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言浮说

诡言浮说,指虚假不实的话。《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衅暴恶盈,侧首无托,以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寓之地,甘辞卑礼,进孰图身,诡言浮说,抑可知矣。』

诡言浮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uǐ yán fú shuō
成语注音
ㄍㄨㄟˇ ㄧㄢˊ ㄈㄨˊ ㄕㄨㄛ
成语简拼
GYFS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詭言浮説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虚假不实的话。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浮言虚辞

成语接龙

1、诡言浮说→说白道緑→緑林豪客→客死他乡→乡书难寄→寄人檐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情脉脉→脉脉相通→通天彻地→地下修文→文章魁首→首善之区→区区此心→心劳意攘→攘人之美→美男破老→老奸巨滑→滑泥扬波→波路壮阔→阔论高谈→谈吐风生→生死长夜→夜阑人静

2、诡言浮说→说地谈天→天夺其魄→魄散魂飘→飘洋过海→海楛石烂→烂漫天真→真命天子→子虚乌有→有一得一→一人有庆→庆吊不行→行者让路→路叟之忧→忧国忘家→家长礼短→短寿促命→命在朝夕→夕惕朝干→干霄蔽日→日转千阶→阶前万里→里应外合→合情合理→理所当然

3、诡言浮说→说古谈今→今昔之感→感激涕零→零七八碎→碎骨粉身→身无立锥→锥刀之利→利出一孔→孔席不适→适性任情→情见乎辞→辞严义正→正言不讳→讳兵畏刑→刑期无刑→刑余之人→人烟浩穰→穰穰满家→家常茶饭→饭囊酒甕→甕里酰鸡→鸡鹜争食→食日万钱→钱可通神

4、诡言浮说→说今道古→古井不波→波委云集→集腋成裘→裘马声色→色飞眉舞→舞衫歌扇→扇火止沸→沸反连天→天壤之隔→隔皮断货→货赂大行→行不踰方→方正不阿→阿其所好→好佚恶劳→劳民动众→众望攸归→归真反朴→朴实无华→华星秋月→月白风清→清心少欲→欲速反迟

5、诡言浮说→说来话长→长安少年→年事已高→高唱入云→云合雾集→集思广益→益国利民→民贼独夫→夫妻反目→目濡耳染→染神乱志→志在千里→里谈巷议→议事日程→程朱理学→学究天人→人死留名→名标青史→史不绝书→书声琅琅→琅琅上口→口干舌焦→焦唇敝舌→舌桥不下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帯彦叔叔给程瑾和巾珊讲述了“诡言浮说”的成语故事。

(2)灰灰写不出成语“诡言浮说”的拼音。

(3)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诡言浮说”几个大字。

(4)萌萌不会写成语“诡言浮说”的最后一个字。

(5)余干县杨埠初中的上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诡言浮说”。

(6)在去杜鹃湖的飞机上,以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寓之地,进图容身,诡言浮说,抑可知矣。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衅暴恶盈,侧首无托,以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寓之地,甘辞卑礼,进孰图身,诡言浮说,抑可知矣。』

分字解释

诡:guǐ 1、<动>要求;责成。《汉书·京房传》:『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力,恐未效而死。』2、<形>欺诈;狡诈。《屈原列传》:『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形>奇怪;异常。《新唐书·吐蕃传》:『上宝器数百具,制治诡殊。』4、<动>违背;不符。《吕氏春秋·淫辞》:『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5、<动>隐蔽。《<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

言:yán 1、<动>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2、<名>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名>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4、<名>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5、<名>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6、<助>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7、词缀,多用于动词之前。《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言瑞] 守信之言。[言重] 出言慎重。

浮:fú 1、<动>飘浮在水面上,与『沉』相对。《西门豹治邺》:『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2、<动>飘浮在空中。《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3、<动>在水上行驶;航行。屈原《哀都》:『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4、<动>超过。《海瑞传》:『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5、<形>轻。《采草药》:『有苗时采,则虚而浮。』6、<形>虚浮;浮华。《治平篇》:『禁其浮靡,抑其兼并。』7、<形>轻薄;轻佻。《国语·楚语》:『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浮白] 罚酒。[浮屠] 也作『浮图』。(1)佛,佛陀。(2)佛教。(3)和尚。(4)佛塔。[浮生] 古代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虚浮无定,所以称人生为浮生。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追维逝者,浮几何。』

