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炎

牙龈的炎症。最常见的一种牙周组织疾病。主要表现牙龈红肿、出血。牙龈是覆盖在牙槽骨和牙齿颈部的口腔粘膜,按部位分游离龈、附着龈和牙间乳头(见图)。龈炎病变只局限在游离龈和牙间乳头,不累及深部牙周组织,一般预后良好,除去局部因素后即可痊愈。但发病广泛,可见于各个地区、种族、年龄。在成年人,发病率约为80%左右。由于病损轻,自觉症状不明显,易为患者忽视。若不及时治疗,有的病变可发展到深部,引起牙周炎。

图

发病因素以局部刺激为主,口腔中的各种细菌附在牙面上,形成牙菌斑,刚形成的牙菌斑容易从牙面消除,若时间较长,则钙化而形成牙石。牙石表面粗糙,菌斑易附着上面并刺激牙龈。牙菌斑中不同种类的细菌产生不同的酶,细菌代谢过程中还产生内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酶和这些代谢产物作用于牙龈,引起龈炎。食物嵌塞、修复不良的假牙、残根和颈部龋等,也都可引起牙龈炎。有的龈炎与内分泌有关,如青少年,特别是伴有口呼吸习惯者易发生增生性龈炎。孕妇易发生妊娠性龈炎。

龈炎的临床表现为龈红肿,刷牙或咬食物时出血。由于牙龈水肿、充血及淤血,牙龈颜色由粉红变为鲜红或暗红,表面光亮,点彩(牙龈表面的橘皮样细微凹陷)消失,龈沟加深,但沟底未达釉牙骨质界,不痛,牙齿不松动。增生性龈炎表现上前牙部位牙龈增生,龈乳头呈小结节状增殖,极易出血。有的妊娠性龈炎患者,个别龈乳头增殖形成妊娠性牙龈瘤。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即可确诊。还应注意与表现牙龈出血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如白血病时牙龈极易自动出血,且不易止住,有时个别龈乳头肿大,呈暗红色增生状,可从血象和体症方面鉴别。维生素 C缺乏者多伴有皮下和粘膜下出血,有的表现剥脱性龈炎(龈表皮剥脱呈鲜红色,触时极痛),应及时治疗。

治疗原则为注意口腔卫生,特别是孕妇更应注意。除去局部因素,用洁治术彻底除去牙石,保持牙面清洁。调磨牙尖及牙间隙或修复接触点,以消除食物嵌塞。改正不良修复体,拔除残根,充填牙颈部龋齿等。还要注意自身护理,如早晚刷牙,使用合理的牙刷和刷牙方法,进行牙龈按摩,防止引起再发的局部因素。增生性牙龈炎的治疗方法是除去牙石,改正口呼吸习惯,待年龄稍长、发育较稳定时再作牙龈切除术。妊娠性龈炎和妊娠性龈瘤在分娩后可自愈。但若龈瘤较大,并影响进食时,应及时切除。除上述增生性龈炎外尚有一种较少见的剥脱性龈炎,表现龈表皮剥脱,呈鲜红色,触时极痛。剥脱性龈炎好发于绝经期妇女,但有时类天疱疮在口腔内表现为剥脱性龈炎,故应及早诊治。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