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

概况

异名:佛手柑(《格物谈》),佛手香橼(《闽书》,飞穰《正字通》)。

基源:为芸香科柑桔属植物佛手柑的果实。

原植物:佛手柑Citrus medica 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又名五指柑,十指柑(《海南植物志》)。开佛手,拳佛手(《中国果树分类学》)。

历史:佛手一名,在中国古籍和历代本草上,记载晚于香橼数百年,最早见于《中馈录》谓:“香橼去穰酱佛手全酱。”《格物谈》谓:“佛手柑若安冰片于蒂,以湿纸围护,经久不坏,或捣蒜罨其蒂,则更香溢。”《事物原始》谓:“近有佛手柑,形如佛手,其皮点茶甚香。”《纲目》把枸橼、香橼、佛手柑、香圆混为一谈,并引用《桔录》中对香圆Citrtts wilsonii Tanaka的描述。“香圆木似朱栾,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李时珍这一错误,《本经逢原》曾指出:柑橼乃佛手、香橼两种,性味相类,故《纲目》混论不分,盖柑者佛手也,专破滞气,今人治痢,下后重,取陈者用之,但痢久气虚,非其所宜。橼者香橼也,兼破痰水,近世治咳嗽,气壅,亦取陈者,除去穰核用之,庶无酸收之患。佛手或佛手柑,为枸橼(香橼)的变种,香圆为另一种柑桔类植物,三者形态特征既不相同,用途也不一致,但目前一些药学著作中,也常将三者混淆。本品已载入《中国药典1985年版》。

形态:常绿灌木,枝干开展;嫩枝粗肥,常带淡紫红色,具短刺。叶互生,具腺点;叶柄与叶片连接处,多无隔痕(关节),叶翼不明显;叶片长椭圆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8~15cm,宽3.5~6.5cm,先端钝,有时凹缺,基部宽楔形,边缘具浅齿,上面深绿色,具光泽,常略皱缩,下面绿黄色,花生于叶腋,单生,簇生或为总状花序,两性或杂性;花蕾淡紫红色,长圆形;雄花直径3~4cm;萼片5,广三角形;花瓣5,长圆形,内白外淡紫;雄蕊30~49,基部连合,上部分离,或数根连合;雌花子房上部渐狭,10~13室,花柱有时宿存。果实长圆形,柠檬黄色,极芳香,长10~25cm,顶端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裂数即心皮数,形如拳者叫拳佛手,张开如指者叫开佛手。花期3~4月,果期11~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57页.图9844)

生境与分布:均为栽培,浙江温州以南地区多露地栽培,以北则须防寒或温室培植。分布以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露地栽培较多。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的气候,怕霜冻和干旱。适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用扦插繁殖,浙江一带4~6月,广东、四川2~3月或8~9月,选7~8年生健壮母树的枝条,剪除叶片,棘刺及顶端嫩梢,截成长20~25cm的插条,按行株距27×17cm开沟埋入,入土深度14~18cm。插后覆土压紧,浇水保湿,夏季应搭棚遮荫,冬季覆草或培土。培育1年后,苗高50cm时,于春秋两季定植,行株距各3m,穴栽。亦可采用香橼或柠檬作砧木,进行嫁接繁殖。栽种后,每年中耕除草,追肥3次。春季行整枝修剪,冬季进行培土壅根。注意防治潜叶蛾,凤蝶,吹棉介壳虫,蚜虫,红蜘蛛等为害。

采集:秋季果实浅绿色或稍带黄色时采摘,摘下后晾3~5天,待水分大部蒸发,纵切5~10mm厚的薄片,晒干或阴干,或以低温烘干。广佛手主产于广东高要。建佛手主产于福建福安、蒲田。川佛手产于四川合江,云南宜良、宾川。

