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史宬

明、清时期档案库。位于今北京南池子大街。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七月,两年建成,初建时定名神御阁,拟藏“列圣御容、训录”,建成后更名皇史宬。专藏实录、《皇明宝训》,沿用至清。

皇史宬坐北向南,外环高墙,总面积两千多平方米。门额系明世宗朱厚熜手书,史字作巔,宬字作成,原物已不存。今悬门额系清代改题,满汉合书。正殿内东西宽40.5米,南北进深8.98米。建筑的梁柱、斗拱、窗櫺等全为砖石砌就,系取古代“石室金匮”之意而成,并有利于防火、防潮,使档案、文献得以安全保存。东西两庑为砖木结构的配殿。东配殿之北有一碑亭,亦砖木结构,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皇史宬时增建,内有《重修皇史宬记》石碑。正殿室内有石台,石台上排列着铁皮鎏金、雕龙木柜,即所谓“金匮”。专放明清两代实录、宝训及圣训。金匮数量,明时为十九具,清雍正前有三十一具,同治时增至一百四十一具,清末达一百五十二具。今存金匮仍为此数。除实录、圣训外,皇史宬还先后收藏过明清两代各朝的玉牒、《永乐大典》副本、《大清会典》及各将军印信等。

皇史宬

明代皇史宬的设官和管理制度不详。清代,由内阁满本房掌管收藏事宜。另设守尉三人、守吏十六人,负责守卫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照原样修缮。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