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约公元前476~前390)

图

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者集团的首领。姓墨,名翟,后人尊称墨子。鲁国人,亦说是宋国人,其家世不详。曾从事手工业,会制造器具,技艺高超。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生活俭朴。曾就学于史官史角的后代,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鸿烈解·要略》)。他习儒,但不信儒,弟子徒属,布满天下。他长期居留鲁国,做过宋国大夫,游说于齐、卫、楚、越等国,为宣传和实现其政治主张奔走不息。曾率三百弟子,一面帮助宋国备战守城,一面到楚国说服楚王,成功地制止了楚伐宋之役。楚王曾打算赐地给他,越王许之以五百里封地,他都因政见不同,拒绝出仕。最后客死楚国。其思想和事迹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基本政治思想

墨翟生活在诸侯并兼、天下大乱的年代。他同情民众的疾苦,对当权者的攻伐攘夺和富有者的糜费病民表示愤慨,希望尽快结束冲突和动乱,达到天下大治。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敬天”、“事鬼”等思想,作为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他的思想具体内容是:

(1)所谓“兼爱”,即“周爱”,“爱无厚薄”(《大取》),不分尊卑贵贱、上下左右,爱一切人。他认为当时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是因为“不相爱”,或者叫“别相恶”,所以才出现了“交相贼”的混乱状况。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为了避免祸乱发生,必须“兼以易别”(《兼爱下》),以“兼相爱”代替“别相恶”。这是墨子处理人们之间政治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他的基本政治主张。

(2)“非攻”是“兼爱”思想在处理国与国相互关系上的具体运用。“非攻”是非难和反对一个主权国家侵掠另一个主权国家。他认为攻人之国是“大为不义”的,不仅害人之国,而且对自己国家的百姓也是不利的。因为战争势必要“夺民之用,废民之利”(《非攻中》),所以必须“非攻”。不过墨子并非反对一切战争,认为禹征三苗、商汤放桀、武王伐纣,都不是“攻”,而是“诛”,“诛暴”是无可非议的。

(3)所谓“尚贤”,就是要不拘一格任用贤才。他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虽是“农与工肆之人”(《尚贤上》),有能有才也要举之、用之。只有任用贤才,方能治理好国家。这种贤人政治的主张,直接否定了世卿世禄的宗法官僚制度。

(4)所谓“尚同”,就是“尚同一义”,上同而下不比周。天子必须壹同天下之义,老百姓才能逐级上同于天子。实际上是要用墨家的思想统一天下的思想,不允许众说纷纭,开创了在思想领域内要求实行一个主义、强调思想统一的先声。墨子还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非乐上》),初步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墨子不仅是思想家,而且还具有“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实践精神。他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下层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患,乱则得治。

影响

子思想表达了当时下层民众要求平等、社会安定和摆脱痛苦的愿望。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影响很大,被称为“显学”,受到孟轲等人的非难。墨子思想为后期墨家所继承,终因其明显的人民性和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被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