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约公元前179~前104)

图

中国汉代思想家。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约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在哲学上,他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天人感应论,成为汉代最大的神学唯心主义哲学家。在政治上,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它对此后1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心理学思想以其天人感应论为基础。他认为天有意志,人为上天所缔造:“为人者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因此,人的身体结构跟天的特点相暗合:“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人副天数》)。人的心理活动也与天的现象相对应:“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为人者天》)。这种神秘的天人观自然会导致唯心的心身观:“心之所好,体必从之”(同上)、“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循天之道》)。他虽然也承认天地之间人最宝贵:“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故超然有以高物”(《人副天数》),但它是建立在唯心天人观基础上的人贵论。他提出“性三品”的理论,认为“圣人之性”天生为善,不必教育;“斗筲之性”天生为恶,无法教育;只有“中民之性”可善可恶,必须教育;据此认为人性的完善与教化有关:“性非教化不成”(《汉书·董仲舒传》)。他还认为感官虽有感知能力,但不活动仍不能产生感知:“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深察名号》)他从“天道无二”、“人道贵一”的前提出发,指出“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天道无二》)前半段话说明了注意集中的问题;后半段话说明了注意分配的问题,并带有心理实验的意味,后世有一些著作还引用了这个材料(如刘昼《新论》、王守仁《传习录》等)。在情欲问题方面,他认为情和性一样,也是禀天意而生就的:情“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竹林》)情的作用有好有坏,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则作用是好的;“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则作用是坏的。肯定情就是欲,并须加以节制:“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著作现存《春秋繁露》一书。《汉书·董仲舒传》保存有他的《举贤良对策》3篇。