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瘤

一种少见的脂类代谢性疾病。由于含有脂类的细胞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聚集,常在皮肤表面形成黄色的瘤状损害,故名。本病的皮疹形态和分布多种多样。主要有四种类型:结节性,扁平性,发疹性及腱性。本病可以合并血脂代谢异常。有的病例有家族性,有的有系统性病变,若脂类沉积于心血管可产生动脉硬化和小血管的栓塞。有的还可合并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当发现皮肤黄色瘤时,首先应确定其为单纯的皮肤型,还是高脂蛋白血症的皮肤表现。仅有皮肤损害而不侵犯内脏的病例,一般预后良好。

常见黄色瘤

主要有以下几种:

(1)睑黄色瘤。皮肤损害为限局性柔软的小斑块,直径0.5~1cm左右,境界清楚,稍高出于皮肤表面,对称分布于上眼睑内眦部,有时上下眼睑均可发病。多见于中年妇女。40岁以后发病者一般血脂蛋白正常。40岁以前发病且有家族史者,常伴有血胆固醇增高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2)结节性黄色瘤。皮损为黄色或橘红色的丘疹和结节,分布于四肢伸侧关节处和易受压迫与摩擦的部位,如肘膝、髋、手足背、手掌等。粘膜也可受累,血脂蛋白增高,有时伴发胆汁性肝硬变、皮肤粘液水肿。

(3)腱黄色瘤。附着在肌腱、韧带、筋膜。直径0.5~2.5cm,质硬,好发于跟腱、手足背肌腱上,可随肌腱而活动,常有家族史。血清中脂蛋白增高,可导致心血管和肝胆的脂质沉积,而引起相应的系统性表现。

(4)播散性黄色瘤。一种少见的皮肤粘膜黄色瘤。皮损为小的黄红色或棕色结节。好发于四肢屈面,口腔、咽喉、小支气管等粘膜和眼结合膜也常受累。主要见于青年男性。为慢性良性疾病,数年后皮损自然消退。

(5)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一种良性、自限性黄棕色丘疹或结节。常于出生后或生后一年内出现,多发性,12~18个月内自然消退。少数可以发生于眼、肺、心包、脑膜、肝、脾等处。

治疗

首先查找类脂代谢障碍的原因,如饮食、遗传、糖尿病等,针对病因予以矫治。体重过高者应降低体重,调节膳食,进低脂肪、低热能、低胆固醇饮食,并应用降血脂药物。当血浆脂类降至正常时,几周内皮疹可以消退。大的结节可由外科切除,皮下损害可以电灼。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