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地黄

概况

基源: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新鲜根茎。

原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t Fisch.et Mey.

余项参见“地黄”条。

药性

性味:甘、苦,寒。 ①《别录》:“大寒。” ②《药性论》:“甘,平。” ③《本草再新》:“甘、苦,微寒。” ④《中国药典》:“甘,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①《本草通玄》:“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足少阴及足太阴。” ③《本经逢原》:“入手足少阴、厥阴,兼行足太阴、手太阳。”

功效:清热,凉血,生津。

主治: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 ①《别录》:“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②《药性论》:“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③《食疗本草》:“主齿痛,吐血,折伤。” ④《四声本草》:“黑须发。” ⑤《医学启源》:“凉血(润)皮肤燥,去诸湿。酒浸上行。” ⑥《药类法象》:“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⑦《本草从新》:“泻小肠火,清燥金,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证,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高热烦渴,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⑨《中国药典1990年版》:“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30g;捣汁或熬膏。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药性论》:“忌三白。” ③《本草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石斛,治热性病伤津化火生风,身热不退,斑疹透露,口干舌燥。 ②配生姜,治血虚冒风,引起伏邪,寒热无汗。 ③配薄荷,治热郁血络,身热喘促,烦躁。

方选和验方: ①生地黄汤(《外台秘要》)治肺痈:生地黄汁400ml,人参、炙甘草、当归、白石英各30g,附子0.6g,赤小豆30枚,白鸡1只,先煮鸡取汁煎诸药去渣,和地黄汁再煎沸分5服。 ②地黄煎(《千金方》)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二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3次。 ③生地黄煎(《千金翼方》)治热盛口渴:生地黄汁400ml,生地骨皮、生天门冬汁、生麦门冬汁、白蜜各100ml,竹叶、生姜汁各30ml,石膏240g,天花粉150g,茯神、玉竹、知母120g。先煎诸药去渣,入地黄、二冬汁,微火煎5~6沸,入蜜、姜汁,再煎。每服40ml,1日3次。 ④地黄酒(《圣惠方》)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50ml,益母草汁50ml。上药,入酒100ml相和,煎3~5沸,分为3服,频频服之。 ⑤生地黄饮子(《太平圣惠方》)治产后,血气上攻,心胸烦闷,口干壮热,不思饮食:生地黄汁、童便、酒各100ml,当归30g,生姜汁30ml。和煎5~7沸饮之。 ⑥生地黄煎丸(《太平圣惠方》)治产后气血不调,腹中瘕结不散:生地黄5000g(绞取汁),生牛膝2500g(绞取汁),干漆250g(炒烟尽,研末)。先将二汁文火熬如饧,下干漆搅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温酒下。 ⑦生地黄膏(《杂病源流犀烛》)治阳虚吐血:生地黄500g(打汁,入酒少许),熟附子45g(去皮脐切片,入生地黄汁煮成膏,取附片焙干),山药90g(研末)。以膏捣丸,每服30丸,空腹米饮送下。 ⑧清神甘露丹(《卫生宝鉴》)治男女虚劳,病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生地黄汁、生牛乳汁、白藕汁(3汁先煎成膏),人参、白术、黄连、胡黄连、五味子、黄芪各等份,研末,用前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人参汤送下。 ⑨《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治皮肤湿疹瘙痒,疹疱诸症:鲜生地黄60g,竹叶、栀子各12g,柏皮4.5g,茯苓皮、冬瓜皮、五加皮、野菊花各9g,连翘,赤芍药各6g,板蓝根15g,芦根30cm,灯芯5扎,水煎服。” ⑩《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由于干燥综合征引起的萎缩性舌炎;鲜生地18g,鲜石斛18g,天冬10g,麦冬12g,黄连6g,黄柏9g,细辛3g,冰片0.6g,水煎取汁含漱,1日1剂,含漱5~6次。” ⑾江苏中医 1991;(5):“治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鲜生地60~100g,广角粉1.5g(冲服),丹参、紫草、枳实、大黄各15g,丹皮、玄参、川朴、芒砂(冲服)各10g,赤芍、竹叶、猪苓、泽泻各12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圣惠方》:“治吐血经曰:生地黄汁200ml,川大黄30g(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100ml,分为2服,温温食后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鼻衄,热病口干:鲜生地12~30g,水煎服。” ③《福建药物志》:“治中耳炎;鲜生地捣汁滴耳。” ④北京中医 1985;(6):“治眼外伤,剧烈咳嗽而致的眼睑瘀血、球结膜下出血、前房积血;鲜地黄根,洗净,捣烂,取汁,涂于消毒纱布上,敷于患眼。”

医药家论述

①张璐《本经逢原》:“生地黄,《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烦也。其治跌打损伤,面目青肿,以生地黄捣烂罨之即消,此即《本经》治伤中血痺,折跌筋伤等证之义。”“徐之才、《别录》云,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观《本经》主治,皆指鲜者而言……。” ②严西亭等《得配本草》:“至时行热症,生地尤为切要,阴汁上充,则汗涌于肌表而经邪解;阴血下润,则秽泄于二便而腑邪出,故火邪溢于阳明经,冲生地汁于白虎汤中,战汗而顿解;邪热入于阳明腑,冲生地汁于陷胸汤中,便通而自退;更有火生痰,痰生火,交结于中,和生地汁于竹油,姜汁中则谵语直视等症即除。” ③《本草正义》:“《别录》生地黄一条,云大寒,则以新采得者而言,故结以“皆捣饮之”四字,谓捣饮其自然汁也。较之干者已经日曝,自有不同。” ④《药性大辞典》:“鲜生地为清火凉血要药,治吐血衄血鼻血折损瘀血,妇女血崩,能解诸热,利水道。”“鲜生地干地黄熟地黄三种,并为近世要药,虽一物而其用各别,鲜生地多用于肺胃实热,口燥烦渴,舌苔光绛之症。干地黄多用于滋养阴血,血虚内热之症。熟地黄则用于补阴生精,扶养亏弱之需。” 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鲜地黄:性寒,微苦微甘。最善清热、凉血、化瘀血、生新血,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大便因热下血。其中含有铁质,故晒之,蒸之则黑,其生血、凉血之力,亦赖所含之铁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