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

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综合运用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科学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的英文缩写是 TQC。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产品质量管理活动应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制订质量标准、制订生产计划、采购物资、配备工具仪器、组织生产制造、工序控制、检验、试验以及销售、技术服务等,它们组成一个质量管理系统。因此,必须从系统总体出发,组织企业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以数理统计方法为质量管理的基础手段,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系统工程方法,预先对整个系统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使整个过程始终处于稳定状态,从而充分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性,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优质的技术服务。

产生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产品质量管理面临的情况是:

(1)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已从注重一般产品性能发展到讲究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了满足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仅仅依靠传统的对局部生产过程进行把关式的质量管理方式已不适应。

(2)一般系统论和系统工程被引进企业管理领域以后,为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综合分析和研究质量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3)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更注意行为科学研究,重视人的因素,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等新办法,为实现新的质量管理方式打下基础。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A.V.费根鲍姆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指出现代产品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从系统观点出发,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解决。他和质量管理专家J.E.朱兰等人一起倡导并在美国一些企业首先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发表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全面质量管理逐渐推广到西欧国家,质量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有了新的发展。日本在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形成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中国自1978年起在北京内燃机总厂和清河毛纺厂等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试点,以后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颁布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一些重要的特点。

(1)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的教育,使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质量管理。

(2)管理的范围全面,包括产品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到用户使用产品等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3)管理的内容全面,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影响产品质量的有关部门的工作质量。

(4)管理的方法全面,根据不同的产品对象和影响质量的因素,采取数理统计方法,最优化方法和预测技术等方法和工具,直至技术改造措施。

基本方法

实现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从确定方针和目标到制订实施方案和贯彻执行,形成一个全面质量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反馈和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下一步的方针和目标。这个系统由计划(P)、实施(D)、检查(C)和处理(A)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质量。

(1)计划:应用预测技术对市场产品质量需求等进行预测,经过分析研究,确定质量管理目标、项目和相应的管理方案。

(2)实施:根据预定的目标和经过优选的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

(3)检查: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工作成果,找出问题。

(4)处理: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采取相应措施巩固成绩,防止问题再度出现。同时,将本次循环中的问题提出,以便转入下次循环解决。下图为PDCA循环图从厂部、车间到班组都有一个循环,并且大环扣小环,小环保大环以推动大循环,使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加强基础工作。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质量教育、质量责任制和信息工作等。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以收集、处理、储存、检索、传递和更新质量管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是企业实现系统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图
参考书目
  1.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管理工程系编:《现代企业管理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2。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