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

中国魏晋时期的一种远离时务“谈尚玄远”的风气。亦称“清言”或“玄谈”,始于东汉末年的人物品题。《后汉书·郭太列传》载:“孔公绪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所谓“嘘枯吹生”,就是指品题人物能做到“枯者嘘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的一种违背实际的吹嘘。曹魏时代,由于识别人物选拔官吏的需要,发展起一种“才性之学”,讨论性与才的关系问题,从而使清谈从品题人物进入了抽象的才性问题的讨论。刘劭的《人物志》就是关于才性问题的代表作。自魏代正始年间起,清谈进入玄学清谈时期。玄学清谈以《老子》、《庄子》、《周易》所谓“三玄”为中心,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衍向秀郭象等。何晏、王弼祖述老庄,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主贵无论。稽康、阮籍则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思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具有强烈的反儒倾向。玄学的另一派向秀、郭象通过注《庄子》发挥自己的玄学思想。向秀“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郭象则“好老庄,能清言,......如悬河泻水,清而不竭”,他又在向秀《庄子》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建立了精致的玄学思想体系。此后,玄学清谈又与佛学合流,影响了整个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的发展。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