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226~249)

三国魏名士、玄学家。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幼而察慧,尤好老氏之学。通辩能言,为名士裴徽、傅嘏所知。何晏叹称“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矣!”遂以弼补台郎。弼性和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嘉平元年(249)因事免官,其秋遇疠疾亡。王弼好论儒道,竞事清谈,与何晏、夏侯玄等同是魏晋玄学的开创阶段──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史称正始名士。他抛弃了两汉以来烦琐的经学和谶纬迷信,采用思辩哲学的形式,以探讨宇宙本体问题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最高本体──“道”或“无”。他把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引向“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本体论,认为在自然界之上,有一个非物质性的实体,这个实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又称“贵无论”。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主张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根据“自然”、“无为”的原则对待名教,只要符合这个原则,名教则完全是必要的,表现出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倾向。其“圣人有情”说认为,圣人能体现自然之道,以“无”为体,但圣人五情与众人同,故不能没有哀乐的感情。圣人与众人的区别仅在于“应物而无累于物”。他曾与傅嘏讨论孔、老异同,仍以孔子为高,反映了他维护名教的真实立场。其主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以及《论语释疑》等。现较为通行的王弼著作的释本有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楼宇烈《王弼集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