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利亚

非洲北部国家。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200公里,陆邻突尼斯、利比亚、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和摩洛哥。面积2381741平方公里,次于苏丹,居非洲第二位。人口2127.2万(1984)。全国分为31个省,首都阿尔及尔

自然条件

地形

地质构造上,北部属阿特拉斯阿尔卑斯褶皱带,南部属撒哈拉地台。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800~1200米的高原占国土1/2以上,低地平原仅占总面积5%。全国从北向南可分为5个地形区:

(1)沿海地区。由沿海山地和沿海平原组成。山地往往直逼海岸,使大部分海岸为岩岸并多岬角。滨海平原被山地分隔而断续分布,以瓦赫兰平原、米提贾平原、安纳巴平原等面积较大,多为河流冲积而成,土壤肥沃,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分布在山地之间的内陆高平原,为东西走向的局部平原,海拔均超过500米, 主要有特莱姆森平原、西迪贝勒阿巴斯平原、君士坦丁平原等,是主要农牧业地区。

(2)泰勒阿特拉斯山区。在沿海地区以南,东西走向,西部地势高峻、多陡峭山峦和封闭盆地,河流多作南北向;东部山体宽广,地势较平缓,河流多东西流向。

(3)大高原地区。介于泰勒阿特拉斯山脉与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之间,西南—东北向绵亘700余公里,西部宽150公里,海拔约1100米;向东宽度和高度渐减,东部宽不足50公里,海拔在400米以下。地表起伏不大,河流稀少,属内流区,多凹地和盐沼,当地称“旭特”。

(4)撒哈拉阿特拉斯山区。在大高原和撒哈拉沙漠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北坡较缓,山前多小山和丘陵;南坡陡峻,山麓多干谷。

(5)沙漠地区。包括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以南的广大沙漠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90%。大部为沙丘广布的沙质荒漠,西部、 中部有海拔500米以上的石质高原,东南部的阿哈加尔高原海拔1000~2000米,其最高点塔哈特山海拔2918米。东北部为一片低地,海拔200米以下,有盐沼。中部、北部散布有古拉拉、图瓦特、姆扎卜、苏夫等绿洲。

图 气候

南北气候差异明显。自北向南,气候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泰勒阿特拉斯山脉以北属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阿尔及尔7月平均气温25℃,1月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712毫米,冬季占80%左右。大高原地区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属亚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6~27℃, 年降水量 300毫米左右。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以南属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25℃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达50℃,日较差11~18℃;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局部地区终年无雨。

河流

外流河多分布在北部,发源于撒哈拉阿特拉斯山,向北注入地中海,一般长200~300公里,最长的谢利夫河亦仅700公里。上游穿过泰勒阿特拉斯山区,谷深流急,富水力资源;中、下游流经山间盆地和沿海平原,水量丰富,多灌溉之利。但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冬春涨水,夏末枯水。主要河流还有哈马姆、苏马姆、伊塞尔、凯比尔等。诸河流域是全国人烟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南部广大地区属内流区或无流区,多间歇河和干谷。

居民

人口增长较快。1960~1982年间,全国人口约增加1.2倍。1982年人口出生率为47‰,是世界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1‰,导致人口年龄构成年轻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1960年为30%,1982年增至45%。人口国际流动也较大。独立前,欧洲人(主要是法国人)大批涌入,1959年逾1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6%;同时阿尔及利亚人大量迁往法国,70年代末,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侨民约90万人。独立后,欧洲移民急剧下降,目前境内的法国人仅约6万。

全境地广人稀,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 9人。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开发程度的不同,人口密度相差很大,总的是从北向南明显降低。全国人口96%集中于约占全国面积12%的北部沿海地区,而占国土88%的广大南部地区,只有4%的人口。各省之间差异也较大,阿尔及尔省和奥兰省人口最稠密,每平方公里分别高达2500多人和450多人;而瓦尔格拉、 阿德拉尔、贝沙尔、塔曼拉塞特4省则不足1人。