鉴别

性状:果实多纵切成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有的为3~5个手指状的裂瓣,裂瓣披针形;外表面橙黄色、黄绿色或棕绿色,有皱纹及许多凹陷的窝点(油室);内表面类白色,散有黄色点状或纵横交错的维管束。质柔软。气芳香,果皮外部味辛、微辣,内部味微甜后苦。以片大、皮黄肉白,香气浓者为佳。 广佛手:果大色黄而光亮,体糯芳香。 川佛手:果实小,香味浓。 建佛手:果片较小,香味较淡。

显微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的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气孔。中果皮薄壁细胞圆形或类圆形,近外果皮的2~3列细胞较小,壁略厚,内含草酸钙方晶,宽6~16μm;外侧有大形油室,2列,大多椭圆形,少数圆形,径向270~600μm,切向180~450μm;并布有细小维管束,果皮最内层为1列排列整齐的细小薄壁细胞,其内的组织多颓废。(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8页.图32) 果实顶端指状分枝的横切面:于导管内或少数薄壁细胞中常含有黄色簇针状橙皮甙结晶。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醇浸渍或水煎煮,醇浸液或水煎煮液点于硅胶板上,以橙皮甙为对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开后,喷1%香草醛硫酸液显色;或以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后,喷2%三氯化铝乙醇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405页.图299)

加工炮制:①佛手柑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喷润,切碎,晒干。 ②蒸佛手柑取净佛手柑,蒸1小时,晒干。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香气走失,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

含挥发油,香叶木甙、橙皮甙[1],还含佛手甾醇甙(Steroline)[2]和柠檬橘内酯(5,7-二甲基香豆素,Limettin,Citropten)[3]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59;79(4):540。
[2] 中草药 1982;(12):24。
[3]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37。

药理

①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佛手的醇提物能显著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水提物无此作用[1]。佛手甾醇甙0.1mg/kg iv,对豚鼠的离体心脏具有与心得安相似的阻滞异丙肾上腺素的心脏兴奋作用,而对冠脉流量及心率影响不大[2]。醇提物对大鼠因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豚鼠因结扎冠状动脉引起的心电图变化有所改善,对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也有预防作用[1]。佛手甾醇甙0.5mg/kg iv对由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在体心脏的兴奋有拮抗作用,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幅度减少,对大鼠的正常心脏作用不大[2]。醇提物iv,对麻醉猫有一定的抑制心脏和降压作用,很快恢复正常后还能使血压超过正常水平并维持较久[1,3]。佛手甾醇甙500μg/kg能阻滞异丙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舒血管所致猫及家兔的降压作用,对正常大鼠的降压作用不明显,但能减慢正常心率[2]。 ②平喘祛痰作用 3,06%的川佛手煎剂能对抗组胺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的收缩。其有效成份柠檬橘内酯除有此作用外,对蛋清致敏的豚鼠离体回肠和离体气管也有一定的抗过敏活性,iv柠檬橘内酯5~10mg/kg对麻醉猫有一定的抗组胺作用[4]。佛手甾醇甙2.6mg/kg对组胺所致的豚鼠过敏性休克,能延长其死亡时间并部分避免死亡[2]。 ③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醇提物对大鼠、兔离体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v给药对麻醉猫、兔在体肠管亦有同样的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兔十二指肠痉挛有显著的解痉作用,对氯化钡引起者效力较差,故认为其抑制作用与胆碱能神经有关。2.25g/kg iv,能迅速缓解氨甲酰胆碱所致的麻醉猫胃肠及胆囊的张力增加[3,4]。 ④中枢抑制作用及其它 小鼠ip佛手醇提物20g/kg,使自发活动明显减少,能显著延长小鼠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延长小鼠士的宁惊厥的致死时间,降低死亡率[4]。佛手甾醇甙250μg/kg小鼠ip,对乙醇所致的昏睡和致死,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佛手甾醇甙尚有类似普鲁卡因、心得安的局麻作用[2]

毒性:柠檬橘内酯(Limettin,Citropten)小鼠poLD50为3.95g/kg[4]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一届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专业学术会议资料 1980。
[2] 中草药 1982;(12):24。
[3]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141。
[4]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版社,1983:537。

