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新四军第4师和中共地方组织,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和江苏西北部,开辟和坚持抗日斗争的基地。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沦陷。10月1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省确山县竹沟东进,抵达西华杜岗后,与游击第 3支队一部及先遣大队合编,仍用游击支队番号,继续向东发展,开辟豫皖苏边区。不久,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苏鲁豫支队及新四军游击支队一部,先后进入皖东北等地区,在中共地方组织协同下,创建了豫皖苏边、皖东北等抗日根据地。随后,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和皖东北的苏皖区党委成立,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对敌斗争和建设。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4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彭1944年9月牺牲后,由张爱萍任师长)。7月邓子恢任政治委员。8月,为统一领导豫皖苏边、皖东北的抗日斗争和建设,成立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和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邓子恢任区党委书记,刘瑞龙任行署主任。1942年后,淮北军民在同日伪军频繁作战以及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地方武装,健全民主政权,实行精兵简政,进行生产和建设,使根据地不断巩固,为长期坚持和迎接大反攻积蓄了力量。至1945年夏,淮北根据地跨津浦铁路两侧,北抵陇海路,南至淮河,面积为4万余平方公里,有25个县级政权,人口600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