居民中阿拉伯人约占3/4,遍布各地。其次是柏柏尔人和黑人以及混血种人。柏柏尔人集中分布在山区,黑人和混血种人多分布在南部沙漠地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信奉的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国语,法国也较通行。

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4世纪,境内就出现了部族联盟努米底亚王国,农牧业、商业已有发展。公元前2世纪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发展农业、手工业,扩大对外贸易,向罗马提供粮食、油料等产品,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谷仓。公元7世纪末,阿拉伯人进入,建立了阿拉伯人统治的王国,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并与原住居民逐步融合,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5~16世纪,西班牙土耳其先后侵入。1526年,沿海地区被并入奥斯曼帝国,成为其一个省。统治者横征暴敛,经济发展停滞。1830年法国侵入,190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武装斗争,1958年9月成立了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1962年7月3日正式独立,称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经济地理

阿尔及利亚独立后,政府把外国殖民者占有的数百万公顷土地、矿山、银行、铁路和大企业收归国有,以石油、天然气工业为基础,引进外资兴建工厂,加速农业发展,经济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198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49.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6%(1970~198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14美元, 居非洲各国前列。全国建立起先进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体系,发展起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60年的35%增长到1982年55%(其中制造业由8%上升到10%),农业则从16%下降为6%。

工业

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是阿尔及利亚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石油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每年出口原油和天然气占国家出口总值95%左右。1983年全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12.63亿吨。1979年产量曾达6200万吨。 近年由于有控制地开采,石油产量有所下降,1983年为3433万吨,次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和埃及,居非洲第四位。全国现有47个油田、1300多口油井,集中分布在中部、东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主要油田有哈西迈斯欧德、鲁尔德巴盖勒、加西托尔、加西、阿格拉卜等。绝大部分石油供出口,输往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及东欧和非洲等许多国家。 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储量31181亿立方米(1983),约占世界蕴藏量3.44%,次于苏联、伊朗和美国,居世界第四位。7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开采并出口,1983年产量200亿立方米(1981年325亿立方米)。天然气田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哈西鲁迈勒、阿勒拉尔、加西泰维勒、加西阿代姆、马尔德姆斯、乌尔德哈姆拉以及中南部的塔代迈特高原、提迪凯勒特绿洲、图瓦特绿洲等地。产量约80%供出口,输往法、意、英、美、西班牙等国,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国。境内油、气管线密集,由产地输往沿海港口,直接出口或就地加工。有4条主要输油干线,总长2851公里,年输油能力约7000万吨;4条主要输气干线,总长1994公里,年输气能力约283亿立方米。 经由突尼斯穿地中海通往意大利的输气管,全长2500公里,对扩大天然气出口具有重要意义。炼油、液化天然气和油气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年炼油能力约2000万吨,斯基克达为最大炼油中心,约占2/3以上,其次是阿尔及尔、哈西迈斯欧德、 阿尔泽、阿麦纳斯等地。年液化天然气能力300亿立方米,天然气液化厂集中在出口港阿尔泽,其次为斯基克达等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气化学工业,生产化肥、农药以及乙烯、芳烃等基础原料和塑料、合成纤维、油漆、染料、化妆品等。阿尔泽和安纳巴是化肥主要产地,斯基克达和塞提夫是塑料生产中心。

图

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以天然气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占绝对优势,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兴建一批火电站,全国已基本形成相互连接的电力网,农村也开始实现电气化。水力发电比重不大。1982年总发电量62亿多度。现代冶金工业是独立后新兴的工业部门,位于安纳巴附近的哈杰尔钢铁联合企业是非洲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炼钢能力为200万吨,并生产各种钢材、钢管、特种钢板等。在奥兰、阿尔及尔、欧勒马、巴特纳、提亚雷特等地有铅、锌、铜、汞等矿的开采和冶炼。机械工业主要有拖拉机、汽车、农业机械制造等。建材工业有水泥、玻璃、陶瓷等部门。阿斯南和塞提夫有大型现代水泥厂,奥兰的玻璃厂是北非最大玻璃制造厂,君士坦丁有非洲最大的瓷器厂,盖勒马有非洲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日用陶瓷厂。轻工业历史较久,独立后有很大发展,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革、烟草、印刷、酿酒、制糖、食品、造纸等部门。

