设文、理、工、法、商 5个学院17个学系。

厦门大学校园一角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厦门大学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学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领导广大进步师生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革命运动。1931 年“九·一八” 事变以后,学校发表了“告各友邦人士书”组织学生抗日救国会,派代表前往广州、南京等地请愿,要求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师生积极投入了争民主、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革命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厦门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3年,学校设有经济、海外函授 2个学院和18个系(41个专业):政治经济系、计划统计学系、财政金融学系、 会计企业管理学系、 对外贸易学系、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法律系、新闻传播系、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海洋系、科学仪器工程学系。

各系学制,本科生为4年,硕士、博士生各为2~3年。1983—1984学年有本科生4793人, 研究生379人。全校有教师1278人,其中 教授36人,副教授86人,讲师706人。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随着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学校先后建立了物理化学研究所、亚热带海洋科学研究所、细胞生物研究室、寄生动物研究室、物理学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南洋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台湾问题研究所等20个研究机构,还有人类博物馆和鲁迅纪念馆。有专职科研人员 296人。

理科各系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兼顾应用科学,在催化化学、电化学、寄生虫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大范围几何分析、发光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成绩较为显著。学校利用地处海滨的有利条件,在创办时期生物系就开始进行海洋生物学的研究。海洋系积极开展海洋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水声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已成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与人材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1978年以来,学校有8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各部委、省、市级的奖励。

鲁迅于20年代曾在中文系任教。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在1950~1969年任校长期间,建立了学校经济理论学科研究的基础。学校文科各系在中国经济问题、《资本论》、部门经济、东南亚、明清史和隋唐史、鲁迅著作、汉语方言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

厦门大学和海外华侨关系密切。建校后,广大爱国侨胞一直关心、支持学校的建设。为开展东南亚问题与华侨问题的研究,学校于 1947 年设立南洋经济研究室,1956年扩充为“南洋研究所”。同时还设立“华侨函授部”,后改为海外函授学院,先后从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招收了 1万多名海外函授生。1983年设有中国语文专科、中国语文进修班、中医内科专科、中医针灸班和面授的短期中文学习班,以及用英语进行函授教学的基础汉语班。有海外函授学生1791人。

厦门大学学生在上课 厦门大学校景

从1921~1983年的62年间,学校共培养了2万多名本科生,200多名研究生。毕业生分布国内外,其中不少已成为中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卢嘉锡、吴亮平、许涤新、谢希德、柯召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4年中,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 28年近 10倍。不少毕业生科学研究成果卓著,如数学家陈景润,就是该校1953年毕业生。

学校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已与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 5所高等学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拥有藏书、期刊130多万册的图书馆和许多具有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实验室。(见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