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叉菜

概况

基源:为杉藻科角叉菜属植物角叉菜的藻体。

原植物: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 Holmes(C.gigarteus Yendo;C.nipponicus Yendo),又名鹿角菜(浙江、台湾)

形态:藻体紫红色,直立,高5~10cm,丛生,多分枝,膜状,革质,扇形。固着器壳状。体基部近圆柱形,向上不远即扁压;体上部叉状分枝2~3次,最多可达5~7次;枝扁平,上阔下狭,腋角宽圆,顶端舌状,钝形,2裂或浅凹,边缘全缘,略厚,或有副枝。本种在外形上变异很大。皮层细胞小形,最外层具有色素体。四分孢子囊外观似密布的小圆点埋在藻体上部的内皮层细胞中,呈十字形分裂。囊果椭圆形,一面凸起,另一面凹陷。(图见《浙江海藻原色图谱》.72页.109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中潮带风平浪静处的岩礁上,但有些类型也可生于波浪冲击处的高潮带以至干潮线下的岩石上。分布于东海、南海,以福建、台湾、广东为多。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本种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

化学性质

含角叉菜胶。

参考文献

Nature 1961;192(4806):969。

药理

角叉菜常用作动物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模型的致炎剂。大白鼠sc1%角叉菜0.05~0.1ml后可使大鼠形成足跖非特异性炎症。如大白鼠胸腔注入0.2%~1%角叉菜溶液0.15~0.2ml/只,可造成胸膜炎症,利用其胸腔渗出液可定性定量地研究药物对炎性渗出,白细胞游走,炎症介质的生成以及多种与炎症有关的生化指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14。

药性

功效:从角叉菜中提取的卡拉胶对B型流行性感冒与腮腺炎病毒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并有抗胃蛋白酶或抗溃疡病作用。角叉菜胶可作轻缓泻剂,同时用于骨科,能促进结缔组织增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