说:shuō 1、<动>陈说;讲说。《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动>说明;解说。《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3、<名>言论;说法;主张。《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4、<名>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黄生借书说》:『为一说,使与书俱。』shuì<动>劝说;说服。《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yuè<形>通『悦』。喜欢;高兴。《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诡:《酉集上·言字部》《唐韵》过委切《集韵》《韵会》《正韵》古委切,□音垝。《说文》责也。《前汉·京房传》臣出守郡,自诡效功。《师古注》自以为忧责也。《孔融·荐祢衡表》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注〉自责必系单于也。又《玉篇》欺也,谩也。《类篇》诈也。《谷梁传·文六年》诡辞而出。〈注〉不以实吿人。又《玉篇》怪也。《庄子·齐物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注〉吊诡,至怪也。又《增韵》异也。《前汉·刘辅传》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师古注》诡,异於衆[音zhòng]也。《后汉·班固传》殊形诡制。〈注〉诡,异也。又违也。《前汉·董仲舒传》有所诡於天之理与。《师古注》违也。又毁也。《后汉·班固传论》固之序事不激诡。〈注〉激,扬。诡,毁也。又《广雅》诡随,小恶也。《诗·大雅》无纵诡随。〈注〉不顾是非,而妄随人也。又《广韵》横射物为诡遇。《孟子》为之诡遇。《赵注》横而射之也。《朱注》不正而与禽遇也。又谲诡,变化也。《张衡·东京赋》瑰异谲诡。又《广雅》诡犀,总也。总,音思。又《正韵》戾也。又星名。《前汉·天文志》司诡星出西方。《孟康注》星大而有尾,两角,荧惑之精也。又邑名。《史记·秦始皇纪》将军蒙骛,攻魏氏畼有诡。〈注〉畼有诡,魏邑名。又姓。《左传·庄十六年》晋武公伐夷,执夷诡诸。〈注〉诡诸,周大夫。夷,采地名。又人名。《史记·齐世家》桓公长卫姬生无诡。《左传》作无亏。又通作恑。《陆机·辩亡论》古今诡趣。〈注〉诡,变也。同恑。《集韵》或作謉、伪。《正韵》亦作佹、傀。

言:《酉集上·言字部》《唐韵》语轩切《集韵》《韵会》鱼轩切,□□平声。《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释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书·汤誓》朕不食言。〈传〉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八□纠万民,七曰造言之□。〈注〉伪言惑衆[音zhòng]也。《论语》寝不言。〈注〉自言曰言。《史记·商君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唐书·徐伯彦传》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辞章也。《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语有辞章也。《礼·曲礼》士载言。〈注〉言,谓会同要盟之辞。又一句为一言。《左传·定四年》赵□子曰:夫子语我九言。《论语》一言以蔽之。又一字为一言。《战国策》臣请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鱼。《前汉·东方朔传》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犹议也。《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又号令也。《周语》有不祀则修言。又助语辞。《易·师卦》田有禽利执言。〈注〉语辞也。又《尔雅·释诂》言,我也。《诗·周南》言告师氏。〈传〉言,我也。师,女师也。又《博雅》问也。《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言问其不如法度者。又《广雅》从也。又《释名》委也。又言言,高大貌。《诗·大雅》崇墉言言。〈注〉高大也。又箫名。《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韵会》或作□。又官名。《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唐书·高祖纪》攺纳言为侍中。又帻名。《后汉·舆服志》帻者,赜也。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又地名。《诗·国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传〉适卫所经之地也。又山名。《隋书·地理志》郉州内丘县有千言山。又《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又州、县名。《宋史·刘翊传》有言州。《魏书·地形志》有万言县。又人言,砒石别名。《本草纲目》砒出信州,故隐信字为人言。又姓。《潜夫论》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后姬姓也。又复姓。《潜夫论》鲁之公族有子言氏。又《正韵》夷然切,音延。义同。又《集韵》牛堰切,音□。讼也。又《集韵》《正韵》□鱼巾切,音银。和敬貌。《礼·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言言,与誾誾同,意气和悦貌。《集韵》亦作欣。又叶真韵。《韩愈·孔戣墓铭》白而长身,寡笑与言,其尚类也,莫之与伦。又叶五刚切,音昂。《诗·商颂》鬷假无言。叶上羹平,下争强。羹音郞,平音旁,争音章。又叶五奸切,音颜。《古诗》四座且莫諠,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又叶鱼战切,音彦。《杨修·节游赋》回旋详观,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载笑载言。《说文》本作□。从口,□声。□,辠也,犯法也。《释名》言之为□也,寓戒也。郑樵曰:言从舌从□。□,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考证:(《论语》食不言。)谨照原文改寝不言。(《周礼·春官》〈注〉言问其不知法度者。)谨照原文不知改不如。

浮:《巳集上·水字部》《唐韵》缚牟切《集韵》《韵会》房尤切《正韵》房鸠切,□音罘。《说文》泛也。《论语》乗[音chéng]桴浮於海。又顺流曰浮。《书·禹贡》浮于济漯。又济涉腰瓠曰浮。《淮南子·释山训》百人抗浮。〈注〉浮,瓠也。又溢也,过也。《礼·坊记》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又先时曰浮。《书·盘庚》鲜以不浮于天时。又轻也。《楚语》疏其秽而镇其浮。又浮浮,气烝貌。《诗·大雅》烝之浮浮。又雨雪盛貌。《诗·小雅》雨雪浮浮。又衆[音zhòng]强貌《诗·大雅》江汉浮浮。又浮沉,无定之意。《诗·小雅》载沉载浮。又《小尔雅》浮,罚也。谓罚爵也。《礼·投壷》无偝立,无踰言,若是者浮。又水名。《水经注》青河东北,浮水故渎出焉。又山名。《山海经》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又《广舆记》广东高州府城东有浮山。又罗浮,二山名。《罗浮山记》在增城,博罗二县境。又竹名。《戴凯之·竹谱》浮竹亚节,虚软厚肉。又石名。《左思·吴都赋》浮石若桴。又天浮,星名。《甘氏星经》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又《庄绰鷄肋编》钓竿之半,系以荻梗,谓之浮子。又《甄权脉经》浮为风为虚。又《集韵》普沟切,音桴。漂也。又《韵补》叶符非切,音肥。《楚辞·远游》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考证:(《诗·大雅》烝之浮之。)谨照原书改烝之浮浮。

说:《考证》《酉集上·言字部》(《易·益卦》民説无强。)谨照原文无强改为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