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松

概况

异名:扫把枝、铁扫把(广东、广西),香柴(江西)。

基源:为桃金娘科岗松属植物岗松的叶或全株。岗松属全世界约68种,主产澳大利亚;中国仅产1种,药用。

原植物:岗松Baeckea frutescens L.

形态:灌木,有时为小乔木。嫩枝纤细,多分枝。叶对生,无柄,条形或条状锥形,长5~8mm,宽0.4~0.6mm,顶端急尖,上面有槽,下面隆起,有透明油腺点,花单生于叶腋,两性,黄白色,直径约2~3mm,花梗长约1mm基部有2枚小苞片,萼筒钟形,长约1.5mm,裂片5,膜质,三角形,宿存;花瓣5,近圆形,长约1.5mm;雄蕊10或稍少,成对与萼齿对生,短于花瓣;花柱短,宿存。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很小,长约2mm,上部开裂,种子扁平有角。花期夏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00页.图3730)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酸性土壤。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亚洲东南部国家也有。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鉴别:叶有短柄,叶片条形或条状锥形,长0.5~1cm,宽0.3~0.5mm,黄绿色,先端急尖,基部渐狭,全缘,密生透明圆形腺点,上表面有槽,下表面隆起。花小,黄白色,具短梗。蒴果长约1mm。气微香,味苦、涩。以叶色绿、气香者为佳。

化学性质

叶含挥发油0.9%~1.8%。油中主要含α-蒎烯和β-蒎烯约4.2%,柠檬烯约6.7%,桉油素约19.6%,对-聚伞花素约2.7%,α-松油醇(α-Terpineol)约2.6%,芳樟醇(Linalool)约15%,葎草烯(Humulene)约1.9%,β-丁香烯、小茴香醇(Fenchol)和岗松酚(Baeckeol)。还含有龙脑(Borneol)、香苇醇(Artranscarveol)、桃金娘烯醛(Myrtenal)、香芹酮(dCarvone)、烯(α-Copane)、西岗醇(Occidentalol)、愈疮木薁(Guaiazulene)、榄香醇(Blemol)、橙花醇(Nerol)、百里香酚(Thymol)、去氢白菖蒲烯(Calamenene)和杜松醇(δ-Cadinol)。

参考文献

药学学报 1980;15:766。

药性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苦,寒。”

功效:去瘀,止痛,利尿,杀虫。

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痛,淋病,疥疮,脚癣。 ①《广州植物志》:“治热病。” ②《陆川本草》:“消肿,止痛,去瘀,杀虫。治跌打昏迷,疥疮,溃疡,蛇咬伤。” ③《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杀虫,止血.止痛,生肌。用洗疮疡、瘙痒。” ④《广西中药志》:“有通淋利尿作用。治膀胱热,小便不利,阴痒,皮肤热气。煎水洗皮肤烂痒、湿疹;叶,捣敷,治蜈蚣伤;枝叶,蒸油,治疮癞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江西《草药手册》:“治肝硬化:岗松、地耳草、娃儿藤、葫芦茶各9g。水煎服,每日1剂。”

单方应用:①《陆川本草》:“治跌打暗伤瘀血:岗松叶18g。捣烂冲开水绞汁,过滤,加白糖120g顿服。”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风湿筋骨痛,胃痛腹胀,腹泻:岗松根15~30g。水煎服。” ③江西《草药手册》:“治脚癣,皮肤瘙痒:岗松全草煎水熏洗。” ④江西《草药手册》:“治蜈蚣、蝎子、黄蜂螫伤:鲜岗松适量。捣烂外敷。”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高热,黄疸型肝炎,膀胱炎,小便不利:岗松根15~30g,水煎服。”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毒蛇咬伤,烧烫伤:岗松鲜叶适量,捣烂外敷蛇咬伤口周围。烧烫伤用岗松干叶研末,调茶油涂患处。”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湿疹,皮炎,天疱疮:岗松全株适量。煎水洗。”

食疗:江西《草药手册》:“治心脏病:鲜岗松根、茶树根猕猴桃根各66g,猪心1个。共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