农业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47.1%。1981年全国有耕地751.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2%。常年实际耕种面积约46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谷地。个体农民主要生产粮食。国营农场则主要生产水果、蔬菜和经济作物。谷物主要有小麦、 大麦、 玉米以及少量稻谷。粮食产量不稳定,1981年产量225万吨,1982年仅193.5万吨,自给率约40%。葡萄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用于酿造葡萄酒出口,是世界葡萄酒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1981年产葡萄45万吨、葡萄酒27万吨。橄榄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区。全国共有橄榄树约1000万株,年产橄榄油约2万吨,除供国内消费外, 还有出口。其他经济作物有柑橘、蔬菜、烟草、甜菜、棉花、亚麻、香料等。椰枣主要分布于南部沙漠绿洲中,常年产量约20万吨,居北非首位,是世界主要椰枣生产国之一,约1/4供出口。大高原地区盛产阿尔法草,总面积达39万平方公里,常年产量15~20万吨,是世界最大生产国,大部供出口,国内主要用于制造高级纸张、手织地毯、席子、提篮和绳索等。

阿尔泽工业区的天然气液化厂外景

山区、高原区和南部地区盛行畜牧业。高原区和山区以半游牧为主,南部地区主要是游牧方式。多绵羊和山羊。牛主要在大城市郊区饲养,向城市提供奶、肉。马、驴、骡,多作为役畜。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家畜。1982年全国共有牲畜约1900万头。

交通运输业

铁路总长4241公里,集中延布在北部沿海地区,主要干线有:阿尔及尔—奥兰、阿尔及尔—君士坦丁、穆罕默迪耶—贝沙尔、盖拉赫—比斯克拉、比斯克拉—图尔古特、卜利达—杰勒法等。公路总长 77000余公里,其中柏油路53000多公里,通国内各省区和邻国。1969年开始修筑纵贯南北的撒哈拉公路,北通突尼斯,南入尼日尔和马里,全长2900公里,境内长1858公里,现已部分通车。外贸运输主要靠海运,阿尔及尔、安纳巴、阿尔泽、贝贾亚、奥兰、斯基克达等沿海城市均为重要海港,共有航线40条,通非、亚、欧、美各大洲。空运发达,机场遍布全国,通各大城市以至沙漠地区。阿尔及尔、安纳巴和奥兰有国际航空港,有班机飞欧洲、亚洲和非洲邻国。

地区经济差异

(1)沿海地区。以阿尔及尔和卜利达2省为中心,包括东面的斯基克达、 君士坦丁和西面的奥兰、穆斯塔加奈姆、西迪贝勒阿巴斯、特莱姆森等省,是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拥有全部基础工业(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工业等)和最肥沃的土地,是小麦、亚热带水果、蔬菜等的主要产区。阿尔及尔、奥兰、君士坦丁、安纳巴、斯基克达等全国最大的几个城市均分布于此,交通发达。

(2)谢利夫平原丘陵区。由谢利夫河谷地与苏马姆河流域一些平原、丘陵组成,主要城市有阿斯南、提齐乌组等,是南北过渡地区,工业、灌溉农业以及旅游业等正在发展中。

(3)中北部山区。包括泰勒阿特拉斯山脉和奥雷斯山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农牧业较发达,工业较少。

(4)中部高原区。包括赛伊达、提亚雷特、布维拉、塞提夫、巴特纳、乌姆布瓦吉等省,人口密度中等,工农业发展潜力很大。

(5)撒哈拉阿特拉斯区。包括艾格瓦特、杰勒法、姆西拉、布萨拉、特贝萨等省和一些中等城市。以羔羊为主的畜牧业较发达,是全国重要牧区。

(6)撒哈拉沙漠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绝大部分,人口密度最低,自然条件差,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油、气产量占全国极大比重,也是椰枣主要产区。

参考书目
  1. 唐裕生等译:《阿尔及利亚地理》,商务印书馆,北京,1978。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