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整理

对调查得来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分类、汇总及编辑的全过程。目的是使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以便进一步深入分析。

社会研究所搜集的资料一般可分为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前者是通过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及访问表格得来的,它涉及大量调查对象,对此可进行统计分组和汇总;后者多为无结构的观察、访谈材料和文献资料,一般是少数典型或个案的材料。这两类资料的整理过程大致相同,但整理方法不同。

数据资料的整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步:

(1)对原始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从逻辑上检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内容上检查是否有遗漏、笔误或逻辑错误,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2)选择合适的分组标志,对原始资料科学地进行分类分组。这步工作很重要,分类分组不合理、不科学,将不能正确反映被研究现象的本质特征。标志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属性标志。凡用数量界限将总体各部分区别开来的标志称为数量标志,如按年龄大小分为若干组。凡按属性类别不同,将总体各部分区别开来的标志称为属性标志,如按性别不同分为男、女两类。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是:从研究目的出发;从反映现象本质的需要出发;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而定。分组标志还应满足穷尽性和互斥性的要求。

(3)统计汇总。把数据资料按一定的格式分门别类地汇集起来。汇总的方法主要有: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汇总。手工汇总可采用:a.划记法。按已确定的标志绘制汇总表,将同类型的标志值用点线符号记入表中再进行统计。b.卡片登录法。用特制的登录卡片进行分组汇总。这种方法的准确程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手工汇总一般要自己编制统计图表。统计图有圆形图、直方图、曲线图等多种形式。统计表可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统计图表能以直观、清晰、简化的形式将汇总的数据资料表现出来。

计算机汇总的步骤是:编码、登录、输入和程序编制。编码的主要任务是用不同的数字符号标记调查内容的不同类别,编码可在调查前或调查后进行。登录是将编好码的调查资料过录到资料卡片或登录表上,以便输入到计算机中储存起来。输入的主要方式有打孔卡输入和键盘输入,前者现已很少采用。被输入的所有数据资料称为数据库。以后只要编制(或调用)一定的统计程序给计算机发出指令,计算机就可以用统计表的格式输出所需要的汇总资料。

对于通过观察、访问和文献搜集得来的文字材料的整理,步骤如下:

(1)对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检查、核对,如观察记录是否带有个人偏见、被访者是否如实反映情况、文献来源是否可靠等等。

(2)从原始材料中摘取与研究目的有关的主要内容,对资料进行简化。这两步也称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3)按主题、人物或时间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资料档案。其作用一是便于查找,二是便于作进一步的定性分析,如类型比较分析或时间序列分析。还可以将文字材料的内容转换为数据形式,进行定量化的内容分析

资料整理是从调查阶段过渡到研究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步骤,直接关系到资料分析和研究结论的可信性与准确性。因此,科学地、合理地整理资料对于社会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