药性

性味:辛、苦、酸,温。 ①《滇南本草》:“温,甘、酸、辛。” ②《纲目》:“辛、酸。” ③《本经逢原》:“辛、苦、甘,温。”

归经:入肝、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胃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胃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效:理气,化痰。

主治:胃痛,胁胀,呕吐,噎膈,痰饮咳喘,并能解酒。 ①《滇南本草》:“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 ②《纲目》:“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 ③《本经逢原》:“专破滞气。治痢下后重,取陈年者用之。” ④《本草再新》:“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瘰疬。” ⑤《随息居饮食谱》:“醒胃豁痰,辟恶,解醒,消食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9g;或泡茶。

使用注意:阴虚有火,无气滞症状者慎服。《本经逢原》:“痢久气虚,非其所宜。”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败酱草,治传染性肝炎。 ②配青皮、川楝子,治肝气郁结所致之胃脘痛。 ③配竹茹、黄芩,治妊娠呕吐。 ④配降香沉香曲,治呕吐。 ⑤配半夏、茯苓,治湿痰停滞所致的喘咳,胸闷,痰多之症。 ⑥配厚朴、豆蔻、香附,治胸胁满闷,胃脘作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⑦配香附、陈皮、枳壳,治胸脘闷痛, ⑧配白豆蔻、半夏、木香,治脾胃气滞,食少脘胀,暖气,呕吐等症。

方选和验方: ①佛手败酱汤(《中药临床应用》)治传染性肝炎:陈佛手30g,败酱草9g。水煎,每日1剂,分3~4次温服。 ②佛手香橼汤(《中药临床应用》)治胸胁满闷,胃脘作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陈佛手、陈皮、厚朴各6g,香附、党参、茯苓、神曲各9g,蔻仁3g。水煎服。 ③佛手露(《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胁肋疼痛,心烦易怒,胸闷不舒,暖气泛恶,纳谷不香,消化不良等症:佛手120g,五加皮30g,木瓜、青皮各12g,栀子、陈皮各15g,良姜、砂仁、肉桂各9g,木香、公丁香各6g,当归18g,白酒10kg,冰塘2.5kg。上药为粗末,装入绢袋内,入酒浸,文火煮之,滤清入冰糖即成。每服约30ml,1日3次。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食欲不振:佛手柑、枳壳、生姜各3g,黄连1g。水煎服,每日1剂。” ⑤《岭南采药录》:“治鼓胀发肿:佛手香橼(去瓤)120g,人中白90g。共为末,空腹白汤下6g。” ⑥《闽南民间草药》:“治妇女白带:佛手15~30g,猪小肠1尺。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食物中药与便方》:“治肝胃气痛(包括慢性胃炎,胃神经痛等):鲜佛手12~15g(干品6g),开水冲泡,代茶饮。或佛手、玄胡索各6g,煎水服,治胃气痛。” ②《食物中药与便方》:“治湿痰咳嗽(包括慢性支气管炎):佛手、姜半夏各6g。水煎去渣,加砂糖温服。” ③浙江中医药 1979;(3):“治顽固性咳喘:佛手柑50g,加蜂蜜少许,煎汤代茶,或佛手柑30g,每日沸水冲泡代茶,连服2月。”

食疗:①佛手柑粥(《宦游日札》)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胀痛,胸腹痞满,食欲不振等症;对湿痰停聚的喘咳胸闷,痰多亦有作用:佛手柑10~15g,加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入粳米50g,冰糖适量,再加水400ml,煮成稀粥。每日2次,温热服食。 ②佛手酒(《药用果品》)治跌打内伤疼痛:醋制佛手15g,米酒30g。水适量,煎后趁热服,1日2次。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木似朱欒而叶尖长,枝间有刺,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入药用皮瓤,治心下气痛。” ②张秉成《本草便读》:“佛手,功专理气快膈,惟肝脾气滞者宜之,阴血不足者,亦嫌其燥耳。”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