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菜

概况

异名:枯枝藻(《植物学大辞典》)。

基源:为鹿角菜科鹿角菜属植物鹿角菜的全藻体。

原植物:鹿角菜Pelvetia s山quosa Tseng et C.F.Chang,又名鹿角棒(辽宁),鹿角尖、鹿角豆(山东),不毛叉藻(《动植物学名词汇编》)。

历史:鹿角菜这一名称在古代文献:《食性本草》、《福建漳浦县志》、《纲目》、《闽书》等上都有记载,但经考证,古代文献所述的鹿角菜是红藻的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Post.et Rupr.)J.Ag.)故应注意不要与本种褐藻类鹿角菜混淆。

形态:藻体新鲜时黄橄榄色,干燥后变黑色,软骨质,体高6~7cm,可达14.5cm。固着器为圆锥状的盘状体。柄部亚圆柱形,甚短,自其上叉状分枝2~8次,生长在隐蔽而浪小处的分枝较繁;在显露而浪大处则分枝简单而稀少。藻体的下部叉生较为规则,分枝的角度也较宽,而上部分枝的角度则较窄,双分枝不等长,上部的节间比下部的长。生殖托多具显明的柄,在春夏季节,生殖托的顶端常有长短不同的具有生长能力的细枝,有时枝上又另生一正常的生殖托,这时期的生殖托为纺锤形;到了秋季,生殖托上失去具有生长能力的尖枝,变为圆柱状或棍棒状,顶端截形。成熟的生殖托为长角果形,表面有结节状突起,较普通的分枝为粗。卵囊内含有两个纵分或略为斜分的卵,有时也偶有二卵横分或分裂为四个卵的情况。精子囊生于自窠壁长出的分枝构造上,每个枝上常有两三个精子囊,旁生隔丝。雌雄同株。(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Ⅲ、27)

生境与分布:生于中潮带的岩石上。分布于辽宁、山东。朝鲜西海岸也可能生长。本种为黄海的特有海藻。

化学性质

含褐藻酸27.8%、甘露醇2.79%、碘0.049%[1,2]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海藻志1962∶77。
[2] 丁恒山.中国药用孢子植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02。

药性

性味:《中国药用孢子植物》:“咸,寒。”

功效:软坚散结,镇咳化痰。

主治:《中国药用孢子植物》:“用于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支气管炎,咳嗽,肺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咳嗽,肺结核,支气管炎:鹿角菜15g,知母9g,百部9g,煎服。” ②《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颈淋巴结肿:鹿角莱15g,昆布15g,黄芩9g,夏枯草9g,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