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视物昏花、旋转、动摇,头晕欲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可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汗出、肢体震颤等症状。又称眩、目眩、头眩、眩冒、眩运。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其发病有持续性和发作性不同。一般眩晕预后良好,但长期肝阳上亢患者,须防中风。

《内经》指出眩晕多为肝的病变。汉代《金匮要略》认为,眩晕是痰饮的表现;《伤寒论》认为,眩晕是误汗致虚的结果。金元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各有发挥,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眩晕多属风火为患;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丹溪心法》则从痰立论;李东垣《脾胃论》倡言气虚等。明代张景岳荟萃众说,提出无虚不能作眩,治疗应以治虚为主的观点。

眩晕临床上以虚实兼见,或本虚标实较多见。

虚证

多为持续性发作,属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失所养,或肾精亏乏,不能充养脑髓所致。若证见眩晕日久,时轻时重,兼见:

(1)面色苍白或虚浮,倦怠乏力,短气,自汗,食少,大便溏或先干后溏,舌质淡、边有齿印,脉弱,为劳倦内伤,属气虚清阳不升证。治宜健脾升清,常用益气聪明汤加减。

(2)疲乏无力,食少,自汗,耳鸣,心悸,失眠或夜梦纷纭,舌质淡,脉虚细,为气血两虚。治宜气血兼补,常用八珍汤。

(3)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发落齿摇,脉弱舌淡,为久病伤肾或房事过度,或年老下元亏虚,肾精不足。治宜补肾填精,常用河车大造丸、大补元煎加减。

(4)头痛头胀,面红,心烦易怒,耳鸣如蝉,脉弦数,舌质红,为肝阳上亢证。多由肝肾阴虚,肝阳亢盛,化火生风所致。治宜平肝熄风,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愈后宜常服滋养肝肾药剂以治其本,常用方如桑麻丸、杞菊地黄丸等。

实证

多为痰、瘀等有形之邪阻遏络道所致。证见眩晕呈发作性,发作时,兼见:

(1)恶心呕吐,痰多,头重,胸闷,舌苔浊腻,脉滑,为痰饮内动,上犯清窍所致。治宜化痰降逆,方用温胆汤、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如见呕吐清水,食少,便溏,脉缓弱,为脾虚兼饮。治宜健脾化饮,方用泽泻汤。

(2)头痛,失眠,面色或嘴唇紫黯,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多为头部外伤或颈椎病所致,属瘀血阻络证。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针灸对眩晕有一定效果,以百会、涌泉为主穴。阴虚加太溪、阴陵泉,气虚加气海、冲阳,血虚加膈俞、脾俞,虚火加太冲、复溜,实火加行间、内庭。艾灸百会穴,适用于各种虚证眩晕;痰饮所致的眩晕,可针刺丰隆、内关,用泻法。

治疗发作性眩晕较易收效,发作被控制后,仍须坚持服药,或从本治,或标本兼调;高龄精亏的虚证眩晕,则属下元不足,根本动摇,难收速效,尤须长时间坚持服药。患者应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以免发生意外。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