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明成祖朱棣解缙等编辑。始于永乐元年(1403),初名《文献大成》,成祖览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过于简略,又于永乐三年(1405)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新修纂,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老儒共2169人,分别担任编辑、校订、 绘图、 圈点等工作。全书成于永乐六年(1408),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收录经史子集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等图书七、八千种,辑成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 装成11095册。约 3亿 7千万字。在编纂方法上, 采取按韵与分类相结合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办法,即全书按明初官修韵书《洪武正韵》的韵目分列单字,其下详注该字音韵、训释和它的篆、 隶、 楷、草各种字体,再依次把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及奇文异见、诗文词曲等随字收载。更为可贵的是所辑书籍,一字不改, 整部、 整篇或整段编入。此书为写本。在装帧上别具一格: 全书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每半页 8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字,用极为端正的楷书抄成。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绘有图形, 精丽工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佳品。书面硬裱、黄绫面、包背装。 抄成后藏于南京文渊阁。有人曾提议刊刻,因“工费浩繁”而作罢。嘉靖、隆庆年间又依永乐时原本另抄副本一份(一说抄有正副二本)。原本毁于明亡之际(一说藏于皇史宬夹墙内)。副本至清代乾隆时已失去 2400多卷, 咸丰时又被官吏盗窃散佚。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副本大部分被焚毁,未毁的几乎全被动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多方搜集,共藏 220余册。中华书局于1959年曾将征集到的730卷影印出版;后又收集了67卷,于1985年影印出版,是收集较为齐全的影印本,虽不到全书的百分之四,但仍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见彩图)

《永乐大典》(明内府抄本)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