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

常见的角膜疾病。多由外来各种致病菌感染所致。也可因结膜、巩膜病变蔓延而来,如结膜炎时可伴有角膜缘浸润,巩膜炎时伴硬化性角膜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结核、梅毒等也可以局部免疫基础上形成过敏性反应(泡性角膜炎、角膜基质炎等)。临床表现为视力减退、眼球充血、疼痛、羞明、流泪。检查可见眼睑红肿、痉挛、球结膜睫状充血和水肿、角膜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混浊,无光泽,边缘不清,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溃疡,荧光素染色呈绿色。治愈后留有瘢痕,周围有新生血管长入,严重角膜炎可穿孔形成虹膜前粘连,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甚至眼内炎,眼球萎缩而致失明。

病理

当致病因素侵及角膜时,首先角膜缘血管网扩张充血称为睫状充血,炎症渗出,白细胞侵入病变部位,引起上皮和基质的混浊水肿,称角膜浸润,此时若治疗适当,角膜可恢复透明。若病情不能控制,浸润继续加重发生变性、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溃疡基底部呈灰白色污秽,边界不清,若适当治疗,控制炎症,溃疡基底部及边缘逐渐清洁,边界清晰,周围上皮再生覆盖溃疡表面,此时荧光素染色阴性,称为角膜小面。以后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深浅不等的瘢痕。若溃疡向深部发展,整个基质被破坏,在眼压的作用下使后弹力层向前膨隆,形成透明小珠,称为后弹力层膨出,穿破后造成角膜穿孔,房水流出,前房消失,虹膜可嵌于穿孔处,瞳孔变形,还可形成角膜滤过瘢痕或痿管,房水由瘘管流出使眼内外交通,导致眼内感染,眼内炎,最后以眼球萎缩告终。若角膜穿孔后,虹膜嵌入与结缔组织和新生血管一起形成瘢痕,称粘连性角膜白斑;若堵塞房角,房水流出受阻致使眼压增高,可造成继发性青光眼。由于眼压增高,瘢痕可膨出形成黑紫色隆起,称角膜葡萄肿。严重的角膜炎因毒素渗入前房而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表现为角膜后沉着物和房水混浊。有时甚至形成前房积脓,瞳孔缩小或有后粘连。

诊断和分类

角膜炎的病因诊断较困难。除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外,需行刮片、培养和血液检查等辅助诊断。

角膜炎的分类较多,曾以有无溃疡分为溃疡性和非溃汤性,但有时二者可转换。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时以树枝状角膜溃疡的形态出现,而有时表现为盘状基质浸润并无溃疡。也有以病变位置区分为中央和周边,浅层或深层,但随病变发展很难辨别。目前认为较好的分类是根据病因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过敏性等。由全身疾病引起的角膜病变多位于基质深层浸润水肿,如结核、梅毒、麻风引起角膜基质炎,很少发生角膜溃疡。角膜外伤后的感染在角膜炎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治疗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减少炎症和瘢痕的形成,尽可能保存有用视力。在急性活动期,要针对病因局部用药。如细菌性角膜炎用抗生素,一般选用广谱抗生素,最好在做细菌培养后行药物敏感试验来选用药物;病毒性者则用抗病毒药,如病毒唑、无环鸟苷等;真菌性者多选用中国首创的金褐霉素或二性霉素 B。若病因难以确定,可联合用药。散瞳和热敷在角膜炎的治疗中也起重要作用。散瞳可以减轻刺激症状,使眼处于休息状态;热敷可使血管扩张,促进炎症吸收。细菌性角膜炎可酌情使用激素,而病毒性和真菌性感染者应禁用。修复期,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激素点眼,可减少瘢痕形成。但要严密观察,若有荧光素染色须立即停用。当后弹力膜膨隆角膜即将穿孔时,可行加压包扎或做结膜瓣遮盖。炎症近痊愈时,可使用白降汞或狄奥宁,以促进吸收,减少瘢痕。若瘢痕较大影响视力,可根据情况行增视性虹膜切除或角膜移植术。此外应加强全身的抗病治疗,如结核性角膜基质炎、泡性角膜炎,除了局部使用激素,还应行全身和局部抗结核治疗。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